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當代畫家

王文芳(1938年-2020年4月28日),男,出生於山東招遠。曾為全國美協會員、北京美協理事、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2020年4月28日凌晨一點四十分,王文芳於北京畫院宿舍家中去世,享年82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1938年生於山東招遠。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
195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宗其香諸老師。
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畫院成為專業畫家。在中央美院他受到的是以素描為基礎,以寫生為主導的中西結合式的教育。到北京畫院后,在畫院開辦的研究班中又向老畫家秦仲文學習,臨摹了許多古代大師的作品,補上了傳統山水這一課。
1985年應邀去美國波士頓介紹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1988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初踏征旅》等五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2020年4月28日凌晨,王文芳去世,享年82歲。遵照先生遺願,不開追悼會,不留骨灰。
作品
作品
參加六、七、八屆全國美展,在全國、北京許多重要畫展中獲獎。
《樂山大佛》獲北京市二等獎。
《明月無聲》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北京市一等獎。
《松鳴谷應》獲86日本現代水墨畫展優秀獎。
出版有《王文芳山水畫選》等四種個人畫集。
在王文芳的藝術創作中,描繪大西北的廣袤大地和莽莽群山是主旋律。他曾在1961年去過敦煌實習,80年代初當他再次赴大西北寫生時,更深深地戀上這片土地。當時他幾乎踏遍隴南慶陽、平涼等地區,為美術愛好者辦講習班並親自帶領學員寫生。沿著“絲綢之路”,他到過青海、新疆、西藏。大西北也向他敞開了胸懷,讓他發現了別人尚未發現或視而不見的美。在乾旱不毛的亘古荒原和無盡的群山中,他感悟到了蒼涼的悲壯、雄渾的氣象、高峻的莊嚴、無涯的博大和深邃的神秘。二十年來,他用全部心靈和一支畫筆去追蹤去尋索,創作出許多成功的作品,並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王文芳在藝術表現上也很有特色,筆墨運用上善於用破墨法,墨、色、水交相運用,混沌變幻。構圖上大膽突破傳統樣式,注意構成感,部分運用裝飾對稱方式,進而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作品分類


作品
作品
王文芳的山水畫,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部分是表現高原的風雲,奇特的地貌,南疆的小院清溪,戈壁雪山的晨光晚照等作品。
這部分作品是他長期寫生積累的素材中整理創作出來的,比較注重寫實的生動直觀性。
第二部分是具有宗教的虔誠、深邃乃至神秘意味的作品。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是一種普遍和有影響的信仰,宇宙建築宏大壯麗,位置顯要,是善良而虔誠的信徒們心靈的依歸。在嚴峻的大自然和歷史形成的生存重壓的背景下,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寺廟與群山融合成一整體,宗教印記處處可見,作品中洋溢著關於人生信仰的表述。
這部分作品是經過沉思醞釀后加工而成的,蘊涵著畫家對人生、自然和宇宙廣闊空間富於哲理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他在國內寫生的作品。
像長城和北京遊覽勝地,雲南風情一類作品,一般都畫得優美和注重情趣意境。如《長城》、《碧雲低垂寄情思——紀念孫中山》,《夢回版納》等。
第四部分是他去國外訪問時對異國風情的寫生與創作,所佔比例較小。

評論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我們的學長王文芳是一個以藝術為生命的人,每次看他的畫,我都會想起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不由自主地對歷史文化自然合一中的偉力,興起由衷的敬畏之情和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的卓越成就,包括語言風格的更新但絕不止於藝術語言和風格技巧層面,而是突顯於精神內涵的拓廣與加深,是找回了元明請幾代山水畫近乎失落了的大美與崇高。晚年的李可染已開始這種努力,王文芳更把視野擴展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絲路和窮究無人奧秘的雪域,歌頌了江山的神聖和遠古拓荒者的崇高,進一步拓展了山水畫精神表現的領域。這些紀念碑式的山水畫一掃淺吟低唱、狎風弄月的柔靡,充分表現了胸懷廣宇的氣壯山河的雄風,可以說是李可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在新時期的發展。不過,這膽已是超越古人洋人的膽,這魂更是再造吾華輝煌的雄魂了。
劉龍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
畫家是在現實中景物的基礎上,注入了自己的精神性格與文化內涵的因素,從而使作品既超越了傳統文人畫創作的常規範式,也超越了近現代一些山水畫家以謳歌祖國山河美景為宗旨的創作套路。王文芳在作品中賦予的是一種現代意識,追求的是既古老又現代的宏偉格局。這應看作是王文芳在山水畫創作領域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創造與建樹。在山水畫題材的開拓與色彩的運用上,王文芳還做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嘗試,尤其是乾濕畫法的交替運用,先大面積潑色再趁濕勾皴的創造性畫法,均使他的山水畫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風格,在當今中國山水畫畫壇上,王文芳以自己的勞績與才華佔據了他應有的位置。
李松《美術》原副主編
看完王文芳師生畫展后,我說:“從這一集體創作活動中,感覺正形成一種共同性的藝術風格。”沒想到王文芳卻說:“那就糟了!”他很怕“風格”成為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王文芳更看重、更強調的是畫家在深入生活過程中,為對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所激發的強烈的感覺。這正是王文芳在作品中所特別體驗和把握住的精神性內涵,一種超越具體物像的崇高之美。
李寶堂甘肅著名畫家、評論家
王文芳是當代中國畫壇力主變革的畫家之一,也是山水畫“西北風”的主要開創性代表人物。他從對中國畫的歷史淵源和西方美術潮流的總體觀照中,感悟到新時期藝術創造的使命。極為厭棄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長期封閉守古而成的陳陳相因和柔弱,傾心大西北的奇異壯美。他以切身的體驗視西北山河為靈魂所在,氣質之所有,感情之所託,藝術之所求。試圖用西部山水的陽剛之美和雄強之風衝擊文人畫的柔弱之氣,在西部風格的創造、探索中以求新變。
王文芳的創造是成功的。他不僅把前人極少表現的西部之美,較早地搬上了藝術殿堂,給變革中的山水畫以清新,並且影響了眾多中青年畫家,以至形成了“西北風”畫家群體。而且他的作品早已超乎傳統的寫景和造景之上,重“師造化”,更重“得心源”,作品中高揚著強烈的傳統山水畫所沒有主體審美意識和表現因素。他是以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和熾熱情懷,追求屬於藝術靈魂的東西。有了這種靈魂的追求,畫面就有了生氣,有了靈情,有了精神意蘊,有了那被稱之為形而上的神秘而又玄妙的境界。
夏碩琦《美術》原副主編
王文芳的創作,已步入這種入化狀態,進入憑虛構象的創造境界。他運用特定的形式組合,結構胸中潛象,運用特定的筆墨語言,揭示特定的精神意念。在他的山水畫創作中表現著宇宙運化的奇觀,在混茫與冥冥的畫境中蘊含著神奧和宗教的虔誠。他在一系列創作中表現出滄桑感、宗教感,和深沉的主體審美體驗。他的那些成功之作,已不停留在自然表象的描繪,而是表現“天人之合”中的精神深度。為此,他在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把西方現代藝術中的形式、構成因素溶進自己的製作,強化了視覺效果和語言力度。《坦坦蕩蕩東流去》又運用對角線構圖形式,表現九曲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在章法上極開闔抑揚之變,吟“大江東去”的浩蕩壯歌。這些畫作都顯示出民族的氣派,大家的風範。王文芳的山水畫,追求三美:筆墨美、形式美、意境美。他的創作寄情八荒之表,通天地神奧,遣筆運墨慷慨任氣,造境構意,磊落馳才,氣象橫茂奇偉,宏富粗獷,形成了他卓然不群的美學品格。王文芳的山水畫體現了現代審美意識,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推動著中國山水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
張廷祿原中央工藝美院教務處長、副教授
王文芳十幾年來奔波於大西北和西南邊陲,他更憧憬荒涼的戈壁。他筆下的畫面表現了絲綢古道的荒蠻與璀璨,每幅畫面都在追求一種與主題默契的形式感。《巍巍大荒魂一片》取對稱式的構圖,房舍寺廟居畫面中心位置,體現一種莊嚴、肅穆的宗教理念。層層向上的弧形線將視線推向天際,使畫面形成一種空曠無垠的張力感,形成畫面的整體氣勢。近景的群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畫面的左側,有助於打破對構圖造成的呆板。《坦坦蕩蕩東流去》《魔鬼城頭送日落》等作品也都表現出作者對形式感的苦心追求。如何將傳統中國畫的一切形式格局加以利用,賦予新的意義是擺在畫家面前的重要任務,對稱式構圖如何處理就要看畫家對形式美的理解、修養和處理手法,他的畫總是強調形式感、節奏韻律,強調畫面整體塊面的構成和力度感,從而也寓裝飾性於畫家的筆端。”
孫克北京畫院美術評論家
十幾年來美術界各樣的議論爭執,關於中國畫何去何從,關於商品經濟對藝術的種種作用,或者是誰買了車買了別墅等等一切,好像都從未乾擾過他,他從不停步地在他選定的道路上走下去。這些年來,當不少人在“畫什麼,怎麼畫”這兩個問題上顛來倒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時候,當有些明白人(因為他們心裡並不糊塗)高唱“形式決定”、“表現自我”、“解構”來引導青年的時候,王文芳仍在畫他的畫,還在用他的方法來教導學生。不久前王文芳師生共同舉辦了一次大型畫展,這是一次集體的展示,來自國內各地的畫家展現了他們在不同個性生活環境和藝術背景等創作的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的作品。”

個展


王文芳個人畫展於2011年5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
王文芳先生六十年代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受業於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宗其香、秦仲文諸位大師,在紮實的傳統的功力基礎上,又廣泛地吸收現代藝術的營養,在幾十年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大西北的風光表現得開闊雄奇,南國秀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九九八年六十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第二次個人畫展,同年在《美術》雜誌上著文發表了自己的“山水畫宣言”,沒有嘩眾取寵,沒有危言聳聽,只是對自己四十年的創作體悟,從理論的高度上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構圖美、筆墨美。
在王文芳先生的畫作中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博大,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蒼涼悲壯,有青藏高原上攝人魂魄的宗教氣氛,有歌頌有鞭撻,有內涵有構思。給人耳目一新的是畫家在展覽的最前部分,展出了一組懷念恩師的作品,用筆墨的造型,用鮮明的細節,形象地、深沉地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真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