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結果 展開
- 楊麗珠創作的心理學作品
- 心理學名詞
畢生發展心理學
楊麗珠創作的心理學作品
《畢生發展心理學》是22年的課程改革研究成果。內容涵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主要內容、任務、意義;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研究方法及由出生乳兒期到老年期心理全程發生髮展規律,特別是人格發展與教育研究成果。既有系統的發展理論,又有基本技能的訓練與干預培養的措施;既能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又能為中年、老年心理衛生保健提供幫助。《畢生發展心理學》可作為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教育系本科生及其他學科學生選修發展心理學課程時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也可供廣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家長及相關人員閱讀。《畢生發展心理學》屬於社會科學類學科。
楊麗珠,女,漢族,1944年5月生於大連市。1968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繫心理專業,曾任子弟學校副校長、遼寧師範大學教育系副主任等職。現任遼寧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術帶頭人、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外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楊麗珠為本科、碩士、博士生講授八門課。其多年從事"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發表《兒童個性發展與培養的實驗研究》、《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兒童心理學綱要》等13部著作;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國家、省級雜誌發表近70篇論文,完成了12項國家、省級項目。由此構建出我國兒童特別是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的基本框架,幼兒個性發展與教育研究達國內領先水平,國際先進水平。得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遼寧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首屆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第3名)、遼寧省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二等獎等13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大連市特等勞動模範、遼寧省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劉文,女,博士,1965年8月生於北京市。1986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博士后。中國心理學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社會心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課題十餘項。已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發表論文50餘篇。美國邁阿密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應邀赴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國進行學術交流。
章節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畢生發展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
一、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三、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兒童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二、從兒童心理學到畢生發展心理學的轉變
三、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未來走向
第三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在中國
一、中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萌芽期
二、中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奠基期:中國兒童心理學體系的形成
三、中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發展期:中國畢生發展心理學體系的形成
四、中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未來
第二章 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理論
第一節 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一、華生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二、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發展理論述評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第三節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
一、皮亞傑生平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三、關於皮亞傑理論的幾點看法
第四節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一、維果斯基簡介
二、維果斯基兒童心理學主要觀點
第五節 蒙台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一、蒙台梭利簡介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三、蒙台梭利的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第六節 現代有影響的心理發展觀
一、社會生態學的心理發展觀
二、現代生物學的心理發展觀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第三章 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概述
一、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功能
二、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三、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的新趨勢
第二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的設計
一、橫向設計
二、縱向設計
三、群組序列設計
四、微觀發生設計
第三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一、準備階段——設計研究方案
二、執行階段——收集資料
三、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結果、撰寫報告
第四節 畢生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一、觀察法
二、訪談法
三、實驗法
四、臨床法
五、問卷法
六、測驗法
第四章 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 關於心理發展動因的討論
一、一因素說
二、二因素說
三、相互作用說
第二節 心理發展的動因
一、遺傳與生理成熟動因
二、環境與教育動因
三、活動動因
四、心理內部矛盾動因
第三節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
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形式
二、個體心理年齡特徵的實質
三、個體心理年齡特徵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四、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第五章 乳兒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出生前的發展
一、受精和受精卵的發育
二、胚胎的發育
三、胎兒的發展與教育
第二節 新生兒的發展
一、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分離與依附
二、生理髮展特徵
三、新生兒的無條件反射
四、條件反射的出現
五、新生兒的心理活動能力
第三節 乳兒的發展
一、生理的發展
二、動作的發展
三、言語的發生
四、心理過程的發展
五、乳兒的社會性發展
六、乳兒的教養
第六章 嬰兒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嬰兒生理的發展
一、身體發育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第二節 嬰兒動作、活動的發展
一、動作的發展
二、活動的發展
第三節 嬰兒言語的發展
一、言語的形成過程
二、言語的獲得理論
三、影響兒童言語獲得的因素
第四節 嬰兒心理過程的發展
一、感知覺的發展
二、注意的發展
三、記憶的發展
四、直覺行動思維的出現
五、情緒情感的發展
六、意志活動的萌芽
第五節 嬰兒個性的萌芽
一、自我意識的萌芽
二、獨立性的發展
三、自我控制的出現
四、依戀及其發展
五、個性特徵的差異
第七章 幼兒心理的發展(上)
第一節 幼兒心理發展特點概述
一、幼兒心理的一般特點
二、幼兒初期的心理特點
三、幼兒中期的心理特點
四、幼兒晚期的心理特點
第二節 幼兒生理的發展
一、身體的發育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第三節 幼兒遊戲的發展
一、遊戲的心理學理論
二、遊戲是幼兒期的基本活動
三、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
四、遊戲的發展
第四節 幼兒言語的發展
一、語音的發展
二、辭彙的發展
三、基本語法結構的掌握——句子的發展
四、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五、內部言語的產生
第八章 幼兒心理的發展(下)
第一節 幼兒心理過程的發展
一、感知覺的發展
二、注意的發展
三、記憶的發展
四、思維的發展
五、 “心理理論”的發展
六、情緒情感的發展
第二節 幼兒個性社會性的發展
一、氣質的發展
二、幼兒個性結構
三、自我的發展
四、需要傾向性的發展
五、好奇心的發展
六、同伴交往的發展
七、幼兒個性教育
第九章 童年期兒童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童年期兒童生理的發展
一、身體的發育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第二節 童年期兒童學習活動的發展
一、學習的特點
二、學習活動的發展
第三節 童年期兒童言語的發展
一、在入學學習的條件下兒童言語的發展
二、書面言語的發展
三、內部言語的發展
第四節 童年期兒童心理過程的發展
一、注意的發展
二、記憶的發展
三、思維的發展
四、智力結構及其發展
五、情感和意志的發展
第五節 童年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一、個性結構與發展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三、道德意識與行為的發展
四、人際交往的發展
第十章 少年期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少年期生理的發展
一、身體外形的變化
二、內部機能的變化
三、性的發育和成熟
四、不合時宜的成熟
第二節 少年期認知的發展
一、少年期學習活動的特點
二、少年期記憶的特點
三、少年期思維的特點
第三節 少年期情緒情感的發展
一、少年期情緒情感的兩極性
二、少年期的消極心境和情緒調節
三、少年期道德感的發展
第四節 少年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一、少年期自我的發展
二、少年期人際關係的發展
第五節 少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少年期多發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二、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青年期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青年期的一般特徵
一、青年期心理的基本特徵
二、青年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
第二節 青年期認知的發展
一、青年期思維的預見性
二、青年期思維的適應性
三、青年期思維的辯證性
第三節 青年期社會性的發展
一、青年期自我的發展
二、青年期性意識的發展
三、青年期價值觀的確立
四、青年期的理想
第四節 青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青年期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二、青年期的適應
第十二章 中年期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中年期生理的變化
一、身體變化
二、更年期
三、中年人健康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中年期認知的發展
一、感知覺的發展
二、記憶的發展
三、選擇性注意的發展
四、創造力的發展
五、智力的發展
第三節 中年期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一、個性的發展
二、職業的發展
三、人際關係的發展
四、中年人的家庭生活
第四節 中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二、中年人主要的心理問題
三、影響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中年期的心理保健
第十三章 老年期心理的發展
第一節 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期心理
一、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意義
二、對老年心理變化的不同看法
第二節 老年期認知的發展
一、感知覺的退行性變化
二、高級心理過程的變化
第三節 老年期情緒、情感的發展
一、情感體驗深刻而持久
二、老年人更需要情感交流
三、老年期易見的消極情緒情感
四、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
第四節 老年期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一、老年期的社會性變化
二、老年期個性發展過程概況
三、老年人個性類型
第五節 老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老年心理健康的內涵
二、我國古代養生觀
三、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
四、長壽老人的一般心理特點
五、現代老齡觀:從健康老齡化到積極老齡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