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勺

老鐵嶺人常吃的美食之一

火勺是一種小吃,其表面上看起來與餡餅的差不多,可這是牛肉火勺可不是牛肉餡餅,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火勺是用烤爐爆烤而成,內放幾張像抽屜一樣的大鐵板,不停對火勺翻烤,從而達到火勺外酥里嫩。

好吃的火勺一定要皮脆,皮脆的原因是因為在面中揉入了一種特殊的原料“油酥”。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牛肉200g
生薑1塊
蚝油1勺
生抽1勺
胡椒粉1小茶匙
適量
洋蔥半個
低筋麵粉(油皮)240克
豬油(油皮)80克
糖(油皮)16克
鹽(油皮)3克
水(油皮)100毫升
低筋麵粉(油酥)160克
豬油(油酥)70克
芝麻(餅皮)適量
雞蛋(餅皮)一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餡料:洋蔥切碎,蔥姜切末。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在牛肉餡中加入切碎的洋蔥和蔥薑末,加入少許的油,鹽,胡椒粉,蚝油,醬油,攪拌均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準備油皮和油酥的料。將油皮的面和水,豬油,鹽糖等材料混合均勻揉成麵糰。油酥的材料是豬油和面揉成團。沒有豬油用玉米油也可以,不建議用花生油。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油皮揉成麵糰后最好揉出筋膜,這直接關係到成品的分層和酥的口感。油酥揉好后也用保鮮膜蓋好,以免風乾。保鮮膜全程都要用,不然麵皮會硬。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分別將麵皮分成16等份,然後蓋好保鮮膜。油酥材料一樣16等份蓋好保鮮膜。醒15分鐘左右。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麵皮包裹油酥,就像包包子一樣,然後倒扣,用保鮮膜包裹好。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16個依次做下來第一個麵糰醒的時間也大概15分鐘。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然後取第一個麵糰擀成牛舌狀。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由下至上捲起,豎著放。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再重複一遍第8第9步擀成牛舌狀捲起。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然後如圖擺放,壓成圓餅。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如圖所示用保鮮膜蓋好。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壓成餅狀放入餡料,象包包子一樣,然後收口朝下,壓成餡餅的樣子。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全程用保鮮膜蓋好。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在餅的表面刷上蛋液。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撒上芝麻。烤箱預熱200度20分鐘即可,不同品牌的烤箱溫度會有差異,我用的是老闆嵌入是烤箱,親們可以做個參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成品圖。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適量克
豆沙餡兒適量
適量湯匙
溫水適量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無核大棗紅豆高壓鍋燜爛,比蒸米飯比例多三分之一。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溫水和面醒二十分鐘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手上抹油不會黏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中小火烙至兩面金黃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表皮酥脆,裡面軟糯香甜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粉適量
豆沙餡適量
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無核紅棗、紅豆用高壓鍋燜爛不加糖。水的比例比米飯多三分之一。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溫水和面醒面二十左右分鐘。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手上抹油不會黏。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中小火兩面烙至金黃。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表皮酥脆,裡面軟糯香甜。

北京延慶火勺


發麵和爐火烤是延慶傳統火勺製作必備的特點,這樣做出來的火勺香而脆,深受老鄉們的喜愛。可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更加快捷的手法問世了——電爐。“電爐”顧名思義是通過通電來達到加熱的目的,用時短,燒出來的火勺比起傳統工藝製作出的也更加美觀。
但是多數人還是偏愛傳統火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火勺繼承了傳統製作工藝,原料採用自然發酵面,不摻有現代製作中常用的食用添加劑,這不僅保證了原料的天然,同時也使得口味更佳;
二、傳統火勺的口味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香而脆。電爐火勺永遠出不來爐火烤出的香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喜愛傳統火勺的重要原因。傳統火勺的脆更是電爐火勺無法比及的,電爐火勺烙得再和也達不到脆的程度;
三、買傳統火勺的鋪子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吃法,一碗豆腐腦加一個火勺,幾個人圍坐在路邊的桌旁,邊吃邊看著過往的行人和路邊的花草,讓人有一種舒適的坦然,也讓快節奏的生活暫時放慢步子,讓人有時間更多的體味生活的快樂。
傳統火勺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味和飽腹感,它更多的賦予人們思考的時間和回歸自然的體驗。傳統工藝製作的效率低,使得它漸漸被經商者拋棄,它正在嚴重的被電爐火勺所代替。

鐵嶺牛肉火勺


鐵嶺牛肉火勺發源於古昌圖(常突額爾克草原地區)。鐵嶺牛肉火勺這種特色小吃是帶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價格便宜,經常配有羊雜湯一起售賣。時至今日,鐵嶺地區牛肉火勺製作,依然是純手工。外地雖有火勺,但同鐵嶺地區的火勺外表大不相同,配料口味也大有區別。
鐵嶺火勺其特點是呈金黃色,層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餡大皮薄。大小在直徑5公分,厚度1公分。
正宗的鐵嶺牛肉火勺屬於清真特色小吃,表面上看起來與餡餅的差不多,口感是不一樣的。
鐵嶺火勺在爐內平放像抽屜一樣的大鐵板,鐵板外面有一寸高的沿,對其平板上刷豆油,鐵板上整齊碼放火勺,下面煤火或者氣火加熱烘烤,上面對火勺刷油,翻烤,從而達到火勺外酥里嫩。
鐵嶺火勺皮脆,皮脆的原因是因為在面中揉入了一種特殊的原料“油酥”。如果用豆油冒充羊油做的就難於吃出酥脆的感覺了。
鐵嶺牛肉火勺都是現做現賣,顧客在店裡食用,味道鮮美。如今火勺也有冷藏真空包裝的,而且自己買回家煎熟一樣沒有鬆脆鮮嫩的感覺了。
鐵嶺清真丁記火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其前身是由御廚所發明的宮廷牛肉酥餅。歷經一百多年的傳承與創新,丁記人將祖傳的宮廷牛肉酥餅製作工藝與廣大鐵嶺人民的飲食習慣相結合,於1983年正式創辦了清真丁記火燒店,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已經成為了鐵嶺火勺文化的代表,在新一代傳承人丁學強的帶領下清真丁記火勺於2015年入選了鐵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並獲得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稱號。並且丁記火勺於2016年正式批准為國家註冊商標。丁記火勺店地址:鐵嶺市銀州區博物館東南。
火勺
火勺

火勺的由來


公元一一一五年元月,女真金國建立,完顏阿骨打稱帝。同年九月,阿骨打率兵圍困遼國重地黃龍府,迫使守城將士糧草斷絕棄城而逃。
十二月,遼天祚帝率七十萬大軍御駕親征討伐只有兩萬將士的金國。金王阿骨打得到消息徹夜無眠,任愛妃蕭崇妃百般勸說,依然水米不盡。
阿骨打手下有一名廚師,在異族討生活常受排擠,他為了站穩腳跟,也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窮其所想,悄悄收集上好食材,尋找機會一鳴驚人。
廚師一改女真食品做工粗糙的傳統習慣,融入漢、回民族細膩、精巧的美食藝術,以牛肉搗碎為餡,以豆油炸麥粉制酥為皮,以大蔥為輔,加入多種調料包制十個小劑餅狀食物,在鐵板上烤熟冒死跪獻大王。
異香來襲,喚醒了阿骨打原始的飢餓衝動:眼前食品精妙圓潤,賞心悅目。他一連吃了三個,大聲叫好!驚嘆徹悟:這種湯勺大小的美食正是大地上食材歷經火焰淬鍊的涅盤重生!遂將其命名“火勺”。
蕭崇妃親手端來羊肉湯配合火勺同食。二者濃淡適宜,疏密搭配,令阿骨打胃口大開,精神大好。
第三天戰前阿骨打召開誓師大會,密傳“萬鷹之神”海東青夜臨軍營,以“火勺”神品助戰,又持刀割面凝聚軍心,令兩萬將士熱血沸騰,誓死決戰。
戰場上大風突起,飛雪滿天,金軍如天神下界,終以一比三十五取勝。金遼此戰,產生了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結果,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最偉大的奇迹。
由此,火勺正式成為金軍特定軍糧。阿骨打攻之必克,克之必勝。滅遼、滅北宋,兵未血刃佔領了燕京,使北京第一次成為國都。
正是:白山黑水銘英烈,碧袖紅顏是知音。神賜火勺成霸業,
縱橫天地女真人。
據後人推測,阿骨打之所以將這種食品命名為漢語“火勺”,還有其更深遠的意義:鐵騎強弓,勇猛彪悍的女真人,在阿骨打眼裡就是天下最熾烈的火餡,他將用畢生的精力,使這把火焰極致綻放,將遼、宋及更廣闊的疆域烤熟,成為自己的掌中之物,口中之食,開創史詩般的年代。
明洪武一三九三年間,鐵嶺當地居民連同所招撫的人口集居地命名鐵嶺衛。弘治年間,一回鶻流民為感謝鐵嶺鄭姓指揮同知(官名)的收留,獻出了真傳的火勺製作秘訣。
嘉靖一五六一年,鐵嶺衛居民已達一萬多人,每晚大小店鋪張燈結綵,一派昇平景象。主要街上的火勺小吃,更是名鋪旺店,美名遠播。
萬曆年間,遼東總兵李成梁鎮守鐵嶺重地。其府第看花樓的轉角處有一家回鶻楊氏火勺店,經常得到李總兵的關照。
萬曆一六一九年努爾哈赤金兵攻陷鐵嶺,也許是天意成全,也許是美食誘惑,金兵將領唯獨對火勺店往開生路,讓這道美食得以平安延續。
至清朝末年,楊氏傳人依然以火勺手藝謀生,小本生意興隆紅火,一直持續到解放后。因回鶻有著很深的民族情結,在鐵嶺地區逐漸發展成為回民一條街。得到楊福記真傳的丁記等幾家火勺店在城內錯落呼應,臨街而立,均以火勺為主食,搭配羊湯等小菜,真材實料,造化黎元。火勺成為鐵嶺人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火勺更是家鄉遊子的牽掛,異域客人的最愛。
近年來,鐵嶺火勺香飄四海,成為代表東北地區特色美食的未冕之王。世界各地的美食家、創業者接踵而來,重金求購製作工藝、高薪聘請專業技師,欲將火勺引渡他鄉建功立業。未料,這小小的火勺竟然有著“生南為橘,生北為枳”的霸氣,一經離開故土,味道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香酥氣質始終難以成功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