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亦斌
全國政協委員
賈亦斌(1912~2012),男,陸軍大學第7期畢業。1949年4月在浙江嘉興起義。曾任國民黨政府軍營、團長,第七十七師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參議,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幹部管訓處辦公室主任,預備幹部局代局長兼陸軍預備幹部訓練團團長、第一總隊總隊長,陸軍大學教官。
大事件
1912-11
出生
1912年11月出生於湖北興國(今陽新)。
1941-07
擔任少將參謀長
1941年7月任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少將參謀長,參加了鄂西戰役和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9-04
在嘉興舉行反蔣起義
1949年4月,因為反對內戰,賈亦斌率手下青年軍4000多人在浙江嘉興起義,給國民黨反動當局以沉重打擊。
2012-04-19
因病逝世
2012年4月19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1912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
陸軍大學第7期畢業。
賈亦斌家庭照
193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32年入南京陸軍步兵學校學習,歷任少尉排長,中尉連副,代理連長,上尉參謀,上尉教官。抗日戰爭爆發后,歷任少校營長,中校參謀主任,上校參謀長,上校團長。
1940年1月任湖北省軍管區編練處上校科長,代理處長職務。8月,調成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兼區隊長。
1941年7月任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少將參謀長。
1943年初,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同年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學習。
1946年4月任青年軍複員管理處少將組長。與處長蔣經國結識。在抗戰期間多次參與正面戰場對日作戰。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鄂西會戰及第三次長沙會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堅決主張和平,反對內戰。
1947年4月,任預備幹部局副局長。
1948年3月,蔣經國請辭預干局局長職務,保薦代理局長,因“楊子公司案”同蔣經國發生嚴重分歧。11月,陸軍預備幹部訓練第一總隊在南京成立兼任總隊長。12月初,與段伯宇等密謀決定擇機舉行反蔣武裝起義。1949年4月7日為策應解放軍南渡長江,在浙江嘉興毅然率部起義,26日抵達南京,被批准為中共黨員。
1957年8月加入民革,歷任民革上海市委員會第三、四、五、六屆副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9年10月調民革中央工作,先後任民革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中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兼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顧問,湖南譚嗣同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著有《半生風雨錄》一書。
因病於201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為了追思悼念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特此建立網上紀念館。
賈亦斌同志為民族解放、新中國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為祖國和平統一,奮鬥一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史背景
賈亦斌1912年出生在湖北陽新縣一個寒苦的農民家庭。他少年失學,18歲投身軍營,淞滬抗戰爆發時,他主動請纓到淞滬前線抗日殺敵。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軍侵佔了北平和天津,又企圖侵佔上海,繼而進攻南京,實現他們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1937年8月13日,保衛大上海的淞滬抗戰拉開了序幕。面對佔盡海陸空優勢的野蠻入侵者,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損失慘重,每天傷亡將士近萬人。戰爭從一開始到第三個月,雙方都在不斷增兵,最後雙方投入總兵力達百萬之眾。當時年僅25歲的熱血青年賈亦斌就是從湖北增援到淞滬前線的。
賈亦斌與蔣介石在廬山的合影
在同仇敵愾的爰國熱情鼓舞下,中國抗日軍隊英勇頑強,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瘋狂的進攻,幾乎每一寸陣地都經過反覆的爭奪,甚至肉搏拼刺刀,雙方都傷亡慘重。苦戰二十多日,賈亦斌率領的第1營400多人只剩下不到100人,手下連長三個陣亡,一個受傷;排以下軍官傷亡殆盡,但官兵們爰國殺敵的士氣依然高昂。這時上級表示可以給他派增援,但他拒絕了。
賈亦斌主編《論台獨》
抗戰爆發,賈亦斌自告奮勇,請纓殺敵。參加了凇滬、徐州、武漢、鄂西和長沙五大戰役,兩次受傷,不下火線,誓死不當亡國奴,因戰功從營長不次提升為師參謀長、軍委會少將參議。抗戰後期,由彭位仁、韓浚推薦,考入陸軍大學學習。在陸大,他研究“新國防論”和預備幹部制度理論,發表論文《新國防論》和專著《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他的這一構思,日後成為台灣至今仍在實施的預備幹部制度的藍本。同時,他認識了同學段伯宇(中共地下黨員),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1989年嘉興起義40周年紀念日
賈亦斌(中)
賈亦斌越接近國民黨政權的核心,就越了解四大家族的黑暗內幕,也就越感到失望和痛恨。而且看到國民黨發動內戰,不得人心,蔣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蔣管區民眾反抗運動風起雲湧,國民黨政權內外交困,已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在這一歷史關頭,個人何去何從,賈亦斌的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初他想儘快脫離蔣政權,解甲歸田,退隱山林,但很快發現遍地戰火,無處安身,退隱之念純屬幻想。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追隨蔣氏父子,最後做蔣家王朝的殉葬品,這是死路一條;一是棄舊圖新,反戈一擊,投向人民的懷抱。賈亦斌通過段伯宇與上海地下黨聯繫,並在黨的領導下,為發動蔣武裝起義積極作準備。他和段伯宇、宋健人、林勉新等陸大同學,曾密謀在南京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逮捕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將其送往解放區,因條件不成熟被段伯宇勸阻。蔣氏父子對他產生懷疑,特將他召到奉化溪口進行“考察”時,賈亦斌又曾動念為早日結束內戰,欲像荊柯刺秦王那樣,用手槍擊斃蔣介石,然後自殺,以謝天下,繼想到上海地下黨領導所說“無產階級革命不搞暗殺”而終止。1949年4月7日,為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在中共上海局領導下,賈亦斌率領預干總隊在浙江嘉興舉行武裝起義,在滬、寧、杭敵人心臟地區打響了起義的槍聲。起義后,迭遭敵軍圍追堵截,激戰多日,身負重傷,歷盡艱險,終於在當地群眾和游擊隊救護下,被送往游擊區,繼隨解放軍進入上海。從此獲得新生。
嘉興起義
賈亦斌與蔣經國的恩怨
幾年前,我曾有幸採訪了原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先生,他亦是一位選擇了與蔣氏政權分道的人,特別是他曾與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有過長長一段“萍水相逢知遇深”的曲折淵源。
賈亦斌是行伍出身,在抗日戰爭中取得赫赫軍功,後到陸軍大學深造。針對中國近代頻遭外侮、國防積弱的現狀,他撰寫出《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這一新國防論著,引起了蔣經國的關注。後來,他到“青年軍複員管理處”就職,圓滿解決了複員青年軍入學深造這一難題,使蔣經國對他另眼相看。1946年4月,賈亦斌結婚,蔣經國主動要求做他的證婚人。雙方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私交上都進入了蜜月期。
但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后,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內戰,賈亦斌萌生退意。但還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態,儘力為蔣經國做事。後來,他更多地目睹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指揮上的顢頇無能,在經濟上的腐化墮落,而蔣經國在“發行金圓券”、“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等事件中的表現,也讓賈亦斌徹底失望。他想:儘管蔣經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相互以朋友相待多年,但個人恩誼與國家大義之間,應該舍小取大,他必須選擇順應歷史潮流之途,這就難免要面對與蔣經國分道揚鑣的陣痛。
1948年晚秋,賈亦斌獨邀段伯宇到中山陵,與段伯宇商定如何掌握武裝的初步計劃。分手后,他倆分頭在國防部及國民黨軍事機構內聯絡在陸大時旨趣觀點相投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有十多人的反蔣秘密團體。不久,段伯宇與中共上海局接上了關係,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書記張執一派委員李正文負責領導段、賈等人的工作。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遼瀋戰役剛結束,國民黨軍丟失了東北的全部地盤。蔣介石不得不考慮憑藉長江天險,扼守江南半壁江山。依照這一意圖,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計劃在江南組建30個新軍,賈亦斌趁機成立了“國防部預備幹部局陸軍預備幹部訓練第一總隊(簡稱預干總隊)”,初創時有千餘人,很快就擴充至4000人,由賈亦斌兼任總隊長。一支表面屬於“太子系”的救急之師,實際上是準備摧毀國民黨統治的武裝力量,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賈亦斌原準備在南京發動一次“西安事變”式的突然襲擊,但隨著時局的變化,蔣介石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第三次“冬眠”,於1月底隱居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老家,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賈亦斌所率的預干總隊奉調到浙江嘉興,原本醞釀在南京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的行動便失去了再籌謀的意義。賈亦斌等遂因勢而變,另謀在京滬杭三角地帶舉行聯合起義。
謀划中的京滬杭起義
謀划中的京滬杭起義是個規模頗大的聯合行動。參與者六七萬人,分別是賈亦斌領導的預干總隊,劉農畯領導的傘兵第三團,段仲宇領導的淞滬港口司令部及附屬的3個汽車團,王海嶠領導的工兵第四團,賈亦斌的同學劉衛領導的駐揚中縣第41師,方懋鍇領導的青年軍209師,王修身領導的駐守蕪湖106軍,於兆龍領導的駐守南浦鎮第95軍等12支部隊。
起義計劃受到中共的高度重視。因為預干總隊是蔣經國的嫡系,起義選在寧滬杭中心地帶,政治影響將是巨大的,且即便不能在軍事上給國民黨予重創,亦可使其新建30個軍固守江南的計劃流產,並與解放軍渡江作戰相呼應。
這時,蔣氏父子指示賈亦斌,率預干總隊乘船從海路調往福建。這本來是個起義的好機會,但賈亦斌得知劉農畯率領的傘兵三團亦將乘船調往福建鼓浪嶼。如果預干總隊在海上起義,必然引起蔣氏的警惕,使傘兵三團失去在海上起義的機會。如果傘兵三團被迫在陸上起義,其難度將大大高於預干總隊。因此賈亦斌決定預干總隊在陸地起義,把海上起義的機會留給傘兵三團。
今晚你和我們全家一道看戲
賈亦斌的“異常”舉動,也通過不同渠道傳到蔣經國耳中。1949年2月底,他親自打電話給賈亦斌,要他立即赴溪口謁見蔣介石。
賈亦斌認為,蔣經國不可能掌握自己與中共聯繫的真憑實據,也不可能探知起義的確信。如果不去,反而容易引起懷疑,導致蔣經國先發制人,使起義夭折。於是他要求冒險赴溪口,得到了張執一的首肯。
返回嘉興后,賈亦斌即與國防部監察局長彭位仁一起前往溪口。他們並沒有被馬上邀進豐鎬房,而是被安排在武嶺學校過夜。
翌日清晨,先期到溪口的預干團上校主任秘書樓錫源悄悄告訴賈亦斌:“有人已向蔣先生告密,說你有思想問題,準備帶領隊伍投共。今天8時,蔣先生要約你談話,談得好就沒事,談得不好你就別想回去了。”
8時許,賈亦斌應約來到豐鎬房二樓會客室。
“你帶總隊在嘉興很久啦,部隊怎麼樣啦?”蔣經國問。
“實際上也就兩個多星期,不算長。部隊思想問題很多,官兵們都很思念領袖,能不能請領袖去訓訓話,以安軍心?”
“不可能!”蔣經國一口回絕。
“領袖沒空,你能否去呢?”
“我也沒空。”
“預干總隊要開往福建建陽。”蔣經國突然蹦出一句,並注視著賈亦斌的反應。
“沒問題,我回去就可帶隊伍開拔。不過這事應向參謀總長顧祝同通報一下,他曾表示過預干總隊學員經短期訓練后,即行分配到新建各軍擔任下級幹部。”
“這我會跟顧祝同打招呼。”
為了及早脫離虎口,賈亦斌順勢提出:“我是否可以早些回去做準備?”
“不行。”蔣經國依然冷漠,“這裡還有重要的事情,你得多住幾天。此外領袖還要找你談談。今天就到這裡吧。”
爾後的幾天里,賈亦斌被蔣經國軟禁了起來。到第四天,得到蔣經國的通知:“領袖請來了上海京劇團,在武嶺學校演出《龍鳳呈祥》,今晚你和我們全家一道看戲。”
賈亦斌按時進入演戲場所。蔣介石坐在第一排沙發中央,長孫和孫女依在兩旁,賈亦斌和蔣經國及妻子方良,被安排在緊挨蔣介石后的一排。
在整個看戲的過程中,賈亦斌根本就沒有關注過戲劇的情節,他幾次想從腰間掏出手槍擊斃內戰禍首,又想起中共地下黨負責人關於“我們無產階級革命不主張暗殺”的叮嚀,幾次壓下自己的衝動。
戲看完了,蔣氏父子對賈亦斌的考察似也告一段落,他們沒抓住賈亦斌什麼把柄,但仍然不放他回部隊。直到一天閻錫山來溪口,蔣經國陪其逛雪竇寺妙高台,興緻正好,才答應了賈亦斌回預干總隊的請求。
給學員們上了最後一課
賈亦斌向中共地下黨彙報了溪口之行的經歷,策反委員會決定加快起義準備。一方面布置加緊對國民黨駐寧滬杭地區另外3個軍和保安旅的策反,另一方面關照賈亦斌做好家屬的隱蔽安置。
幾天後,國民黨國防部下令免去賈亦斌預干局代局長、預干團團長、預干第一總隊總隊長之職,調往南京衛戍總司令部,由副總隊長黎天鐸接任總隊長。
預干總隊的官佐和學員頓時大嘩,黎天鐸自感無力收拾局面,遂提議邀請賈亦斌回嘉興開“歡送會”,並聘他為“名譽總隊長”,期望以此博得學員們的好感,平息眾怒。
中共地下黨指示賈亦斌立即赴嘉興穩定局勢,並提醒起義骨幹們要講究鬥爭策略,
賈亦斌回到嘉興,給學員就“預備幹部制度”問題上了最後一課,他強調說:“國家的預備幹部是新的革命軍事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一定要以人民為後盾,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決不可侵犯人民的利益,否則就會被人民所唾棄。無論古今中外的軍隊,依靠人民則勝利,脫離人民、背叛人民則必定失敗!這是歷史的真理,吾輩革命軍人當慎思之……”
3月末,“歡送會”開罷,賈亦斌回到上海,與中共策反委員會取得了聯繫。此時,由於蔣介石認為中共的和談條件難以接受,正傾全力擴軍備戰,決心憑藉長江天塹負隅頑抗;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隨即發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命令。
4月2日,李正文與賈亦斌見面,正式向他傳達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的指示:發動預干總隊起義,起義部隊經莫干山向天目山挺進,與蘇浙皖邊區游擊隊聯繫,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起義日期定在4月15日,起義後部隊易幟“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
賈亦斌表示:絕不辜負共產黨對他的信任,保證完成起義使命。
當晚,賈亦斌與妻子匆匆告別,踏上返回嘉興的火車。
5. 發生了突如其來的意外
4月3日凌晨,賈亦斌秘密潛回嘉興,開始了緊張的起義部署。他不斷地同起義骨幹碰面,並召集部署起義的會議。
4月4日午夜12時,賈亦斌召集30餘名骨幹,對新形勢進行分析。突然有一湖南口音的人連連發問:“我們何時行動?到何處去?與中共有無聯繫?”
這些問題均屬起義的核心機密,地下黨組織曾一再叮囑賈亦斌,絕不可過早泄露。賈亦斌遂答:“這些問題不必問,到時候會告訴大家。”但並未考慮對提問的人做防範部署。
散會已是5日凌晨,不久就有人捎來口信,湖南口音的人是13中隊的,他將開會情況報告了其中隊長林蔭。賈亦斌頓感情況不妙,因為林蔭是黎天鐸的親戚,而林把話傳到黎那兒的話,黎必呈報蔣經國,蔣經國則必採取果斷措施,扼殺起義。
賈亦斌隨即向李正文通報起義消息走漏的嚴重情況,并力主提前起義。李正文當機立斷,批准了賈亦斌的主張。他告訴賈亦斌,由於起義時間改變,不可能通知駐平望的江蘇省保安第二旅同步起義,預干總隊只能在沒有策應的情況下孤軍奮戰。
這時,黎天鐸也在籌劃如何逮捕賈亦斌,撲滅起義,向其上司邀功請賞。
震徠驚寧滬杭地區的嘉興起義
賈亦斌決定當晚就準備行動。他把醞釀已久的行動方案告訴李愷寅:
首先,迫使黎天鐸簽署到莫干山進行軍事演習的命令,使部隊行動以“合法”名義穿越京杭國道;第二,到達莫干山後,正式宣布起義,打出“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的旗幟,開展游擊戰,策應渡江戰役。
“請你立即向各大隊、中隊轉達我的命令:一、迅速準備好武器彈藥,飽餐一頓,到西大營操場集中待命。二、立即在東、西兩大營實行戒嚴。三、將黎天鐸圍堵在總隊部辦公室,由我出面與之談判,力爭其配合,以演習名義出發;若破裂,則就地處決黎,宣布起義,並連夜開拔。”
李愷寅領命而去。垂暮時分,他和另一位大隊長鄧道三派了數十名帶槍的學員,來接賈亦斌。賈亦斌帶了一隊全副武裝的學員,直奔總隊部。他直截了當地向黎天鐸說明了形勢,並動員黎參加起義。黎以為多數學員不會跟隨賈亦斌起義,始終不肯表態。
到了12時,賈亦斌感到不能再拖了,便掏出手槍,“啪”地砸在桌上:“我是共產黨派來的。現在你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把我送到國防部,這樣可以陞官發財;一是跟我們走,下令到莫干山演習。限你考慮5分鐘,必須明確答覆!”
黎天鐸看著一片對著自己的槍刺和滿屋怒視的目光,畏怯了:“你是我的老上級,你給我帶的路不會錯,我聽你的。”旋即用顫抖的手,簽署了演習命令,並通知了嘉興城防司令部等相關單位。
此時,預干總隊4個大隊中14個中隊的3000餘名學員都到了。但第4大隊的第13、第16兩中隊,未能按預定的計劃到西大營集結。原來是林蔭頑固反對起義,派人搶先佔據了東大營的營門,彈壓起義學員,結果只有部分學員跳樓離開了東大營。
賈亦斌立即命李愷寅率部前往東大營,下令林蔭歸順起義,但遭到林蔭拒絕。雙方僵持了幾個小時,眼看天色漸明,賈亦斌只得發出了向天目山開拔的命令。
震驚寧滬杭地區的嘉興起義,就這樣在4月7日凌晨爆發了。
蔣介石暴跳如雷斥兒子無能
得知賈亦斌“叛變”的消息后,蔣經國痛哭流涕地向父親檢討。蔣介石暴跳如雷,連連斥責兒子“無能”、“用人失策”;他指示國防部火速調兵遣將對起義者圍追堵截,並懸賞銀元5萬,購買賈亦斌的頭顱。
賈亦斌方面,由於接連發生意外,起義部隊沒能按預定設想迅速跨越京杭國道,而是在距嘉興30里的烏鎮陷入了國民黨軍的包圍。賈亦斌根據形勢,將部隊分兵三路突圍。他自率第一路;劉異率第二路;李愷寅率第三路。
經過激戰,三路起義軍都突出了烏鎮,但作戰減員嚴重,原3000多人還剩2500人;黎天鐸等反對起義的軍官,也在戰亂中逃脫。
4月10日,劉異率領二路軍打到了距莫干山15里的三橋埠,隨後乘夜色衝破敵軍封鎖,進入莫干山。
國民黨浙江省武康縣縣長兼莫干山管理局局長王正誼,假裝對起義表示同情,暗中卻派人下山通報國民黨駐軍趙盪輝部。趙立即部署圍殲,於11日拂曉發動突襲。第二路軍在措手不及中被繳械。
當一路軍和三路軍匯合時,戰鬥人員只剩下300多了。靠這些人硬闖京杭國道,顯然是以卵擊石。眼前的吳興縣城,又是敵人的防守重點。賈亦斌等決定,冒充國民黨第36師一部,以追擊“叛軍”為名,智過京杭國道。
起義部隊大搖大擺地走進保安團和警察的防線,繳了他們的械,順利通過了京杭國道封鎖線。
4月12日,賈亦斌率部來到位於山區的妙西山良村,在這裡,他們又遭遇了一場惡戰,最終只有80餘人衝出了良村。
賈亦斌決定,讓大家扮裝成老百姓,分散突圍,同時散布消息,說賈亦斌已經戰死。國民黨當局出於宣傳目的,在各報以大幅標題刊發了“賈亦斌在良村被擊斃”消息。而賈亦斌歷經輾轉,終於同中共游擊隊取得了聯繫。
綳了十多天的神經鬆懈下來,他一下子病倒了。
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並隨即突破長江天塹。數日後,賈亦斌被送往南京家中養病。
賈亦斌悲愴地說:“我沒有將起義部隊全部帶到解放區,我覺得……”
陳毅沒容賈亦斌說完,就截住他的話頭:“不,你已經勝利完成了起義任務,你的英勇愛國行動值得稱讚!”
(原著:王凡東,縮寫: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