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文化選擇
審美的文化選擇
《審美的文化選擇》是現代勞承萬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本書是作者於1986年出版的《審美中介論》一書的續篇,共由前言和十二章組成。《審美中介論》曾側重於從審美認識淪的角度論述審美過程的中介(視點是機能型存在);而本書前五章則側重於從理論背景和總體理論框架論述審美中介;后七章是審美中介基本環節論,側重於從人類學本體論的角度論述審美中介、作者認為,馬克思對人和自然的關係有兩個重要命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大自然向人生成。二者的互逆運動構成了人類歷史。其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哲學研究的全新內容,就是主體性質,以及二者統一起來之後的性質。這是研究人類活動、人與自然界關係的基本理論框架,也是研究人類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基奉理論框架。本書就是以審美活動中宅客體的關係為基本視點。它從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入手,選取了人類所特有的知行間的間隔性,並從哲學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它指出,從哲學的觀點百,知行間的間隔性,實質上是一種中介性,間隔區間就是中介領域。中介結構孕育了人類特定的思維方式——“亦此亦彼”的中介思維方式。由此,主體系統和客體系統,便通過中介環節及其變數,形成一個新的整體。作者還進一步從主客體始發的勞動——工具——語言這一中介三角結構出發,闡述了審美活動中主客體的中介結構。他指出,在主體的三分結構(知——情——意)中,審美的視點是情;在客體的三分結構(物自體——現象——形式結構)中,審美的視點是形式結構。主客體在勞動三角結構的實踐中,通過“美的規律”的對象化提煉,積澱了“情感與形式”互逆運動的審美結構。審美是人類心理本體的—‘種自然傾向,它首先積澱於感性個體的器官上,控制著個體性的主體(審美意識系統)審美水平,同時通過審美態度形成個體的審美心理結構。於是,審美感官——主體水平——審美態度(審美·心理結構)就形成一個審美的中介三角結構。由於中介結構系統存在於人的活動中,而人的活動結構,在本質上有兩種類型:機能型與信息型,因而,中介系統又可分為“機能二信息”相互補充、轉化結構。作者在本書中側重於歷史方式及機能型的研究。
本書第一章“審美中介論是審美哲學論”,主要探討了人的自我意識,中介的人類學本體論機能結構、人的“社會——歷史”本質與審美中介的“社會——歷史”性尺度的密切關係,以及中介的間接性實質等問題。第二章和第三章論述了唯物史觀與審美中介理論的關係。第四章“巴黎《手稿》的審美中介理論”,論述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與人的自由勞動和類生產規律的關係、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適應關係、理性積澱於感性等問題。第五章“美學史與審美中介理論”。回顧了美學史上的三個里程碑——柏拉圖、康德、席勒對審美中介理論發展的貢獻。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論述了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態度,涉及到康德的心理結構三分法、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榮格的集體原型說,維戈茨基的中介結構理論與皮亞傑的建構學說,以及距離說、移情說、內摹仿說等理論。第八章集中討論了歷史的理性總體積澱於現實的感性個體之中的問題。第九章“感覺論”通過分析費爾巴哈、馬克思和馬爾庫塞的感覺與感性理論,論述了藝術直覺一審美感覺的定勢和圖式化問題。最後三章分別論述了審美活動中生理能轉化為心理能的總契機——性審美、審美超越,以及審美外觀與自然等問題。本書在深厚與廣闊的歷史和理論背景上層開論述,內容豐富多彩、邏輯結構嚴密、觀點新穎而富有創造性,對於當代美學研究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做出了貢獻。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40萬字,責任編輯:高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