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土

雨土

雨土:大氣層中的黃土沉積現象,過程通常為兩天左右。其範圍廣及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介紹


雨土
大氣層中的黃土沉降現象。其組成物質多為<10微米的顆粒。沙、塵的降落有緩有疾。

過程


雨土過程通常為兩天左右,有的僅數小時。中國雨土現象多發生於2~5月,以4月最為頻繁,有的年份在二三個月內斷續發生若干次。其範圍廣及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降塵現象常隨強大的氣旋活動出現,風力可達6~9級。有時粉塵由偏西風氣流攜帶,然後在下沉氣流區沉降,形成“無風降塵”。沙塵主要源於中國西北乾旱區沙漠。從歷史記載分析,最近幾百年的“雨土”頻發期與小冰期的時間基本相應.

雨土在古代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原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畢寶魁介紹,霾見之於文字記載已經有三千多年了。《詩經·邶風·終風》中便有詩句:“終風且霾”。意思是說大風中還有陰霾,即天空中懸浮大量煙塵而形成的非常混濁,能見度很低的氣象。其後的文獻中也經常有關於陰霾的記載。對於霾字本身的解讀,畢寶魁談到,在東漢時期許慎所著的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說文解字》中,對於霾字已有非常貼切的解釋:“霾,風雨土也。”畢寶魁說,元代史籍中也有對於元朝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所出現的兩次“霾災”的記載。據《元史》記載:元天歷二年(1329年)3月,由於前年冬天沒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氣異常乾燥,導致“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城)門隱於風霾間”。雖然霧霾的歷史悠久,但人們陷入對霧霾的憂慮之中卻是近年來的事情。據遼寧省環保廳大氣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孫鵬軒介紹,早期的霾是一種自然現象。與過去相比,今天的霾則是“灰霾”,含有更多的人類活動排放物,如硫酸鹽硝酸鹽、有機化合物等。孫鵬軒說,我們平常所說的“霧霾”天氣,實際上大多時候都是灰霾天氣。事實上,現在的灰霾天氣越來越頻繁,與人類工業化活動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