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塞王的結果 展開
- 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
- 秦朝長史
塞王
秦朝長史
塞王(?—前204年),是指秦朝都尉,是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后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塞王。此外,還指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等。
董翳(?—前204年),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后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塞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於汜水之畔。秦二世二年冬,陳勝部將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十萬人逼近秦都咸陽。章邯建議二世赦免驪山刑徒,把他們編成軍隊以對抗陳勝軍,二世便任命章邯為將,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輔佐章邯作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章邯率兵渡過黃河攻趙,把趙王趙歇圍困於巨鹿(巨鹿)。楚將項羽率兵救趙,在巨鹿之戰中大敗章邯。章邯派司馬欣向咸陽請求援兵,但趙高不允,並派人追殺司馬欣。董翳於是勸說章邯投降,章邯亦擔心趙高迫害,遂率兵向項羽投降,二十餘萬秦國降兵不久便被項羽下令坑殺。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秦嶺以南的漢中,而另封原秦朝三位降將為王,統治關中地區,以遏制劉邦,其中封章邯為雍王,管轄關中西部,封司馬欣為塞王,管轄關中東部,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關中北部。《史記》、《漢書》等書將此三位秦將稱為三秦。
指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總結西周以來的歷代統治經驗,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朝廷。當時,殘元勢力雖已退回大漠,但仍很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於是明太祖實行“諸王靖邊”的策略,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分佈在從東北到西北的邊防線上。因為他們擁有軍權,鎮守著邊塞,故稱之為塞王。每個王府約配備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約有萬餘人。王府中設有自成體系的官屬。具體指: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陝西西安府。
晉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國於北平,後為帝系,是為明成祖。
遼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廣寧府,后被明成祖移藩於湖廣荊州府。
慶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韋州,建文三年遷藩於寧夏。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后改建藩國於長沙。后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
這些塞王起先權力很大,有兵權,可以調動地方部隊,任命王府官吏。後來為了削弱他們,或者內遷,或者削爵,在明永樂之後,被朝廷控制極為嚴格,只剩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並無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