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腹瀉
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嘔吐、腹瀉和食慾下降為病症基本特徵,各種年齡豬均易被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都與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比起傳染性胃腸炎,在豬群中的傳播速度相對緩慢。本病於1978年在英國和瑞士暴發后,隨後很多國家相繼報道,在世界流行趨勢,我國於1980年分離了本病毒。
【病原】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本病毒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沒有共同的抗原性。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傾向球形,直徑95~190納米,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狀突起,核酸型為RNA,病毒只能在腸上皮組織培養物內生長。病毒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對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藥都可將其殺滅。
【流行病學】各種年齡豬對本病都很敏感,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髮病率達100%,成年母豬為15%~90%。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經消化道傳染。本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冬季多發,我國多在12月至次年2月寒冬季節發生。
【臨床癥狀】臨床表現與典型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哺乳仔豬發病癥狀明顯,體溫正常或稍偏高,表現嘔吐、腹瀉、脫水、運動僵硬等癥狀。嘔吐多發生於哺乳和吃食之後。嘔吐、腹瀉的同時患豬伴有精神沉鬱、厭食、消瘦及衰竭。癥狀的輕重與年齡大小有關,年齡越小,癥狀越重,l周以內的哺乳仔豬常於腹瀉后2~4天內因脫水死亡,病死率約50%。斷奶豬、育成豬發病率很高,幾乎達100%,但癥狀較輕,表現精神沉鬱,有時食慾不佳、腹瀉,可持續4~7天,逐漸恢復正常。
【病理變化】具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於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粘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粘膜潮紅充血,並有粘液覆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並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診斷】屍體消瘦脫水,皮下乾燥,胃內有多量黃白色的乳凝塊,小腸病變具有特徵性,通常腸管膨滿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鏡下小腸絨毛縮短,顯著萎縮。【診斷】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基本上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只是病死率比豬傳染性胃腸炎稍低,在豬群中傳播速度也比較緩慢一些,因此根據臨床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主要依靠血清學診斷,常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熒光抗體染色、人工感染試驗方法。
【防制】本病無特效藥治療,通常應用對症療法,可以減少仔豬死亡率,促進康復。發病後要及時補水和補鹽,給大量的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用腸道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可減少死亡率。可試用康復母豬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連用3天,對新生仔豬有一定治療和預防作用。同時應立即封鎖,嚴格消毒豬舍、用具、及通道等。預防本病可在入冬前10-11月份給母豬接種弱毒疫苗,通過初乳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經鼻腔傳播
危害一:腹瀉會引起營養不良
1.長期腹瀉的患者,容易感到全身乏力、頭昏眼花、出冷汗、心悸等不適,這是腹瀉導致能量供應不足引起。
2.長期腹瀉會導致患者消化吸收障礙,腸道吸收葉酸、維生素、鐵質的功能減弱,引起貧血。患者貧血后,會出現面色蒼白、皮膚乾燥、臉色晦暗、口唇無光等情況。
危害二:長期腹瀉導致抵抗力下降
長期腹瀉引起貧血、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會繼發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組織再生能力減弱,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而且一旦得病,感染容易擴散,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小兒流行性腹瀉防治,醫院門診住院患兒中,腹瀉病聚增,主要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的秋季腹瀉。秋季腹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兒童。
小兒流行性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兒童,主要表現是腹瀉、嘔吐、發熱,大便成稀水樣、蛋花湯樣、米湯樣,無特殊臭味,無膿血,次數多,水分丟失多,嘔吐輕重不等,中度以上發熱,病程一周左右,對患兒的主要危害是脫水、電解質紊亂,在醫療和經濟落後地區,可造成患兒死亡。
1、不要帶小兒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避免接觸病兒。
2、注意衛生,小兒使用的玩具,和能夠觸摸到的傢具,要勤用清水沖洗,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家長在為孩子吃奶或吃飯前也要把手洗乾淨,要用流動水沖洗。
3、不要吃生冷食品。吃現成的熟食時,一定要注意出廠日期,品種質量,外售熟食最好不吃。
4、預防病毒感染,冷熱要均勻,預防感冒,使小兒能夠抵禦輪狀病毒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