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水土流失的結果 展開

水土流失

自然災害現象之一

水土流失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鬆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遊河道帶來嚴重威脅。

定義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第一卷》,《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卷》,《水土保持學》王禮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981年科學出版社《簡明水利水電詞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質、岩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和凍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種破壞和移動、堆積過程以及水本身的損失現象。這是廣義的水土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蝕現象。”
這與前面講的土壤侵蝕有點相似,所以人們常將“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兩詞等同起來使用。
根據中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 ,其中:水蝕面積:165萬k㎡ ,風蝕面積:191萬k㎡ ,在水蝕、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26萬k㎡ 。
在165萬k㎡的水蝕面積中,輕度83萬k㎡ ,中度55萬k㎡ ,強度18萬k㎡ ,極強6萬k㎡ ,劇烈3萬k㎡ 。
在191萬k㎡風蝕面積中,輕度79萬k㎡ ,中度25萬k㎡ ,強度25萬k㎡ ,極強27萬k㎡ ,劇烈35萬k㎡ 。
凍融侵蝕面積125萬k㎡(是1990年的遙感調查數據),沒有統計在中國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積當中。
1991年中國國務院頒布《水土保持法》,為中國第一部專業水保技術法規,為中國水保工作者長期無法律依靠劃上了句號。
2005年中國水利部在中國範圍內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科學考察。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廣量大。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威脅國家生態安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制約山地和丘陵區,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不過,水土保持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新期待還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類型


在不同侵蝕營力作用下,水土流失所表現出的類型。按根據產生水土流失的“動力”即侵蝕營力可將水土流失分為:

水力侵蝕

①水力侵蝕,即水蝕,以降水和地表徑流作為侵蝕的直接動力,其主要侵蝕形態有濺蝕、面蝕和溝蝕。水力侵蝕分佈最廣泛,在山區、丘陵區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時都會產生水力侵蝕。它的特點是以地面的水為動力沖走土壤。代表性的地區有陝西,山西省。

風力侵蝕

②風力侵蝕,以風為外營力作用於地表而引起塵土、沙的侵蝕。可分為懸移(或稱揚失)、跳躍和滾動(或稱蠕動)三種運動方式。風力侵蝕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蓋沙地區,其次是東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蘇幾省的“黃泛區”(歷史上由於黃河決口改道帶出泥沙形成)。它的特點是由於風力揚起沙粒,離開原來的位置,隨風飄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重力侵蝕

③重力侵蝕,是地面岩體、土體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穩向臨空面發生位移的現象,如瀉溜、滑坡、崩塌、崩崗、洞穴侵蝕等。重力侵蝕主要分佈在山區、丘陵區的溝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溝的兩岸溝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於土壤及其成土母質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繼續保留在原來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凍融侵蝕

④凍融侵蝕,為土體或岩體裂隙中的水分因反覆凍融過程使土體和岩石體積不斷脹縮、破碎、移動的現象,在高寒山區因凍融可發生凍融泥流或淺層滑坡等。

混合侵蝕

⑤混合侵蝕,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侵蝕營力作用下發生的侵蝕現象,如泥石流等,有的學者將崩崗也列入混合侵蝕中。

原因


中國是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又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黃土或鬆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大部分地區屬於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的降水量常達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口多,對糧食、民用燃料等需求大,所以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人們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了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闢為農田,破壞了生態環境。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設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的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嚴重的地質災害。
1、自然因素。
主要有氣候、降雨、地面物質組成和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溝谷發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
③地面物質組成。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強。
2、人為因素。
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壞。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開礦。

危害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降低,人地矛盾突出。當地農民群眾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開墾坡地,廣種薄收,形成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制約了經濟發展,加劇了貧困。國家“八七”扶貧計劃中,黃土高原地區貧困縣有126個,佔全國貧困縣總數的21.3%,貧困人口2300萬人,佔全國貧困人口的28.8%。經過多年的扶貧攻堅,目前仍有近1000萬貧困人口,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也造成該區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困難,嚴重製約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已擴大到15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鉀肥估計達4000萬噸,與中國當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當,摺合經濟損失達24億元。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達26億噸。其中含有的肥料,約為年產量50萬噸的化肥廠的總量(此句不通,請查原文)。難怪有人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沃的土壤和氮、磷、鉀肥料被沖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產力的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2、淤積河道、湖泊、水庫:浙江省雖然水土流失較輕,可是省內有8條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內河航行里程當前比60年代減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從嵊縣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噸載重量的木船。由於河床淤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原來的水資源變成沙資源,航建公司變成“黃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於風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頃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積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縮減到2740平方公里。更為嚴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陸地3米,這就喪失了它應承擔的長江的分洪作用。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幾條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嚴重,約20%以上的泥沙淤積於水庫。據有關專家預測,照此下去,再過50年,長江流域的一些水庫都要淤平或者成為泥沙庫。
3、污染水質影響生態平衡:當前,中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江、河湖(水庫)水質的嚴重污染。水土流失則是水質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江水質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由此可見,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僅很大,而且還具有長期效應。問題的嚴重性必須充分估計到。

中國現狀


化學處理
應用陰離子聚丙烯醯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為國際普遍採用的化學處理措施。2003年美國水土保持報道了美國印地安那州D.C.Flangan等人應用模擬降雨裝置,在多干擾農田中,進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區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成果。第1次暴雨事件后,20kg/h㎡PAM能使農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體顆粒淋失量減少60%,還能減緩60 L/min高強度流水的沖刷侵蝕。在易嚴重侵蝕的地區用PAM處理后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蝕。對初始干土模擬降雨研究發現,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PAM可使粉沙壤土堤減少86%的地表徑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霧噴施風乾的土壤比直接用干PAM顆粒處理的土壤更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侵蝕。相信,此項研究對中國應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綜合治理
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具體:1、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源,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基本前提)。
2、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3、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輪封輪牧;
4、復墾回填。
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模式: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複種)。

典型事例


黃河流域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不僅傳承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也養育著中國8.7%的人口(據2000年資料統計)。然而,黃河的生態危機正在日益加劇,並面臨著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積增大(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是黃河水土流失面積增大的主要原因),水污染嚴重,斷流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給流域人民乃至整個國家都發出了嚴重的警示。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濕地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地區之一的黃河源區:水源涵養功能退化、濕地萎縮、災害頻繁,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中華水塔”本是對黃河源的一種美稱,也是對青海省生態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這個大水塔卻面臨著枯竭的危險。
為了有效地制止生態不斷惡化的趨勢,近年來,青海省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引導和流域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把生態治理、建設,重建秀美山川作為黃河源區工作發展的主導方向,結合實際先後重點開展了以黃河源區生態資源保護、植樹種草、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草原建設、生態農業等針對性措施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並確立了八個生態建設主攻方向各不相同的重點治理區,全面進入了實施階段。
希望黃河源區生態“亮黃牌”的這種警示,能讓中國人不僅關注身邊眼前的生態安全問題,更能高度關注黃河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問題。讓黃河煥發青春,讓黃河源區重新找回原始的美麗,並恢復它曾孕育了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力量。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特點就在於:一是水土流失面積廣,全區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現象。二是流失程度嚴重,有大小溝道27萬多條。三是流失量大(黃河水的含沙量為多年平均35公斤每立方米,居世界之首)。四是水土流失類型複雜,治理難度大。
危害表現
1、泥沙淤積下遊河床,威脅黃河防洪安全。
2、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3、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4、惡化了生態環境。

地域比較


黃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質疏鬆,降水集中;
2.人為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放牧、開礦、毀林開荒) 【流水侵蝕為主】。
整治措施:黃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熱條件好,又處於過渡地帶,需實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興修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為單位進行綜合治理,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區域經濟得以發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於流水沖刷,降水量大且時間長;
2.人為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開發,樵採)【降水侵蝕為主】。
整頓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由於水熱條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新興小水電,大辦沼氣等(切實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所帶來的影響遠比北方嚴重的原因:
一、從經濟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水熱條件更好,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和產值更高,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更大。
二、從生態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多為石質山地,土層薄,一旦表土蝕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復起來更難。
三、從社會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人口稠密,並且在江河下游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水土流失對社會影響更大,造成的損失也更大。

治理


防治現狀

目前,全國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已達到107萬平方公里,累計綜合治理小流域7萬多條,實施封育保護80多萬平方公里。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累計有38萬個生產建設項目制定並實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
2015年,全國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面積7.4萬平方千米;其中,綜合治理面積5.4萬平方千米,實施生態修復面積2萬平方千米,實施坡改梯400萬畝,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300多條。2015年,全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2.0萬平方公里。
2015年12月發布的《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提出,近期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全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萬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蝕治理面積29萬平方公里,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8億噸。遠期目標:到2030年,建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全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4萬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蝕治理面積86萬平方公里,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15億噸。
2021年5月11日,2021年甘肅省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在該省平涼市舉行,五年來,依託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甘肅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00平方公里、保護塬面578平方公里,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275座。

水土流失重災區


我國的黃土高原現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高原上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流失的土壤進入黃河,使之泥沙劇增。但歷史上的黃河流域並非今天的模樣,幾千年前,那裡森林密布,氣候濕潤,最初的華夏文明就誕生在這一地區。此後,一方面因為自然氣候的變化,降水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也因為過度的開發,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過度的土地開發,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反過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又導致耕地或牧場的減少。長期來看,過度開發不僅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生態環境危機。目前,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的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