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貢扇

羽毛貢扇

高淳羽扇作為貢品,始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己有近600多年的歷史。這樣,高淳羽扇很快傳到了京城,傳進了皇宮,深得皇室青睞。當時,高淳羽扇製作工藝,在全國堪稱“一絕”品種多達80餘個。

簡介


古鎮淳溪,地處固城、丹陽、石臼三湖懷抱之中。湖中蘆葦叢生,湖灘遍布,是水禽生長、繁殖最佳的棲身之地。古時候,湖中雁鵝、鸕鶿、獐雞等水禽處處皆是,飛起時遮天蔽日,落下時蓋地一片。這些水禽的羽毛色彩鮮艷,十分華麗,是製作羽扇的最佳原料。早在1800多年前,三湖沿岸的農民便利用冬閑季節,深入湖灘獰獵,捕得水禽后,將禽肉自食,拔其羽翎到街上出售。那時的古鎮老街是三湖環繞的高阜地區,自然成了製作和銷售羽毛貢扇的場所。

典故


高淳羽毛貢扇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1700多年前,魏、蜀、吳三國鼎立、爭霸中原時。東吳黃武大帝孫權之大將周瑜曾在古丹陽湖高淳西部水域一邊操練水軍,一邊督促部隊圍墾屯田。他還把當地民眾組織起來,實行軍事編製,使兵屯和民屯相結合。大約為了鼓勵人們屯田,他曾一度把家眷搬遷到春秋時修築的相國圩內(即現今的磚牆)。周瑜娶喬國老之二女——小喬為妻。小喬貌若天仙,有傾國傾城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孫權之母吳國太十分喜歡小喬,常常帶著他到高淳探望周瑜,和她一起遊山玩水,有時乘轎遊覽花山、秀山、有時蕩舟於三湖之中,觀賞湖光山色。傳說一年夏天,吳國太偕同小喬來到淳溪遊玩,見幾個民女在聚精會神地製作羽扇,便從中揀起一把桃形羽扇,拿在手裡輕輕搖動,只覺陣陣柔風撲面而來,頓覺全身舒適,心曠神始,嘖嘖稱讚道:“此乃驅蚊消暑之珍品也!”說罷,親自挑選了兩把,一把石榴形的給了小喬,一把春挑形的留作己用。她倆手持羽扇,漫步在古鎮街頭,更顯得高雅端莊,落落大方。打那以後,每到春夏之交的季節,吳國太都要派人到高淳選購上等羽扇100把,分贈給王公貴戚、文臣武將以及王子王孫們使用。
再說周瑜聽說劉備死了甘夫人,正在準備繼弦,便給孫權獻計,讓他令呂范為媒,前往荊州勸說劉備到東吳招親,說是願將公主孫尚香許配劉備為妻。周瑜此計,招親是假,實為逼劉備讓出荊州。劉備來到東吳后,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大肆張揚,鬧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劉備己到東吳招親。後來劉備又求助於喬國老,喬國老將此事稟告了吳國太。吳國太知道后,約劉備在甘露寺(地址在今鎮江市)相見。她見劉備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唇紅齒白,濃眉大眼,兩耳墜肩,雙手過膝,堂堂一表人才,又是漢室親戚,當世豪傑,更兼仁德佈於天下,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位乘龍快婿,當即親口許婚,並大擺延席,為劉備和孫尚香完婚。劉備怕住在驛站恐有人謀害,便拜託喬國老奏明國太,國太又讓劉備搬進皇宮書院居住。後來,劉備偕同孫夫人回荊州時,孫夫人什麼也沒帶,專將從高淳選購的幾把上等羽扇帶到了荊州。
劉備回到荊州后,為感謝諸葛亮臨別時贈囊獻計之恩,特意讓夫人挑選了一把大型鏟形鵰翎羽扇送給他。諸葛亮接過羽扇,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喜不自勝,愛不釋手,連忙將原來隨身攜帶的那把已經用了多年的鵝毛羽扇換掉,用上了高淳精製的雕領羽扇。他手執此扇,更顯名士之風、軍師之態。從此,他將此扇視如珍寶,走到那裡帶到那裡,一直到他病死在五丈原,仍將此扇放在枕邊。後來,人們將這種羽扇稱之謂“孔明扇”把諸葛亮奉為羽扇的祖師爺。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羽扇行會都要舉行“諸葛會”紀念這位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這天,會場門口紅燈高懸,“諸葛中軍、天樞上相”八個大字,並掛有“望重南陽”匾額一塊。廳堂上供起諸葛亮的神位,凡行會中人,個個都要燒香禮拜。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
高淳羽扇作為貢品,始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己有近600多年的歷史。當時,一班趨炎附勢之徒,為了討好上司,求得陞官進爵,每年立夏之時,終要選購一批用上等雕領製作的羽扇奉獻給上司。這樣,高淳羽扇很快傳到了京城,傳進了皇宮,深得皇室青睞。嘉靖皇帝朱厚聰一見,十分喜愛,連誇“好扇啊好扇!”一天上朝議事,他拿著羽扇問:“此扇出自何處?”一位曾經到過高淳的大臣出班奏道,“稟皇上,此扇出自應天府高淳縣,是用名貴鵰翎製成的。”皇帝一昕龍顏大悅,連忙給應天府下了一道聖旨,將高淳羽扇定為貢扇,限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之前,向朝廷進貢各式羽扇360把。應天府接到聖旨后哪敢怠慢,每年年初就派專人坐鎮高淳,督促高淳縣街指定專門商號,指派專人外出採購雕、鷹、鶴、雁等珍貴禽毛,選拔技術高超的工匠,精心選羽,精心設計,精心製作,精心繪畫,趕在每年端陽佳節之前奉獻到朝廷。當時,皇上還親賜高淳綾質三角黃旗一面,“欽命採辦禽毛”六字,持此旗外出採購羽毛,過關越卡既不要納稅,也不敢刁難。貢扇上送后,在當年冬至這天,代辦商號可到縣衙領取貢償1000銅元。這種進貢制度年復一年,直至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江南一帶成了太平軍的勢力範圍,這種制度才得以廢除。
高淳羽毛扇被欽定為貢扇后,致使高淳的羽扇行業迅速發展和興盛起來。明末清初,出現了行會。在行會的統一主持下,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所有羽毛扇商店開始“掛牌”、出樣品,行會則派出代表挨家挨戶檢查產品的規格和質量,評定價格。產品質量好的就評為“進貢商號”,掛上“進貢羽扇”的牌子,由其承擔當年貢扇生產任務。當時,羽扇行規相當嚴格,任何人未經行會批准,不得擅自經營。即便是自己生產的產品,要拿到市場銷售也必須經行會同意。
民國期間,國外商人來華經商者逐漸增多,高淳羽扇開始走出國門,銷售國外。1914年,高淳羽扇應邀參加在埃及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頗受外國商人青睞,有四家商號獲得博覽會獎勵。當時,高淳羽扇製作工藝,在全國堪稱“一絕”品種多達80餘個。從形狀分,有全園形、半園形、寶劍形、春桃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雞心形、花瓶形等,從羽毛分,有雕毛扇、鷹毛扇、鶯鵝羽扇、鶴毛扇、雁毛扇、鵝毛扇、鴨毛扇等。製作一把精美高檔羽扇需經六七十道工序,后經改革后還需二十多道工序。1927年至1931年,高淳羽扇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年生產銷售量達到10萬把以上,產品銷售到浙江的杭州、湖州、寧波、紹興,安徽的宣州、安慶、蕪湖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並由上海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著名商號,轉手向國外銷售。1937年日寇入侵后,高淳羽扇生產曾一度陷入困境。
解放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高淳羽扇製作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產銷量由解放前夕的40萬把猛增到100萬把,暢銷到蘇聯、加拿大、南洋群島及大洋洲等23個國家和地區。1951年,為了表達對黨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高淳羽扇工人挑選最好的鵰翎,精心製作了四把寶劍式象牙托柄的大型羽扇,分別贈送給了毛主席、朱總司令和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饒漱石、蘇南行署主任管文尉。毛主席、朱總司令收到羽扇后,當即委託中央辦公廳寄來酬金20元,並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