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宇豪的結果 展開

張宇豪

大陸現代派作家

張宇豪,又名張殿豪,1992年10月20日生於天津,滿族人。客觀主義者(The Objectivist)。

簽約北京儒意欣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著有長篇小說《商羊欲雨》、小長篇《侯爵》,以及未發表的散文集《駱逾汶》,詩集《阿薩夫聖詠》《海暗》《海耀》《鬍子詩》,短篇小說集《兩位女子住在尼采等候她們的旅館里》等。其伯父是英國公民、北京大學88屆學生會副主席(參加“小平您好”事件)、英國皇家科學院高級核物理訪問學者張國斌。

張國斌目前擔任世界核能機構(The Nuclear Energy Agency)駐英國地區聯絡官。

支持安·蘭德(Ayn Rand)式自由主義。

目前,正在創作詩集《三座時鐘山》《歡樂,如一頭巴比倫的畜生》和長篇小說《<鴉經>的作者》。

受標尺網創辦人、奧派經濟學召集人Mr.Luke邀請,加入大陸客觀主義文化運動。

在2015年5月,張宇豪與巴西籍華裔富商Mr.Winston Ling協 商大陸客觀主義推廣工作。

2017年10月間,張宇豪完成長篇小說《羅馬 》(初稿)。

其中短篇散文《莉海婭》(即席創作)為獲獎作品。

人物生平


1992年10月20日出生
天津市新華中學
張國斌,“小平你好”
張國斌,“小平你好”
中南大學
獲邀“黑蘋果”青年項目邀請演講
中國書畫研究院(收藏)會員,藏有李可染入室弟子劉二郎的書畫。
作家張殿豪,2017年
作家張殿豪,2017年
2015年8月,榮獲“大家風範”全國文學大賽散文類二等獎,入選China Youth Writers Association,即中國青年作協正式會員,與南邊文藝創作中心簽約,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研究會特定培養對象。
2015年10月,獲首屆全國“覓涯文學獎”散文類一等獎。
在2015年12月版《南苑》雜誌上發表代表作短篇小說《羅爾與羅珂》。
受標尺網創辦人、奧派經濟學召集人魯克先生邀請,加入大陸客觀主義文化運動,寫作《蘭德的城邦》《蘭德及之前的道德》《過去與未來的先知》。
在2015年4月,與大陸原邵氏求知書店創辦人、《我們讀世界》雜誌總編輯邵傑先生簽約作品,由邵傑先生宣傳推廣。
溫斯頓先生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
溫斯頓先生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
在2015年5月,張宇豪與巴西籍華裔富商溫斯頓·凌先生(Mr.Winston Ling)協商,參與大陸客觀主義哲學的推廣工作。溫斯頓先生是一位客觀主義者,被Juan Antonio Fernandez 與Laurie Underwood 兩位西班牙、美國商業博士及傳記記者譽為“國際四十大商業開拓者之一”(Voices of Experience From 4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ioneers)“商界的中國先鋒”,其商業言論入選《中國商規啟示錄》。
林氏家族是華人在巴西的“四大家族”之一,在當地商界、政界有較大影響力。林訓明先生被譽為巴西乃至全球華人的楷模,他的事迹被美國《時代》周刊、香港《資本家》雜誌、《巴西僑報》、巴西電視台等大眾媒體廣為報道。
張宇豪
張宇豪
代表作長篇評論散文《哥倫比亞空廳》發表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6年《木心研究專號》。
代表作長篇評論散文《有關木心的十個單行》發表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7年《木心研究專號》。
張宇豪,2018年1月
張宇豪,2018年1月

作品手稿


張宇豪 短篇小說 手稿
張宇豪 短篇小說 手稿
張宇豪短篇小說集《兩位女子住在尼采等候她們的旅館里》手稿,其中《風箏》榮獲“大家風範”全國文學大賽晉級邀請:
與中國國文社名譽副社長、《中國藝術星光雜誌》主編、橫店集團組委會秘書長付曉陽先生合影。

與Mr.Winston Ling


在2015年6月12日,張宇豪與Mr.Winston Ling在上海新天地安達仕(Andaz)國際酒店會面。
著名外包、分銷商溫斯頓先生稱:“巴西的自由主義正在減少……我並不贊同民主、民粹,我贊同的是人類中高級一員的勝利和自由。——這也就是客觀主義的真理。”
他同時表示,雖然他不想介入中國的政治紛爭,但他樂見客觀主義的傳播,希望在大陸推動出版客觀主義的詮釋學著作。他稱客觀主義是“複雜嚴謹的科學”。在近三小時的會談中,他風趣幽默,回憶了他的祖父林立夫早年在大陸、巴西的創業生涯,說“任何一個職業,任何成功者,都所言不虛。”
張宇豪與Mr.Winston Ling
張宇豪與Mr.Winston Ling
張宇豪在會談結束時,邀請了溫斯頓先生在英國曼徹斯特的第二次會面,溫斯頓應允,說:“慢慢進行,路還很長,時間充裕。”溫斯頓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客觀主義者。
他的言論入選《中國商規啟示錄》與《中國主講人》(《Chinese Lectures》)。

與林苑中


張宇豪與大陸著名作家林苑中先生書信節錄
大陸著名作家林苑中先生
大陸著名作家林苑中先生
林苑中先生閣下好,
今天距離我閱讀您的著作《孤島疑雲》已過去了半年,一直苦於無法與作者攀談,得一機緣,才可以寫這封簡訊。
感謝您的“近距離”。“嚶嚶侃侃代不乏人,彼蒼蒼者,虧吾何甚?”,我之所以援引木心先生語句,是因為您在我看來,正是現時代的木心,您是杭州人,而我是一個嚮往南方價值觀的北方人,此一“南方”是有想象力、觀察力的宜居的也生猛的南方,海德格爾之南方,並不囿於中國、古國,或任意一國。我更是一個妄圖寫作而寫不成的人,在這“不成”之中是我自己心理、心靈的虧損,我尋求書籍以自救,則是自我的智力使然。
張宇豪2016年2月在北京儒意影業
張宇豪2016年2月在北京儒意影業
作品令我釋然,苑中先生大師風範早興,作品已遠非中國疇昔作家群可比,今天,我特意寫了一篇短文撰評,您年長我一十八年,我更是自知於文學處,以及人生處處見愧,依據過去的規矩,更是不該不應貿然相認。
很少有作家能被稱為“我思”的畫家,——“我思”是自我持續使用著的功能,但它似乎小於外界觀察下的自我,因為它永遠始於截斷處,沿著一條線重塑,一種激情(或請求?)始終要求不斷重複,每種意識都追求著自身的死亡,每種愛情—激情都催破自身,它們都為了一個地理所吸引,並且樂觀其成。您正是這樣的一位作家。我擇“優秀”一詞形容《孤島疑雲》則是由於“優者悠遊超越而不居功,秀者良有以也”。
您在《婚後的卡夫卡》前言中的話也真是空谷跫音,現代小說進行到這一步,與其回撤,不如空身走去,也並非什麼“闖出一片天地”,寧是就在這片天地之下,我讓讀者重視、重現我的回憶。
我是九十年代人,……
張殿豪, 2015年11月

我所理解的文學


張殿豪,2014
張殿豪,2014
私人論文《我所理解的文學》選段: 1.談論的也只是文學與人的關係,關聯,而人,也實在無聊,我以為,由哲學牽連出的批評學的緊要概念:剩餘、視差、回溯性、述行性……以及化約后的唯物主義(或化約后的唯心主義,兩者已十分接近),看上去可以指向救贖,但救贖實際上只是一段我們已然浪費了的時間。文學,把故事的邊緣拼接的這種藝術,還會發散出獨有的光芒,處於其恆星的頂點,倘若我們今人要與文藝復興和阿拉伯文明期等量齊觀,我們面臨的首先是過於道德化的、焦慮的文學,焦慮於我們上個世紀的歷史性謊言,歷史性的“危險的關係”,我不認為文學與道德有太強烈的染指,以至於讓海德格爾說出“地方之根”,讓他必須留在鄉間。
3.尼採的永恆輪迴如此大海挑針的概率,按他的原話說,克服了虛無主義。一切慾望(意志)和堆積在人之另側的原子會在許諾下重新聚合——泥土黏合成新的星辰,而後者與幾億年前永遠消失了的那一顆雷同。永恆輪迴以宏大的時間感、場景感包裹且包裹住了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思維無從糾正,只能順從。每一隻蜉蝣式死於季節嬗變的人都最小最小地沉入了時間,如果時間是虛構的,充滿了夏日向晚的憂傷,我們的獲救就不在時間之中了。我們的哲人們就自始至終徒勞一場。

社會活動


《金融時報》SimonSchama:十個被世人忽視的世界奇景之一
《金融時報》SimonSchama:十個被世人忽視的世界奇景之一
2016年8月,張宇豪與“開放教育計劃”發起人張軍宏、國際奧地利經濟學派高峰會(中國)召集人魯克,共同發起“客觀主義—騰訊公益基金—募款項目”。
2016《木心美術館特輯》
2016《木心美術館特輯》
2016年10月21日,張宇豪受主辦方邀請,參加2016年於浙江烏鎮舉辦的“莎士比亞—湯顯祖特展”開幕儀式,並出席烏鎮通安客棧國樂廳晚宴。

個人作品


長篇散文《瑪格麗特》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論文《瑪格麗特》被收入大陸大型期刊書籍《我們讀世界2》。
《瑪格麗特》
東方究竟代表著什麼?一場假寐的倏忽破碎;老時間與新時間的不平衡;形而上墮落為形而下的極度放縱。長河高山之長之高,歆享著一代代各種形式的祭禮,滿河滿山瀰漫著氤氳的大頹廢。“牽強附會於東方”者無不自身即罹患與東方同症的大頹廢,所以陷入其中體識了自己的病態。瑪格麗特莫名的憤怒和狂喜可並非東方式的心理,“曾經走遠卻從未離開的印度交趾”云云是對她的人生和她的想象的雙重誤解。毋寧說:遠東經歷反而強化了她的法蘭西個性。冷靜而滂沱的文句講述的乃是她的內心時時上演的激烈劇情,其實她對未知毀滅的渴求遠遠超出了對早年記憶的執著。
張宇豪
張宇豪
文學是什麼?文學家是誰?生活近乎波瀾不興的平面,心有不甘者或急或緩地搓攏它,斑斑褶皺方始搭建了立體的美。況且“閱讀即是寫作”呀——《寫作》一文將之一筆帶過,那麼,閱讀即是經歷。那麼,湄公河沿岸的罪惡從此成為不宜被點明的布景時遠時近地閃現在小說里。人物的命運與它全然無關,它早已只是徒勞、荒蕪的象徵物。正因為每位讀者心中都具一分徒勞、一分荒蕪,每個人都與生俱來一分永隆酒館里輕佻的眼神,瑪格麗特才得以通過冗長的語調將讀者推向絕境,吾與汝偕亡地直面絕境本身。
至於所謂“她個人生活的不良影響”當然歷歷可指、字字可聞。現代和後現代的文論中,作家與作品有無關係的公案一度比作品本身的優劣更其重要。但高明的作家讓“實與虛”遮蓋了“有與無”,你如果想要隱藏秘密,為什麼不向全世界宣布呢?文學家Marguerite Duras。
——《瑪格麗特》

《商羊欲雨》

本書起因於:景公十五年,商羊飛臨齊國,殘疾的、奇特的鳥是暴雨的預兆;二,《多刺的梨頭》中的老木頭人,中空的身體發出歷史的羅音,在曠野里日復一日的枯坐著。
創作長篇小說《羅馬》時期的張殿豪,2017年
創作長篇小說《羅馬》時期的張殿豪,2017年
——《商羊欲雨》序言

麻姑自云:三次目睹滄海變桑田,桑田百轉千回地萌發以滄海。
言時甚是雀躍,那螻蟻般的聽眾一聽(完成規定動作)懵了,我想,我就想,汗漫的時間是可觀的、可接納的、可推理而憬悉的,但可恥的“滄海桑田論”飽含毀滅的慾念:微笑著念出大物質的覆滅和重新來過,卻又滑膩地轉入了進一步蟄伏的狀態。
(表達清楚上述的心理機制多麼困難)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商羊欲雨》是我的首部長篇小說,成於2012年冬,在這時,寫了新小說《商羊欲雨》的人是名叫張宇豪的。方及明了起來,“歷”“史”這東西,長長的一段看上去也很短,短短的一段看上去也很長,十幾萬字的稿子們如今裝訂成冊,像棲息在銅柱子上的稀有鳥一樣開始啼唱啼唱著那曩昔繁華夢囈,唯獨保留所有的粗糙與真空。身為作者,嗯,蜿蜒的徜徉者,蟄伏者!——即我們時常在馬格利特的畫中窺見的打著雨傘的黑衣男子,——委實願意坦承,寫作並不快樂,哪裡有那麼多快樂的事 呀,它近乎遠古的巫者占卜,近乎造一面水晶鏡,鏡中之景紛紜複雜,交媾繁衍,鏡子是頑固的,它不動。頑固於它的不動。
然而,我們總可能錯(毫不掩飾),好壞,佳運實體。商羊欲雨?概率。

在曠野里日復一日地枯坐著。但這部長篇小說最深層次的肇因還在於——類似某位義大利當代作家所言,他想毒殺一位修士——而我,我想毀滅一個國家。眾所周知(運用這擋箭牌似的中國成語),“離題”“對細節的窮究”儼然高居現代派文學的聖器室上:猶如青黑色的巉岩,以上兩者作為細微的裂縫構成了另一幅關乎一整片區域的地圖冊。本書的特點也在於離題離得特別多,對細節關注到了懵懂的程度,以文中的編年史家為例——對歷史一竅不通,卻洋洋洒洒;隱匿於時空的每一道罅隙之間(不知道誰膽敢藏匿這樣的人?)喋喋不休;是什麼?他是一顆空洞的大眼睛,左眨右眨,紋滿了紫羅蘭花飾的曲線與飄帶。恐怕《商羊欲雨》會被形形色色的優劣讀者們視作Monster,但我希望它不是不能生育的弗蘭肯斯坦,而高貴地榮膺第一個沒毛的直立行走大猩猩的漿果勳章。絕對的,殘忍的作者把包裹在大青葉子里的無數人物交給了同等殘忍的讀者,我不帶情感的語調整合了各人物參差的生命階段,但千萬勿忘,他們縱然死去,卻遠遠比愚笨的讀者活潑得多,他們洋溢著話語永動的青春。
張宇豪
張宇豪
我在堂·吉訶德式的謙虛之後,往往湧現出堂·吉訶德式的咒罵,我要說:小說是敘事的藝術。並非什麼“講故事”,或露骨的、近乎病態的自然主義筆調(此類自然主義的自然體現在外部尤為機械,在內部,則淪為虛假的意識流)。我念念不忘《不存在的城市》里這段驚醒了的句子:身穿元朝官吏制服的馬可·波羅在大殿下滔滔不絕地講述著異域見聞,忽必烈想象著塔樓、紅屋頂、車水馬龍的街衢時,突然意識到這個外國人的漢語竟講得如此之好。
2015年冬,在嶽麓山
2015年冬,在嶽麓山
作家張殿豪
作家張殿豪
我之所以說“驚醒了”,有鑒於這段描寫所傳達出的精微心理轉變,應奉為圭臬。我們在分神遐思的片刻都更能觸及一種人的本體,總體——每個人都回到了思考的初始狀態,有著簡單的邏輯。無關忽必烈和波羅,《不存在的城市》固然深情地緬懷了叢叢簇簇的浮雲般豪華的城市,但當文中內在的筆鋒轉動時,這一種由馬可·波羅的敘說所帶來的分神,已鋪天蓋地,以幻化的姿態瞬間在聽者的頭腦中佔據並改竄了一切,只不過,那個小說里唯一有資格作為聽者的人此時此刻竟也處於相似的分神狀態,他油滑地鑽出了夢的底層,像條比目魚,僅在這誰都未曾注意的一秒鐘,忽必烈安全地退回了內心,並反覆打量著那講故事的陌生客人,注意到後者與故事完全無關的普通人的特徵,“他的漢語講得如此好”。不知怎麼的,我就覺得(而且事實如此):這是講者與聽者之間友誼的開始。敘事的藝術歸根結底是生活與思維的雙重抵達,是芒刺的撩撥,而想象力歸根結底是善的駐留。
那些譫妄著嘲笑所有小說式杜撰的現代蠻人必然棒喝任何改寫的渴望,並將在生活的河流中成為涸轍之鮒。(不是早已如此了嗎?)而語言,曾將人脫離物自體的混沌,將人從包圍他的物中間解救,或許在人越來越無所依憑的今天,也是自由的末日堡壘,所以我越來越警惕於無知之人、心懷叵測之人、昨日之人、明日之人對語言的污損,否則,這世界只瓜熟蒂落成一隻巨大的連體嬰兒,許多精神的卵殼在搖曳之前先學會了自我破裂。如果我們曾經費盡心力命名了世界的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我們卻又將其自願地遺忘——拱手相棄,這是否就是“被驅逐”了?另一類看似聰明的處理辦法即指鹿為馬,好端端地自欺欺人,如此行事的結局是人既不再知道鹿,更不再知道馬。少量的說,少量的寫,少許生活——我們久已感覺不到這是我們的生活。很多事情都已飽和了。
一切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而文學是真的心理學。
不要試圖說什麼,不要去做什麼,只是待在原地,使出渾身解數地待在原地,盯緊自己,由腐敗的人群造成的障礙也必然在人群的腐敗中分化瓦解。我從來沒看見堅持自我的一丁點兒的困難。如果說身為作者的我但凡試圖說明什麼,那我率先想到的就是被說明之事必是先於我存在的,甚而我就是被它們創造的、構成的,寧是它們改變了我。——哦,分分合合的世界,巋然不動地經受著狂風暴雨般的說明、解釋和歪曲。
《商羊欲雨》歷盡歪曲。
《商羊欲雨》的結尾引用了維特根斯坦的名言,他執著地認為邏輯學包含了某些神奇的倫理觀念,適用於日常罪錯,政治,和街角的閑聊……

海報

每當我想要談嚴肅話題,就感到聽眾的稀缺。我能意識到一種在碌碌現實中大煞風景的存在,我知道普遍的平庸(承認了吧)狀態下激怒庸人的方法,我清楚極了徒勞無功的汗漫過程,也即“思維”,——夾雜在語言的抽絲剝繭里。如果我們有很好的聽眾,很配合的對話者,誰還惜乎寫作呢?“寫”是這樣踽然走來的孤獨症嗎,多說無益,多寫也無益,多生活也無益。
——《商羊欲雨》海報

《侯爵》

“一株鑲著金邊的睡蓮,在客棧頂,發散著光源。”清末民初,一個法國大革命式的人物——侯爵,我們姑且稱之為“侯爵”的老男人經歷並帶領他的隨從和受害者們經歷種種離奇案件,案件的末尾是無可指摘的諷刺和哀傷,對歷史,對不可解之中人民的懦弱。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張宇豪[大陸現代派作家]
這個薩德,心理的核心是病態、孤獨,但沒有什麼比他所僵持的歷史更加病態、孤獨。清末民初,薩德式的“侯爵”施展種種顛倒的自娛自樂,把玩著周遭的人性,他先是在酒館里發布謬論,乘著雪夜的車馬,將一個偶遇的奴僕帶往精神病院——整個故事的深處。後來,因為滑入一連串的革命,反革命……的陰曹地府,這個理應牢底兒坐穿的囚徒、性變態卻被新成立的國家委任為大法官,獲得了哲學上的立法權。

《鬍子詩》

在中國網路詩歌發表新派詩歌百餘首。
我這個人很小很窄,根據艱深的經院課題,一枚針之尖可站立√2個天使,那麼幸虧世界萬萬不以針為基本單位,以情、理和不含褒貶的知識們籠而統之了,太多太複雜太多轉化、萌變的惡時辰,就是由於太複雜太多才需要將其寫下,蘭波曾言:精神的鬥爭是與物質界一樣慘烈的,倘慢度入中國語境,則多預存一份炎涼。點到為止。
“多”為游標,閃爍不休,總有可能不多了。
嘻嘻,看,這兒,就在這區域內鬍子長出來了。
張宇豪,2011年
張宇豪,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