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巢鎮
觀巢鎮
觀巢鎮位於新余市區西北面,東北與下村鎮交界,東南和市區接壤,西北與歐里鎮徠相連,西靠分宜縣,南鄰界水鄉。集鎮距市區僅10公里。全鎮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854.19畝,山林面積5萬餘畝。現轄11個行政村,126個村小組,20725人(2017),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0元。交通便利,路網發達。武吉高速、滬昆高速、杭南高鐵交匯貫穿而過。全鎮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被譽為“新余後花園”。觀巢鎮群眾文化生活豐富,民間樂器十樣景、推車燈、舞龍燈等群眾文化小有名氣。
以駐地觀巢圩得名。觀巢原名鸛巢,”鸛“是一種水鳥,因地處低洼,四面環山,中間形成盆地,好像一個鳥窠,故名。現簡稱觀巢。解放前夕屬觀巢區觀巢鄉,轄14個保。解放初屬二區,下分七個鄉。1956年轄燎原等14個高級社,加上歐里鄉的南布、告田高級社,黃溪的上沂高級社。1958年成立觀巢公社,1980年湖陂大隊復歸觀巢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改鎮。1997年,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觀巢、社頭、茂山、上汾、楊家、洋潭、共青、京橋、南布、上沂、漢泉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茂山村,距仙女湖管委會24千米。
觀巢鎮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樟樹、新干,南連峽江、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區,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緯 27°50',東經114°58'。
觀巢鎮位於渝水區西部,轄觀巢、社頭、茂山、湖陂、上汾、塂背、漢泉、上沂、南布、荊橋、共青、楊家、洋潭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觀巢。境內屬丘陵地帶,西南高,向東傾斜。仰天崗環繞東南,有山溢口,名為吉閘,孔目江穿越鎮間。新歐公路穿境。
觀巢鎮農民
仰天崗腳下的觀巢林場是該鎮旅遊業重點開發區。所轄範圍3471.5畝,林木繁茂,四季常青,泉水不斷,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勝地。觀巢鎮2001年正式啟動開發旅遊業,已建成一座“垂釣山莊”,每逢周末,前來釣魚者絡繹不絕。其他正待開發的景點有:大理寺左少卿張固之墓、黃公道人墓葬地轉鼓土夌、張均海官廳門樓等。其中大理寺左少卿張固之墓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觀巢鎮
觀巢鎮自然優越,物產豐富。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
觀巢鎮葡萄園
觀巢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袁河中下游,浙贛鐵路線上,是新余市城區所在地。1983年新余復市後由原新余縣改為渝水區。渝水新溪鄉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三國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建縣,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宋朝宰相王欽若,明代理學家梁寅,清建威將軍張春發,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傅抱石,皆文韜武略,翰墨丹青,為後人所景仰。世界風雲人物、著名艾滋病防治專家、美籍華人何大一為當今全球矚目。崇文好學的渝水,基礎教育長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復高考以來哺育輸送近萬名英才。勤勞、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紅一方面軍到羅坊,召開了著名的“羅坊會議”,為渝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添上了濃墨重彩。
“晝錦堂”——張均海官廳
元、明時期,新余詩文創作較盛。元代傅若金,出使安南(今越南),後任廣州教授,著有《傅與礪詩文集》、《傅玉樓詩集》、《詩法源流》,其《詩法源流》頗具創見,為後人所稱道。著名學者梁寅,刻苦自學,淹貫五經。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徵聘名儒修纂禮樂,他以60高齡應徵,書成后,不願為官,辭歸故里,結廬石門山,講課授經,著書立說,主要有《禮書演義》、《周禮考注》、《周易參議》、《詩演義》、《石門集》等,其中《周易參議》、《詩演義》收入《四庫全書》經部。這一時期,著名的詩文作者還有張茂頤、黎風、習嘉言、張春、傅瀚、晏日曙、簡欽文、簡霄等人。清代至民國,讀書人增多,中舉者不少,轟動一時的有晏斯盛,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鄉試第一,次年舉進士,曾任安徽布政使,山東、湖北巡撫等職,代表作有《楚蒙山房文集》。進入民國以後,象趙畹、張嶧、李為漣等一批青年士子初露頭角,他們文嚴字秀,先後轉入科技。獨有瀛洲書院山長趙輝與門人開展詩文創作。在地方上有一定影響。趙輝死後,由門人編《趙鶴巢遺稿》十餘卷。
觀巢“十樣景”表演
《獅子舞》為觀巢鎮章姓祖傳燈舞,歷史悠久,在民間影響較大。《獅子舞》由黃、綠獅子組成,4人表演,其“吐球”、“收球”難度很大。該舞已有400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春節期間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因這種形式的燈舞為章家獨傳,故又稱《章家舞》。
《推車燈》為觀巢鎮流傳的燈彩節目之一。據傳清乾隆年間,有一年元宵節,觀巢古鎮聚集著各種燈彩,相互獻藝,方圓十里爭看花燈,鎮上大戶人家的小姐也破規出門,在男僕女傭的簇擁下,乘坐“彩車”載歌載舞地趕來觀燈,當彩車(即後來的《推車燈》)進入燈市時,頓時轟動全場。從此,《推車燈》便代代相傳下來,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提煉,表演內容與形式日趨豐富,從無聲表演變至“數板”、 “男女對唱”等有聲表演形式。
民間藝術“推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