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安鄉的結果 展開

馬安鄉

江西于都縣轄鄉

馬安鄉,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位於于都縣北部。

清宣統元年(1909年),馬安鄉境域屬長樂里;1984年,由馬安公社改馬安鄉。截至2018年末,馬安鄉戶籍人口為24289人。截至2020年6月,馬安鄉下轄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馬安圩。

2018年,馬安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建置沿革


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長樂里。
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
解放初期,為銀坑區馬安鄉。
1958年,屬銀坑公社。
1961年,銀坑公社析置馬安公社。
1968年10月,馬安公社併入銀坑公社。
1972年11月,銀坑公社析置馬安公社。
1984年,馬安公社改馬安鄉。

行政區劃


2000年,馬安鄉下轄8個行政村:馬安村、西汾、大螺、橋下、上寶、貢布、溪背、頭金;下設146個村民小組。
2011年,馬安鄉下轄7個行政村:馬安村、西汾村、大螺村、上寶村、貢布村、溪背村、頭金村。
截至2020年6月,馬安鄉下轄7個行政村:馬安村、頭金村、溪背村、貢布村、上寶村、大螺村、西汾村,鄉人民政府駐馬安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安鄉位於于都縣北部,東與橋頭鄉、銀坑鎮毗鄰,南和仙下鄉接壤,西與興國縣傑村鄉相鄰,北與興國縣江背鎮交界,區域面積47.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馬安鄉屬喀斯特地貌,境內主要山峰有烏仙崬、安子崬、畫眉嵊、雪竹崬、花山、帽頂峰。烏仙崬坐落在馬安鄉貢布村,鄰興國縣江背鎮,海拔621.1米,東西走向,山體面積2平方千米。安子崬坐落在馬安鄉貢布村,鄰興國縣傑村鄉,海拔569米,東西走向,山體面積4平方千米。畫眉嵊坐落在馬安鄉貢布村,鄰興國縣傑村鄉,海拔802米,南北走向,山體面積2平方千米。雪竹崬坐落在馬安鄉貢布村,鄰興國縣傑村鄉,海拔666米,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山體面積2平方千米,山頂怪石磷峋。花山坐落在馬安鄉馬安村,鄰興國縣傑村鄉,海拔902.3米,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山體面積2平方千米,山頂怪石磷峋。帽頂峰,坐落在馬安鄉與仙下鄉之間,海拔672米,南北走向,山體面積4平方千米。

人口


2000年,馬安鄉總戶數3691戶,總人口19047人,其中男性9480人,女性9567人。
2011年末,馬安鄉總戶數有5760戶,總人口22783人。
2017年末,馬安鄉常住人口為19276人。
截至2018年末,馬安鄉戶籍人口為24289人。

經濟


綜述

2008年,馬安鄉實現生產總值5364萬元,比2007年增長12%;財政收入(含體制性收入)318萬元,比2007年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2020元,比2007年增長10%。
2011年,馬安鄉實現生產總值77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9元。
2018年,馬安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農業

馬安鄉主要種植水稻;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豆類等、玉米。2000年,馬安鄉有耕地面積746.13公頃,糧食總產量5978噸,農業總產值1792萬元,特色農業有稻田養魚。
2011年,馬安鄉稻田養魚達500多畝,生豬出欄8500多頭,新增油茶2000多畝;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490畝,糧食總產7118噸,花生總產679噸,家禽出籠20.18萬羽,水產總量492噸。

工業

馬安鄉鄉辦企業有石灰廠、煤炭廠、農機站、園藝場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91年,馬安鄉興建馬安初中教學樓。

基礎設施

1991年,馬安鄉籌資15萬元興建自來水工程。1997年6月15日,馬安鄉開始對長潭至仙下公路(馬安段)進行擴改,組織馬安鄉勞力進行民工建勤,累計投入勞力42000個,征地1.4公頃,拆遷建築物18處計320平方米,完成挖方27965立方米,填方17658立方米,運量41491立方米。
2011年,馬安鄉新增通組水泥路8.2公里。

新農村建設

2011年,馬安鄉完成了5個省級村莊整治和建設點,農戶改水150多戶,改廁150多戶,拆除破舊牛豬欄廁所6787平方米,拆除空心房13570平方米,硬化通戶路10800米。

交通


馬安鄉有長潭至仙下公路、G319國道經過境內。
馬安鄉
馬安鄉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門榜
馬安鄉保留著這樣一種習俗:在廳堂大門上方,畫一匾額,書之4字(有的3字),稱之曰“門榜”。馬安客家門榜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昭示本性氏家族的淵源,如黃姓的“江夏淵源”,說明了黃姓的發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陳、鍾、賴、鄔等姓的“穎川世第”,說的是以上幾姓均望出穎川郡;羅姓的“豫章遺風”,表明羅姓望出豫章郡,二、顯示本姓氏譜系的高貴家風或門第。如孔姓的“尼山流芳”,說的是春秋時期孔氏大思想家孔丘誕生於山東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彪炳史冊,流芳千古,是孔氏的光榮和驕做,鍾姓的“越國家聲”,說的是唐睿宗時期,鍾紹京爵封越國公的歷史事實,鍾紹京祖籍贛南興國(唐時屬贛縣),精通書法,曾助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后官至中書令,以功封越國公,是贛南籍人的第一個宰相,自然鍾姓後人引以自豪。三、反映本姓氏譜系中名人先賢的事迹。如鍾姓的“知音高風”“飛鴻舞鶴”,前者記錄了春秋時期鍾子期和俞伯牙覓知音的千古佳話;後者記錄了三國時期魏太傅鍾繁的書法獨樹一幟,其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的事迹。楊姓的“清白傳家”敘述了東漢楊震為官清廉,一生高節。曾有人夜懷十金,向楊震行賄,楊震不接受。那個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終不受賄。四、顯示門風純樸、吉祥、興盛。如書寫“忠厚傳家”、“耕讀傳家”、“和為貴”、“安其居”以及“風華正茂”、“桂馥蘭馨”等等。
喜酒好茶
馬安人常常聚在一起飲酒,平時賓客偶至,必呼酒留飲。酒是待客的必需品,每逢慶賀喜事或歡慶豐收,則大飲大喝,擺酒宴已遍及各種喜慶活動中。酒宴的名稱一般以酒宴的內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暖轎酒”、“結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滿月做“滿月酒”;老人過生日要做“暖壽酒”;春節時要請“春酒”,耕作中有“栽禾酒”、“圓禾酒”;工匠學徒有“進師酒”、“出師酒”;建房蓋屋,動工之日請“落石腳酒”、“上樑之時請“上樑酒”,竣工之時要做“圓屋酒”;遷居、暖灶要請“過火酒”、“暖灶酒”。這種“做酒”活動自然不僅僅是飲酒而已,實際上多是菜肴豐盛的筵席,然而卻被馬安人冠以“酒”的名稱。
馬安人傳統的酒主要是米酒和谷燒兩種,其它酒都是這兩種酒派生出來的,如蜜酒、冬酒、伏酒及各種藥酒。米酒俗稱水酒,是家庭自製的酒,原料是糯米。谷燒俗稱燒酒,原料是舢稻或粳稻。90年代以來,啤酒也逐漸盛行。如今的馬安人,仍非常熱情好客,酒仍是人們交際、禮尚往來,宴請賓客的重要飲品。
擂茶,也是馬安人一項傳統。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飲料。作法是將生米、茶葉、生薑用水浸泡后,放在陶制的擂缽里,用山植木(或油茶木)製成的木棒(俗稱擂糙)反覆碾磨成糊狀,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適量的細鹽,兌上溫水,在鍋里煮成稀粥,食用時,茶麵上再撒上各種佐料,品種隨家庭經濟情況而定。就飲時,賓主在茶桌邊團團圍坐,桌面上放上各種茶點,如炒花生、炒燙皮、炸米果、蜜餞等;主人依次獻茶。客家人視擂茶為飲料中的佳品,不僅用來敬祖、待客、歡度喜慶,而且自己也常喝常飲。
婚禮拜堂
馬安人婚禮最隆重、喜慶的場面,莫過於拜花堂儀式。廳堂中間貼上大紅雙“喜”字,案上兩邊插著一對特大的紅蠟燭,叫交親燭。兩邊兩隻茶杯,杯上放著兩個熟紅蛋,名“交親蛋”。禮生(主持婚禮儀式的長者)對面站著一位助手,祖堂中間放著一領草席,便於新郎新娘跪拜。一切準備好了,開始舉行“拜堂”儀式。

重大事件

民國二十年(1931年)12月26日,彭德懷、滕代遠的紅三軍七師和九師展開了圍攻馬安上寶土圍的戰鬥。
上寶土圍是贛南最大的圍屋之一,佔地0.75平方千米,分東、南、西、北四門設了四個堡壘,內有數十幢宗祠、巨宅、民居,外有一條從石壁塘湧來的滔滔護圍河環繞。紅軍攻城前,鍾楷瑞的靖衛團和周圍的土豪富紳躲藏其中,千餘名群眾也被脅迫進入圍中,地主武裝頑強抵抗,紅軍嘗試著從圍外隱蔽處挖地洞施用“棺材炮”來攻圍,卻屢次在經過護城河底時遇上塌方致使河水奔涌而來,被迫放棄“地道戰”,轉而採用“圍而不攻”之計。近萬人在土圍內坐吃山空,沒多久,彈藥不夠使,水不夠飲,糧不夠食,鹽不夠吃,病人卻愈來愈多,以致後來每天有數十人死亡。在南昌的於都“旅省同鄉會”獲知情況后,電請蔣介石派飛機空援,飛機4次空投彈藥物品,卻大部分落在了圍外的紅軍手裡。圍內的靖衛團長鍾楷瑞於是召集土豪富紳們討論應對策略,並提出由富紳們提供巨餉作賞金,組成敢死隊拼出條生路來,然而,富紳們不願出錢,於是鍾楷瑞選擇了放棄,最終投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2日晚,紅軍攻打上寶土圍成功,活捉土豪劣紳170餘人,俘虜靖衛團400餘人,繳獲步槍400餘支,解救群眾5000餘人。
為慶祝上寶圍攻戰勝利,蘇維埃政府決定把上寶周邊的原屬於寧都、興國、於都幾縣的鄉劃出來,成立了勝利縣,在上堡村排腦組的鐘藍田翁祠辦公。

風景名勝


圓通山寺

圓通山寺,位於馬安鄉貢布村圓通山山頂,海拔約600米,地處於都、興國兩縣交界處;始建於隋朝末年,原稱安子崬、觀音庵,民國前改稱圓通寺。現圓通山寺仍為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30平方米。

中華山寺

中華山寺,位於馬安鄉頭金村中華山上,海拔約800米,地處於都、興國、贛縣交界之處。始建年代不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毀於火災;1999年,中華山寺重建。每年秋收過後,中華山寺舉辦照燈活動。現寺為平房土木結構,“一”字排開,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

慈雲庵

慈雲庵,位於馬安鄉大羅村的小山山窩裡,始建於宋朝末年;“文革”期間,該庵被毀,1978年重建;現庵為平房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每年秋收過後,慈雲庵舉辦照燈活動。

長靈庵

長靈庵,位於馬安鄉上寶村319國道線與橋頭鄉的交叉口的小河邊;始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1957年,該庵被毀,1985年重建。

上寶傳統村落

上寶村是于都縣馬安鄉下轄下的一個行政村,它位於於都北部,古稱於邑長樂里。2003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歷史文化名村。上寶又稱寶溪,於1238年遷居於此,其後裔於1862年至1725年新建了頗具規模的寶溪“鍾氏宗祠”,爾後又在周邊再建16座房祠,形成了祠堂群。2014年,馬安鄉上寶村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部等7部局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境腦橋

境腦橋是貢布村境內橫跨貢布河的一座通車公路橋,全長16米,高3米,寬3.5米。該橋始建於七十年代末期,屬兩拱石拱橋。

地方特產


馬安主要特產有馬安魚絲;成品魚絲外形如粉絲,食用方法可煎、可炒、可煮。
馬安魚絲
馬安魚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