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祠
位於陝西武功縣的祭殿
明弘治四年(1491年)1491)復廢寺為祠,有馬嵬京北尹鋒撰文。祠為正殿三楹,門庭三楹,殿東西八神高各五間。八神曰:先農,曰司牆,曰,曰,曰貓虎,曰坊,曰水庸,曰昆蟲,蓋子后稷同一祀者,取稼牆之義也。
此處三面環山,登臨遠眺,武功舊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人流如蟻,所有建築嵯峨有致、各具特色。環視遠處,山川河谷,八方道路,田野林蔭一覽無餘。
祠前山門殿上懸匾額“粒食萬年”。進山門北行五十步為戲樓,過兩側月門往北是獻殿,面闊三楹,正中懸“有邰家室”巨幅願額。東、西陪殿各三間,正殿為三間硬山式建築,內塑后稷坐像,設暖閣圍幔,前檐、后檐均安裝有滿間欞格。圖案雕刻精巧,彩繪以後稷生平事迹為主題的各種圖畫,后稷傳說一目了然。
沿祠外右側望西登上七十二步台階,建有飛檐八卦亭一座,雕刻技藝精湛,工筆彩繪絢麗多彩。亭側便是玲瑰剔透的鐘樓,內懸一巨鍾,按十二時辰敲鐘報時,方圓七八里地均能聽見鐘聲,人們聞鐘聲而作息。
《水經注》卷十八載:邰(武功)“城東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記載。《長安志》於武功條下載:“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姜嫄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即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鎮)。
《長安志》載:“寶意寺在縣西一里,亦唐神堯別宅。乾封三年(668)建為寶意寺,周顯德二年重修寶意寺,寺東臨絕崖”。顯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後來的寶意寺(俗稱上閣寺),即以後稷祠為中心改建發展起來的。此後,代有修葺。
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記載:“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馬嵬閻鐸記”。明、清數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記其事,碑文多言寶意寺“大唐創業天子(李世民)讀書處”,與《長安志》的“唐神堯(李淵)別宅”之說相吻合。
李淵在武功的住宅有三處,寶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後稷祠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於李淵之前。
明代知名學士呂楠登謁后稷祠賦詩一首:
夫子天下烈,播谷廣炎皇。直茅當茲土,種德邀無疆。
有口鹹食力,罔極齊穹蒼。二月武功曲,鶯鳴柳半黃。
星言拜古祠,陟山雲中翔。煙川睇春縣,覽極獨慘愴。
風塵翳環宇,贏黎裂予腸。緬懷躬稼澤,誰可使均穰。
明代詩人謁姜塬后稷祠新作,鐫七年一首。
帝殿姜嫄豈何然,由來后稷隆重雲。
即知職母園坤法,始猶思文朽昊天。
身在唐虞開稼穡,道貼文武肇達賢。
邰封兩過塔瞻仰,廟宇巍峨永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