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獅鱸
鱸形目鱸科獅鱸屬下的種
大眼獅鱸的英文名walley。又名白眼鱸,屬鱸形目、鱸科、獅鱸屬,原產於北美洲東部,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重要游釣魚類和經濟魚類。在加拿大,其產量占淡水魚中的第二位,產值與效益居首位。此魚在美國和加拿大已有100多年的養殖歷史。
近年來,加拿大政府成立了多個苗種繁殖站,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繁殖、苗種生產和人工放流,目的是補充天然資源,擴大游釣漁業。大眼獅鱸也比較適應我國北方氣候條件,生長良好,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新品種。
分類與分佈
形態特徵
大眼獅鱸體細長,呈梭形;被細鱗;全身呈青黃色,有黑色條紋,腹部淺黃色;眼大,眼徑佔頭長的16.1%~26.7%;因其在陽光下呈白色,故又稱之為白眼鱸;口端位,口裂較大;尾鰭正尾型,分叉較深;背鰭二個,第一背鰭為硬棘,第二背鰭軟條。
食性
適應性
大眼獅鱸的適應性較強,對環境的要求不很高。其生存的溫度範圍為0℃~30℃,生長最佳水溫為20℃~23℃,一般不在27℃以上的水體中生活,喜歡生活於介於溫水魚與冷水魚之間的溫度。此魚比較適應較低的透明度,適宜的透明度範圍為10厘米~20厘米。喜在浮游植物濃度較高或混濁的水體中生活,也喜歡在色度較深的沼澤中生活。在不同透明度的水體中,其分佈情況不同。在清澈的湖中,它集中於河流入口的混濁區;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水體中,它會集中於透明度稍高的水體中。對於底質方面,它多會避開淤泥而選擇較清潔的底質,喜棲息於砂、卵石或岩石的混合地帶。適於流水條件,湖泊有微流的區域、小溪入河口區、湖泊的狹窄地段及風浪區都有它的集群區域。大眼獅鱸對溶氧需要量在4毫克/升以上,室內試驗的半致死濃度為2毫克/升,全致死濃度為0.26 毫克/升。對pH值的適應範圍為6~9,若小於5.5,其卵的發育將受到影響。
繁殖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春天日照增長,水溫回升時,大眼獅鱸即離開越冬場向產卵場洄遊。產卵場多為水庫、湖泊的迎風淺灘處,一般水深0.3米~2.0米,石礫或卵石性底質,以使受精卵得到充足的溶氧。生活於河流中的群體則選擇水流較穩的地段作為產卵場。產卵的水溫因地區所處的緯度而異,最北部的群體可在4.5℃~7.5℃的水溫下產卵,而生活於南部的群體則多產卵於12.5℃~15.5℃的水溫條件下。
大眼獅鱸的性成熟年齡為:雌性5齡~6齡,雄性4齡~5齡;在哈爾濱市水產研究所人工養殖的個體3齡已達性成熟,雌性個體的性腺發育到第四期初。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用親魚應選擇雌性個體5齡~6齡,體重1000克以上;雄性個體4齡~5齡,體重750克者。
人工繁殖的方法是人工采卵受精,受精卵經脫粘后在11℃~17℃水溫條件下孵化,一般經15天~20天即可出苗。
水花至夏花魚種的培育
培育池可採用一般養魚池塘,面積最好為2000平方米~6667平方米/個,水深l米左右。在魚苗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清塘,然後每667平方米施基肥200千克~250千克培育浮遊動物。魚苗下塘后視水質情況,看浮遊動物量的多少確定適當追肥或潑灑豆漿,以確保浮遊動物量在30毫克/升以上,保證魚苗有充足的餌料。同時還應做好水質的調節工作,使水體溶氧始終保持在2毫克/升以上。
放養密度為每公頃15萬尾~22.2萬尾,一般經35天~40天的培育,魚苗個體可長到5厘米左右。
夏花到秋片魚種的培育
這一階段的培育工作可用常規養魚池塘,既可以單養,也可套養。套養一般每公頃水面放養5厘米左右的夏花魚種1500尾~2250尾,不必單獨投餌。單養時可以其作為主養魚,畝放規格為5厘米左右的夏花魚種1000尾左右,每天投喂小雜魚10千克左右,確保水體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若飼養管理得當,到年底,個體規格可達20厘米左右;2齡魚種規格可達26厘米左右;3齡個體規格可達38厘米左右。
越冬
養成
養成工作既可套養,也可單養;但以套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