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綜合技術學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是研究各種工業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從設計、製造、運行控制到生產過程的企業管理的綜合技術學科。

以機械設計與製造為基礎,融入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的交叉學科,主要任務是運用先進設計製造技術的理論與方法,解決現代工程領域中的複雜技術問題,以實現產品智能化的設計與製造。

發展歷程


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080301)由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080301)、機械設計及製造(部分)(080306)、汽車與拖拉機(080309)、機車車輛工程(080310)、流體傳動及控制(部分)(080312)、真空技術及設備(080314)、機械電子工程(080315)設備工程與管理(080317)和林業與木工機械(081502)合併而來。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080202)由原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080301)、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080309S)、製造工程(080311S)、體育裝備工程(080312S)和交通建設與裝備(部分)(081210S)合併而來。
2020年2月,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隸屬於工學、機械類(0802),專業代碼:080202 。

專業概況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具有機電新產品開發與管理企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及潛能,也具有適應科研、教育、經貿及行政管理等部門工作或繼續深造的素質和能力,能在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內從事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特色

該專業是江蘇省第一批品牌專業、第一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本專業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以機械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機電控制技術為主體構建學科基礎課程體系,兼顧工程科學教育與工程實踐訓練,培養個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礎紮實、知識面廣、應用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專業,含有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 2 個專業方向,學生在修完公共課程后可根據個人特長和社會需要選修專業方向,接受專業方向的工程設計、專業實習及專業設計等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機械產品設計、製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基礎理論,學習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機械產品設計、製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較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學生畢業時要求掌握的知識和具有的能力為:
(1)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加工工藝規程的編製與實施工作;
(2)從事機械、電氣、液壓、氣壓等控制設備的維護維修工作;
(3)從事工藝工裝的設計、製造工作;
(4)從事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編程及操作工作;
(5)從事機械CAD/CAM技術的應用工作;
(6)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的現場技術管理工作;
(7)從事機電產品的銷售和服務工作。
(8)鉗工、車工或電工的初級技能;
(9)編製、實施機械設計與製造工藝規程的基本能力;
(10)使用、保養、維修、管理機電設備的基本能力;
(11)選用、設計製造、調試工藝工裝的基本能力;
(12)操作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基本能力;
(13)行機械設計與製造生產現場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
(14)應用機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15)應用計算機處理文字、圖表、數據和信息,設計機械和電氣圖樣,編製數控加工程序的能力。

課程設置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應用、機械工程材料、製造技術基礎。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主要專業實驗:現代製造技術綜合實驗、測試與信息處理實驗。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每個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校外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高於25%。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應不低於50%。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應不低於30%。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從事各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其本科、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為機械類專業或相關理工基礎類專業。
(2)工程背景
專任教師中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的比例應不低於20%,從事過工程設計和研究背景的比例應不低於30%。
● 教師發展環境
各高校應建立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討、老教師傳幫帶、集體備課和重點研討教學難點等機制。
各高校應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各高校應擁有良好的相應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發展的要求。

設施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使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
(2)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實驗設備充足、完備,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求,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條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3)建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基地,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科技活動,提高創造性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日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工程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類圖書、手冊、標準、期刊及電子與網路信息資源,能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和教師專業教學與科研所需。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生均年教學運行費不低於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的要求,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且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
已建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買、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新開辦專業應保證一定數額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進行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培養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形成以賽促學、賽教融合的新實踐模式。將實踐教學與實踐能力依附於專業相關的各項大賽,形成一系列有層次的實踐與專業大賽結合平台,形成“教學—實踐—競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中獲得知識,增加工程實踐拓展,以校企共建生產線為平台,增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在各類專業競賽中對能力與理論知識進行檢驗,總結不足與劣勢,做到持續改進。
(2)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局限
人才方案的制定應聯繫地區企業,準確分析機械行業發展趨勢,共同探討地方經濟發展中所急需的專業人才,詳細分析人才需求變化,從而制定符合當下經濟形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從而針對培養目標,制定能夠支撐起目標完善的課程體系,並在實施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教材、對接產業發展的真實教學案例、工程實踐案例等,做到靈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3)改革理論教學模式
理論教學上應該儘可能地利用或是模擬工程環境,不能實現現場教學的也儘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將工程實際問題融入課堂之中。通過現場教學、現場模擬等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與強化自己,同時也能提高工程素養。
(4)改革實驗教學技術與手段
增加課內實驗學時,與課內理論教學相呼應。為學生創造進行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活動的條件,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針對理論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提出驗證性的實驗方案,也可以進行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對理論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通過實驗數據與實驗結果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一個全方位的評價,從而達到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的目的。
(5)改革師資結構
產學研結合,打造德能兼備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第一,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專家到學校任教或兼職並定期到學校開展交流與合作。第二,把青年教師送到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工程實踐,使其了解和掌握生產實際對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要求。第三,建立省級教學團隊。以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和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教學團隊為依託,帶動大批老師參與到團隊建設中來。
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1)健全體制機制,激發學生創意,以完備的制度體系和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效果。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匯聚教學資源。在線開放課程和學習平台的迅速興起,拓展教學時空,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採用線上教學形式授課,促進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
(2)推動多元協同,保障學生創新。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等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如增加學生實踐環節的比例,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好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單位的結合,增加企業導師的比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3)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等平台,服務學生的創業與發展。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協同育人機制,依託現有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和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根據學生興趣特長以及專業特點,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學科競賽或其他各種課外科技活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得到提升。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實踐模塊,加大實踐教學所佔的比例,增加實踐教學學分。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採用獎勵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融入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實行彈性學分制,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發揮學生自己的興趣特長,實現自我價值。
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產出導向”培養模式,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對標機械類國家本科專業標準,根據裝備製造行業職業能力要求,適應智能製造發展趨勢,結合專業工程認證,深化“產出導向”培養模式,建立由企業及同行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論證、修訂,優化,構建基於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基本原則和工作思路,堅持學生第一、注重參與、助推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通過通識教育、體育、藝術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來實現“成人”和“成才”的有機融合,構建思想政治、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工程人才課程體系。注重動腦與動手、教學與競賽、實習與就業、創新與創業、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相結合,培養具有智能製造新技術應用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2)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式教學,形成實踐育人新模式
優化教學內容,推進課程改革與實踐,實施“項目+案例”教學法,推動教師將企業工程和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大創訓練項目等融入專業核心課教學和考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努力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廣泛開展啟髮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推行在專業實驗室、創新工作室的小班研討課、翻轉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慕課、微課、在線課程等現代教學活動培訓,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技術手段,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發揮專業課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注重科學研究,加強學科建設,推進科教融合,促進師生科研團隊建設以甘肅機械裝備先進位造協同創新中心和綠色切削加工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契機,搭建機械裝備設計和模擬、機械裝備測控技術、高效切削工藝開發3個創新平台,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科學整合和調配,大力培養學術帶頭人、科研創新團隊和學術骨幹,提高教師“雙師”素質和能力;加強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省級特色專業和機械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反哺人才培養,加強教師學生科研團隊建設,提高學生自主科研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
(4)拓展創新創業基地,搭建創新多元實踐平台
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創新融合專業、創新引領創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目標,搭建由校內實踐平台、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平台構成的創新創業多元實踐平台,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多元實踐平台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多個實踐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構築“全過程、多平台、分階段、遞進式、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推廣“三自三創”實踐育人新模式;以“興趣引導、項目驅動、過程監控、目標管理”為核心,依託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和挑戰杯等多層面各門類學科競賽,以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項目為驅動,優秀項目可通過校企合作進行成果轉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學生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實踐應用和創新創業綜合素質。
(5)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擴展學生創業就業渠道
以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加強企業與學校在教學科研、實習就業等方面的合作,以向企業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優質的就業崗位為宗旨,達到校企雙方共同發展進步為目標,借鑒與中達電子有限公司合辦“台達班”模式,與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創辦吉利“博越班”,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打造“雙師型”師資、共同研發科研項目、共同促進學生創業就業,企業採用“嵌入式”教學模式,將企業文化、專業技術、企業管理等課程嵌入教學內容,企業課程可通過“學分認定、置換方法”與校內相關選修課程及實踐課程進行置換,互認學分,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
(6)加強校園文化和學風建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深化校園文化和特色學風建設,助力一流人才培養。推出以規章制度保障學風建設、以過程管理強化學風建設、以評獎評優激勵學風建設的舉措,充分認識學風建設工作的系統性、艱巨性,堅持嚴格的過程化管理,形成“學生樂學、人人思進”的良好氛圍。舉辦“金鷹杯”“迎新杯”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向著健康全面方向發展,張揚個性、放飛思想,積極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整體育人能力。開展“助力四級”“課堂文明在行動”“最筆記”“我與榜樣面對面”等系列活動,紮實推進學風建設,激勵學生潛心學習,全面發展,培養素質過硬、行為文明的高素質人才。

發展方向


就業情況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所屬的經典二級學科有四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以及車輛工程。其中機械製造以工藝流程、工裝夾具為主,機械設計以人機工程、結構設計為主,機械電子工程以信息處理、自動控制為主,車輛工程以汽車技術、設計理論為主。四個學科各有所長,偏重不同,優勢互補,在近幾年機械類考研不斷升溫的大環境下並駕齊驅,勢頭正猛。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新面貌,就業面廣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是一門研究機械製造理論、製造技術、自動化製造系統和先進位造模式的學科。該學科融合了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使製造技術、製造系統和製造模式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機械設備與自動化通過計算機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一系列先進的製造技術,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製造)、FMC(柔性製造系統)等等,最終形成大規模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使傳統的機械加工得到質的飛躍。具體在工業中的應用包括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
這些專業方向要求學生在本學科領域內具有紮實、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較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專業還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資料,具備較好的外語聽說水平及一定的外語寫作能力。研究生須具有進行機械產品設計製造、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製造及設備控制及生產組織管理的能力。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的研究生小季表示:“這個專業就業面相當廣,被稱為‘萬金油’。我的師兄師姐畢業都是去科研院所、外資企業、高新技術公司、機械出口貿易公司這種單位,薪酬待遇也不錯。”
就業情況: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多年來供不應求,供需比一直在1:10以上。根據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人才市場調查顯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一直排在人才需求的前列。
據了解,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的科研、開發和生產單位就業。加入WTO后,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新的製造中心和加工中心,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發展趨勢良好。

繼續深造

該專業所在學科在我校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 權點和 博士后流動站,有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 3 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 3 個碩士點,其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為江蘇省重點學科,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成績優秀者可以提前免試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目前該專業所在學科博士生導師有近 20 人,在校碩士研究生有 280 多人,博士研究生有近 40 人。
研究方向:先進機械裝備設計及加工技術、CAD/CAM集成及相關技術、數字化產品設計與製造、機械動力學
推薦院校: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潛力大,等待厚積薄發
機械設計及理論是對機械進行功能分析與綜合定量描述與控制的基礎技術學科,該學科主要培養從事機械設計、機械系統性能分析、系統模擬優化和相關理論研究的高級人才。該專業的研究生在力學、機構學、強度理論、流體力學理論等方面應具有紮實的基礎,在CAD技術、計算機編程、機械參量測量、信號處理、微處理器應用等方面也應有較強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安林說:“機械設計專業畢業生可以搞設計,也可以搞工藝、裝配、維修等。機械類專業不像金融、工商管理等專業,學生一畢業就是白領。學機械設計的畢業后必須在生產第一線積累經驗,對生產工藝包括機加工、熱處理等有一定認識后,才能在以後的設計崗位上有所建樹。建議學機械設計的同學做兩到三年藍領,再做三年灰領,日後沒準就是金領了。”
就業情況:由於機械設計是最傳統的機械學科,以培養現代機械工程師為目的,很多招聘機械類人才的單位大多傾向於招收機械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據了解,機械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去國家科研單位如中科院各研究院(所)、飛機設計研究院(所)等,也可以去外資、民營企業的研發、生產製造、銷售、售後服務等部門。主要是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工作,目前畢業生就業多在北京、上海、浙江、遼寧、山東等地區。
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製造、計算機集成設計與製造、機械強度分析及現代設計方法、智能機械系統設計、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計算機三維圖形學
推薦院校: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燕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雙選擇,機械VS電子
機械電子工程是將機械學、電子學、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廣泛應用於交通、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領域機電一體化設備及生產自動化過程。主要研究對象是機電一體化系統,包括執行機構、控制器、檢測裝置、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此專業以現代控制理論、現代檢測技術、故障診斷技術、微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重點研究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製造、應用中的檢測、診斷、控制和模擬等問題。該專業的研究生主要學習機械工程的相關知識,掌握基於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日後多從事機電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
就業情況:機械電子工程是工科專業,應用面非常廣泛,就業也相對容易。畢業生可進入企業、科研院所、政府機關、高等院校等部門,從事機電系統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電氣控制、工程設計與開發、控制系統設計等方向的理論研究、試驗測試、產品開發、技術管理等工作。具體到地域,主要集中在東北、山東、湖北、江蘇等機械發達地區。
研究方向:有機電控制及自動化、機器人技術、機械系統動態測試與故障診斷、現代感測器與測控技術、機電產品設計與控制
推薦院校: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車輛工程——新熱門,交叉學科
車輛工程原來是教育部專業目錄外的一個專業,稱“汽車工程”,1999年列入新調整的教育部專業目錄,目前全國有30多所高校開設此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車輛工程專業涉及的技術面非常廣,涉及動力、控制、電子、計算機、信息、材料、能源等學科領域,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它的發展能促進和帶動相關專業的發展,並能促進新興學科的誕生,是一門涵蓋多個高新技術領域的綜合性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包括車輛系統動力控制、車輛模擬、車輛電子控制技術、電動車輛技術等方向,具體選擇要看考生自身的基礎及特長。如果原來是學車輛工程或內燃機工程的考生,建議報考車輛系統動力控制或車輛模擬方向,而車輛模擬做課題相對容易,但是如果要學精學深,最好能讀到博士再就業。報考車輛電子控制技術方向的考生最好有紮實的電子基礎,因為今後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跟車輛沒有太多關係,大多是從事與某部件的控制技術有關的工作。報考電動車輛技術方向則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電力電子基礎知識,適合本科學電機控制、電力的學生報考。車輛故障診斷及檢測曾被稱作“汽車運用工程”或“車輛載運工程”,相對來說冷門一些,報考人數不多,考試的競爭壓力也相對較小。
另外,由於車輛工程專業涉及大量機械製造方面的知識,因此研究生還可輔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相關專業課程。當然,該專業還開設有選修課,如英語和計算機技能,並有駕駛實習、生產實習等社會實踐的機會。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研究生高高表示,車輛工程的研究生在公司的專業實習是本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生產車間里,學生們“零距離”感受實體零件的加工製作及工藝過程,把純理論的知識運用於實際,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新的體系。
就業情況:據了解,該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可從事與汽車工程有關的設計、製造、實驗、運用、研究與汽車營銷,或車輛產品開發、製造、檢測、營銷、售後服務、維修等工作,也可從事現代汽車企業設計及管理方面的教學、科研和各類專業刊物的編輯、記者等工作,還可從事各類專業車輛的改裝、製造、企業管理、交通管理等工作。很多院校該專業研究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高達100%。
研究方向:汽車性能測試與模擬、汽車電控技術、汽車運輸信息化、汽車CAD/CAE技術、網路化技術及其在汽車上的應用。

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在機械、汽車、冶鍊、交通運輸、輕工、化工、電子等行業從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國家機關從事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多年來,本專業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相關行業的歡迎,供不應求,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幾乎達到 100 %。

開設院校


四川工業學院
雲南農業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甘肅理工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青海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物資學院
京信息科技大學
首鋼工學院
天津科技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建築科技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理工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燕山大學
河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鞍山科技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化工學院
大連輕工業學院
遼寧工學院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工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職業師範學院
黑龍江礦業學院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