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俗史
中國禮俗史
1931年1月—1933年7月,他在雲南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任教務主任。 1935年秋,鄧子琴在山東荷澤鄉建設分院任導師,教《中國文化要義》等課。 1950年8月,鄧子琴到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授直到1984年。
影印
四川省政協委員,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歷史系。抗戰前後在中央大學文學院、山東菏澤鄉村建設分院、四川嘉定復性書院、昭通中學、楚雄中學、四川壁山中學執教,曾任昭通中學代理校長。1932年創辦省管永綏聯合中學並任校長。1941年後,歷任齊魯大學講師、勉 仁書院研究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勉仁文學院教授。解放后,任教於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學院),並擔任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四川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四川省歷史學會顧問,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理事長,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文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工會主席等職。著有《禮俗學綱要》、《阿輸迦王石刻譯註》、《中國風俗史》、《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學基本問題》、《佛家哲學要論》、《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略》、《民族史論文集》等。
一、生平事略
鄧子琴(1902~1984) ,字永齡,雲南昭通永善人。自曾祖以來都以教書為業,伯父和父親都是清代秀才。在他剛滿半歲那年,父親被當地一武秀才扭到縣城打官司,死於縣城,年僅28歲。此後,門衰祚薄,全靠母親廖氏依賴兩間磨房開旅店,賣些茶水,養活老祖母、一個姐姐和剛滿半歲的鄧子琴。12歲那年,他離家到昭通讀高小。這是留日學生張伯衡、張仲康弟兄創辦的私立海晏池兩級小學。因家貧買不起書,他就用手抄寫,學校規定穿制服,他只能添制上衣。因無力交納學費,兩年後,轉入永善縣立高小,因在族兄家吃飯之便,直至高小畢業。1918年,在親友資助下考人昭通省立第二中學,半年後輟學,后考進曲靖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就讀.由於成績優異,於1923年8月,經雲南省教育廳考送成都國立高等師範國文部學習。省教廳每月給他10元津貼,永善縣支出一些外出考察費,他除購買書籍外,省吃儉用,把剩下的幾元錢寄回家給母親用。四年畢業后,為了繼續深造,仍在雲南省教廳、永善縣和親友的資助下,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師從德籍教授哈斯及熊十力,湯用彤教授。特別得到著名學者湯用彤教授的悉心指導。畢業后,到江蘇省立南通中學任教半年,后經湯教授介紹,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1930年,鄧子琴飽學回家,以務基風景為題材,寫了《務基風景詩讚》,並將務基的風景歸納命名為12景。 1931年1月—1933年7月,他在雲南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任教務主任。“九o一八”事變后,校長周天佑用公款販賣日貨而被撤職,由鄧子琴代理校長約半年。在該校任職期間,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工作,首創學生軍訓,組織抗日宣傳,保護抗日學生。同時還兼任永(善)綏(江)聯中第一任校長。 1933年8月,鄧子琴被調到雲南省教育廳任督學、編譯,翻印出版印度《阿輸迦王石刻》一書。同年11月,母病故回家,第二年3月返回昆明。6月,應楚雄中學校長之約、赴該校任教。 1935年秋,鄧子琴在山東荷澤鄉建設分院任導師,教《中國文化要義》等課。抗日戰爭爆發后,因山東淪陷,受四川壁山中學校長鍾芳銘之聘,任該中學教務主任,此間,他編寫了《中國佛學史》,約30萬字。后又撰寫了《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學基本問題》、《佛家哲學要論》3部著作。 1939年秋,馬一浮在樂山成立復性書院,鄧子琴到校任都講,不久又去成都建國中學任教。1941年在齊魯大學任講師,曾發表《南宋時期重慶在國防上的地位》等論文。1942—1948年,先在勉仁書院任研究員一年,后在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授,教中國風俗理論課程,出版了《中國禮俗學綱要》等著作。抗日戰爭勝利后,勉仁書院遷駐南京棲霞山,他在任教期間,踏遍青山,對各地寺院的銘刻進行搜集整理,集成《棲霞碑文錄》。1949年1月,應梁漱溟之約,到重慶北碚勉仁文學院任教授至1950年。 1950年8月,鄧子琴到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授直到1984年。 1984年6月11日上午在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3歲。西南師範學院、重慶北碚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編輯本段二、學術成就
1958年到茂漢羌族自治縣等地考察。1959年到涼山彝族地區考察。1961年,他率歷史考察隊到阿壩藏族自治州考察。1962年又率隊到內蒙古自治區考察。通過多次考察,寫了很多詩,搜集了大量資料,寫出《甘孜地區兩種封建統治下的奴隸制》、《八邦寺的科巴》、《內蒙古達茂聯合旗調查報告》、《玉龍牧區情況概述》、《德格土司制度下的奴隸制》、《若爾蓋地區的前期農奴制》、《阿壩地區的前期農奴制》等論文和報告,並寫成《禮俗學綱要》、《中國風俗史》、《民族史論文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要略》、《民族社會史研究論叢》等著述,開設了四種少數民族歷史課。對四川和西南少數民族史的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同時,他還在甘孜、阿壩兩地搜集到歷史文物600餘件,其中人四川省文物志的有20多件。鄧子琴對祖國傳統醫學研究很深,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治病救人,僅“文化大革命”中,經他診病處方者就達4000餘人次。鄧子琴學風嚴謹,知識淵博,英、德、法、日文、梵文、藏文和彝文都有一定造詣,且能用藏文寫詩。從事教育事業60餘年,碩果累累。一生勤學好思,嚴以律己。早年學音韻、訓詁、乾嘉以來的考據學,後學習各種語言文學,擅長古典詩詞,有《司馬鶴齋詩錄》等詩留存於世。他多年擔任中國古代史、隋唐佛教哲學思想、中國禮俗學、金石文字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著述豐富而有見地。
1950年後,鄧子琴曾任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西部民族研究會、四川古籍整理出版小組、四川省歷史學會、重慶市歷史學會顧問,四川省民族研究會理事長,西南師範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院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歷史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授,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