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圓領袍的結果 展開

圓領袍

中國傳統服裝

圓領袍,唐宋時稱為“上領”、明朝則稱為“團領”、“盤領”或“圓領”,是東亞傳統服飾常見款式之一,。

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複雜,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據引《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黃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環帶,穿六合靴。

圓領袍流行於隋唐,宋朝以後,圓領袍成為官員們的正式服裝之一,在後來的明朝也被大量運用,明朝的圓領袍、配上補,成為了分辨官位階級的最方便的方式。

歷史考證


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商代,右邊出土的人偶像可以作證。
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作為內衣穿著。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相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相
南 北朝後,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
王國維《胡服考》記載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複雜,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據引《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黃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環帶,穿六合靴。
經過隋-唐的發展,逐漸蔓延全國,無論男女皆可穿著圓領袍。男子圓領袍多為純色,無花紋。女子圓領袍則色澤鮮艷,並且多有花紋。敦煌壁畫中的回鶻畫像《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就有女子著圓領袍的形象。
小圓領
小圓領
圓領的方便、舒適不言而喻,於今也一樣流行。圓領袍衫也稱“袍衫”、“上領袍”,袍為夾衣,衫則為單衣,後來被統稱為袍。這種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疊掩 合后,以衣帶或紐扣將衣襟上提至頸部,固定在頸一側,配合適當的裁剪形成一個圓形領口,這種閉合方式與前代漢服的“交領右衽”迥異,將人體遮擋的更為嚴密,增強了對風沙的抵禦作用。圓領袍最初為直袖或者箭袖,並且作為常服穿著。到了宋明,則發展成為了禮服,官員也穿著較多。形制也發展成了大袖,並有朴子或者各種莽、麒麟等紋樣。
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時期多著白色黑邊的圓領襕衫。此款形製為不開跨,並下擺橫加一梁,以示對祖制的尊崇。

歷史沿革


早期(商、周、漢)
圓領袍的領型分為四種,無領,微立領,寬領,立領。
圓領袍衫也稱“袍衫”、“上領袍”,袍為夾衣,衫則為單衣,後來被統稱為袍。這種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疊掩合后,以衣帶或紐扣將衣襟上提至頸部,固定在頸一側,配合適當的裁剪形成一個圓形領口,這種閉合方式與前代漢服的“交領右衽”迥異,將人體遮擋的更為嚴密,增強了對風沙的抵禦作用。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商代,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作為內衣穿著在漢代的壁畫和人偶中,發現有在人物裡面穿著圓領的情況,一般情況下認為是套頭衫,但也間接說明了漢族在漢代就有了圓領形制服飾的穿著情況。應該是在當時主要是作為內衣穿著。
魏晉南北朝
在經過南北朝之後的隋朝,圓領開始正式成為常服,其中以唐朝為盛。圓領的方便、舒適不言而喻,於今也一樣流行。但即便是今天,圓領衫也被稱為“休閑服”,很難成為正裝。與此相反,在南北朝時期,圓領式樣的袍衫,卻成功融入漢服體系,且在唐代被固定下來。
唐朝
唐代圓領袍
唐代圓領袍
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傳世名作《步輦圖》描畫了這樣一個場面: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祿東贊前往京都長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見了他。畫面右側坐在步輦上的事唐太宗。左側站立三人,中間一人戴氈帽、穿錦袍,乃是吐蕃使者祿東贊。另外兩人為唐朝官吏。畫中人物都穿著窄袖圓領袍,連皇帝也不例外。唐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襕、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長孫無忌又議:“服袍者下加襕,緋、紫、綠皆視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圓領襕衫為上服。在這一時期,圓領袍發展出了兩類,一類是開骻,即兩側開叉。一類是閉骻,在下擺處橫加一條,以顯示追尋祖制。而在脖子處兩側有布扣,然後在如下一點的位置,也會有布扣,總共4處布扣。然後在腰部穿上蹀躞帶,頭上帶上襆頭,下穿中褲,以及靴子,內穿圓領中衣,這樣就是一套標準的圓領袍全套。
受唐朝影響的日本
圓領袍[中國傳統服裝]
圓領袍[中國傳統服裝]
唐朝正值飛鳥時代、奈良時代的日本,這時期日本尚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他們的圓領袍和漢服的幾乎無異。要到後面的平安時代,即『國風文化』世代,日本才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律令制下的中央官制以二官八省為基本體制。君主在天皇之下,置有擔當朝廷祭祀的神祇官與統括國政的太政官(二官),太政官之下實際的行政置八省分擔。中國的律令制中,皇帝集權,並在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輔助皇帝。相對上,日本的律令制(二官八省)是天皇與各省之間代理天皇處事的合議體,特徵是設置太政官。二官八省以外其他的監察行政組織的弾正台及宮中等負責守衛的衛府(衛門府、左右衛士府、左右兵衛府)由天皇直轄管理(まとめて、二官八省一台五衛府)。此與“官”是指“役所的事物”,和現在的用法“辦公室職員”有所差異。神祇官-管理神祇祭祀(じんぎさいし)的役所。從太政官獨自的組織,但是受到太政官的控制。太政官-是統管朝廷的最高機關,相當現在的內閣
明朝
明朝的圓領袍大量和官服結合。出現了九品來分辨階級高低的、被稱作『補』的特殊機制。這個機制還影響到了鄰國-李氏朝鮮的官員服裝。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鑒於局勢尚未安定,學士陶安請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禮部官員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學說,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漢赤、唐黃。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朱元璋認可,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
受明朝影響的朝鮮
韓國人結婚的禮服,男士穿著圓領袍
韓國人結婚的禮服,男士穿著圓領袍
朝鮮王朝的圓領袍和中國明朝的幾乎一摸一樣。不同點在於,和其他漢服一樣,朝鮮王朝後期,圓領袍的下擺越來越長、『補』越來越小、上身越來越短,宛若女式韓服一樣,出現了更加鮮明的韓國民族特色。官職仿照中國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官服也是仿照明朝式樣製作的。在影視劇中穿紅袍可以與國王在殿中議事的那些官員就是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可見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朝鮮古代官制高下的分水嶺。在《大長今》中出現的從屬於六曹的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服務於宮中王室的專屬醫療單位)、內侍府(掌宮廷內膳食、傳令、守門、打掃等事)、內贍寺(掌管宮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飲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宮廷內三餐之事)、內需司(掌宮廷內用的米布、雜物和奴婢宮人等事)等,其他機構還有典醫監(負責訓練醫官)、活人署(負責救治都城病人)、義盈庫(掌管油、蜜、黃臘、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園圃、蔬菜等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