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目錄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座女神廟
1983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座女神廟、數處積石大冢群,以及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的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同時出土的還包括女神頭像、玉佩飾、石飾和大量供祭祀使用的具有紅山文化特徵的陶器。這一系列的發現,證實在5000多年前,牛河梁已經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重大發現,將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餘年。這項考古新成果的出現,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等學科的研究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奠定了它在中國考古學史乃至世界考古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兩件龍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矚目
自1983年開始的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紅山文化文物,其中,兩件龍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矚目。 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第16地點中心大墓進行了最後發掘,發掘面積1575平方米,發現了紅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鳳等珍貴文物470餘件,並且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了第三件玉雕龍。玉雕龍又叫豬龍形玉佩飾,由於它以龍為形、以玉為質,因而,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圖騰的印跡。
紅山文化墓葬的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牛河梁的1號冢是出土玉器數量最多的墓葬之一,在其豐富的隨葬品中,竟然沒有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的陶器。根據紅山文化已發現的墓葬及隨葬品,可以得出紅山文化具有“惟玉為葬”特徵的結論。同時,如果把出土的一些玉器同《周禮》中記載的六種玉禮器“璧、琮、圭、璋、琥、璜”相比較,可以發現,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備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禮”的雛形。“惟玉為葬”的實質乃是“惟玉為禮”。玉器是紅山文化的精髓,從而進一步證實了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佐證紅山文化的中華文明發源性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至5000年。在考古界普遍認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時,紅山文化只被當作一個分支或者是一種長城南北的“混合文化”,但是,隨著紅山文化遺址不斷發現大量珍貴文物,尤其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使得人們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考察紅山文化。考古學者也開始將史前文化研究重點由黃河流域向北轉移,確認了紅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中華文明發源的性質。
典型的遼寧乃至東北區域特色
自1981年開始投入牛河梁考古工作的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最精華的部分是以“壇廟冢”和“人鳳龍雕像”舉行通天祭祀及高度發達的祖先崇拜,這樣的活動具有典型的遼寧乃至東北區域特色,又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象徵。紅山文化在遼河流域出現,是東北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匯的產物。這樣的文化特質,對後來的滿族文化以及東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從紅山文化升起的中華文明曙光,沿著遼河流域漸漸清晰起來,為遼寧這片土地找到了文化之根,更為中華民族鐫刻下了最初的文明記憶。 1988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點大遺址,2006年又被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準備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申報國家大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