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石峽
西石峽
從青海省城西寧去日月山,西石峽是必經之地。西石峽古稱戎峽,《水經注》曰:“湟水經戎峽”,所指即西石峽。該峽因在湟源縣東,所以,湟源人又稱之為“東峽”。西石峽長20多公里,南北兩山似刀劈而立,壁陡如削,峽深而曲折,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峰迴路轉,險象環生,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絲綢南路,唐蕃古道,都從這裡經過。當年文成公主從此峽西行,翻越日月山,進藏與吐蕃王和親,在這裡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
西石峽在湟源縣城東,由戎山山腳下入峽口,東經石崖庄,響河爾、下脖項、山城等村,至湟中縣國寺營大橋出峽,長約13公里。峽中危峰壁立,南北陡峙,形勢險峻。湟水湍流其間,迴環曲折,青藏鐵路穿山跨河,青藏公路循崖傍水,東峽為東西交通要道,清代西寧道鄂雲布在峽中山峭壁上題有“海藏咽喉”大字,湟水南岸沿途一帶峰巒疊嶂,漫山白楊白樺,遠嶄煙雨,風景如畫。清代黃文炳題有“山高水長”之石刻大字。主要景點有:鰲頭山、佛爺崖、七星海、白泉兒等。
西石峽,是湟源三峽之一。因戰略位置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地百姓被稱作“丹津王”的蒙古西石峽王羅卜藏丹津,起兵反清的時候在這裡留下了很多傳說。
《丹噶爾廳志》描述西石峽“危峰壁立,南北陡峙,奇石突兀,有虎居獅蹲之勢。湟流湍急,迴環曲折,蜿蜒如龍蛇之夭矯。丸泥東封,一夫當關之險”。千百年來,從西羌而吐谷渾,吐蕃而角嘶羅,無不為爭其關隘地兵刃相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西石峽南北兩山均為花崗岩體,且一改青海童山禿嶺之貌,山高而林密。林中多白樺、紅樺,間以灌木草藥。至夏日,山上山下,一片蔥蘢,而且那綠,也不是一色的綠,由高及低,淺綠、深綠、墨綠,層層綠將下來,佔盡鍾毓靈秀。更有山丹花、野勺藥、野菊花,開得紅艷艷,如奔放無束的山姑娘,見了便不忍離去。
具其聲威的,要數穿峽而過的湟水,它撞崖壁,碰頑石,左突右沖,其聲回蕩於峽中,或如洪鐘,或如鑔鈸,或如歡慶鑼鼓,走一路,響一路,響得最厲害的地方,如千軍萬馬日夜嘶殺不停,為此,鄉人稱此段河流為“響河爾”。
而此地最讓人流連忘返的,還是峽中人文景觀。峽北有一峰,山下有洞,洞壁有摩崖石刻釋迦牟尼佛像一座,高米,寬1.2米,看那佛像,大耳垂輪,端詳入靜,雖經千年風雨,卻一如當初,安詳自在,一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模樣。民間傳此佛像天生而成,實為宋元時期石刻,因為此地原是佛教信徒們去天竺佛國拜佛學經的必經之地。
鄉人曰此洞中佛最為靈驗,言一老人得怪病,久治不愈,去求石佛,求完佛回到家時,怪病已無蹤影;言一姑娘天生麗質,卻雙目失明,去洞中求佛,忽見眼前一亮,出洞時一片光明;言一少婦,婚後不孕,去求石佛,十月後生一男孩,胖如彌勒……
該洞屬湟源古八景之一,名“奇石佛形”,有詩讚曰:
古佛懸形古石奇,
蒼苔點點染雙眉。
煙霞野卷容顏露,
妙得天然造化宜。
清以來,一些文武官員經此地,觀其景,留下許多墨寶鐫刻於崖,“海藏通衢”、“山清水秀”、“轉危為安”,等等,尋跡讀來,頗有意味。如109國道1994至1995公里中段相距百米處,就有“海藏咽喉”和“山高水長”兩處石刻。其中“海藏咽喉”四字,系清西寧兵備道鄂雲布墨跡,行楷書陰刻,每字高60厘米,寬50厘米,落款小字云:嘉慶庚申四月西寧道鄂雲布書,光緒戊子年夏四月丹噶爾(湟源縣舊制)同知張暉煬西寧縣丹噶爾主薄李敦源監鐫”。“海藏咽喉”四字墨跡遒勁冷峻,飽含這位大清王朝駐西寧“警備司令員”對此軍事要衝的嚴重關注。然而,清道光21年,丹噶爾撫邊同知黃文柄先生游此地,他所看到的,卻是西石峽的遠岫煙雨,興之所至,寫下“山高水長”四字,於次年由廳書吏汪那煒督工鐫刻於崖,字體飄逸暢美,活托出這位遠從安徽來此地為官者在處理政務之餘,樂游山水的儒家雅情。
一文一武,著眼點不同,武者曰險,文者說俊,而一險一俊,恰恰道盡了西石峽的奇美。109國道從此峽通過,青藏鐵路也從此峽穿過。如今,西寧至倒淌河一級公路,更如一段錦線,穿山腰過峰巒,鑽峽壁,將西石峽的奇山秀水穿在一起,如一串巨型翡翠珍珠項鏈。掛在青海高原項間,美麗無比。
但是,隨著青藏公路109國道從西石峽通過,因對原有道路的不斷拓寬,而使一些在崖壁上立了百十年的石刻文字或遭破壞,或逼迫移位。為此,我特向湟源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議,在妥善保護和恢復西石峽原有的石刻文字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使西石峽變成一條容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題的石刻文化走廊。
縣上十分重視這一建議,在邀請有關專家查看西石峽地形地貌的同時,還請來省內外書法家們,揮毫潑墨,寫下“唐蕃古道”、“絲綢南路”、“西望崑崙”等作品數十幅,計劃選址鐫刻。
一、項目建設的依據和理由
當前,旅遊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隨著全省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西寧市作為全省旅遊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漸凸現,湟源縣隸屬西寧市管轄,市政府和縣政府已確定將湟源縣建設成為西寧市的衛星小城鎮,湟源縣是全國造林綠化百強縣,旅遊景區較多,特別是湟源縣東峽鄉地處全縣最東邊,森林資源豐富,西石峽奇峰、大黑溝省級森林公園等為主的自然景觀,河湟花兒農家樂休閑旅遊為主的人文景觀,融匯了瑰麗的民族文化和雄渾的高原自然風光,吸引著愈來愈多的中外遊客來觀光、旅遊、避暑。
根據《西寧市旅遊發展規劃》,環西寧市旅遊圈的總體規劃結構為“一個中心,三條旅遊環線,三大遊覽區、四條景觀旅遊軸線,十三個景區”,擬建的西石峽河湟民俗風情園正處在三條旅遊線即西寧----青海湖旅遊環線上,也是三大遊覽區的重要景區。利用農家樂、大黑溝黑鷹峰、七層崖等景點,開展周末和節假日休閑度假游活動,極具開發價值。
近年來,青海以其獨特的高原風光和神秘的民族、宗教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獨特的高原涼爽氣候成為國內知名的避暑旅遊勝地。但是由於全省旅遊景點分散,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旅遊檔次較低。目前,尤其是省會城市西寧在發展旅遊業上正在致力打造中國“夏都”品牌,因周邊缺少能夠代表“夏都”品牌的旅遊景點,特別是缺少能集河湟文化、自然生態、休閑、娛樂一體的旅遊項目。西石峽河湟民俗風情園項目能充分利用西石峽獨特迷人的自然景觀,結合河湟花兒等文化景觀,營造花卉種植場、漁塘、林間小屋等,有機地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起來,提供餐飲、娛樂、休閑、垂釣、登山一條龍服務,使遊客能夠充分領略青藏高原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具一格的民間文化。
(一)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
項目建址在湟源縣東峽鄉大黑溝村,佔地26畝,地處北華石山腹地,境內林木茂密,植被覆蓋率高。附近散布佛爾崖摩崖石刻、西石峽壁刻、山城遺址等名勝古迹。年平均氣溫3.2℃,最高氣溫29℃,年降雨量410毫米,屬於典型的涼爽氣候。項目區土地肥沃,水、電、路設施完善,有利於項目建設,特別適合花卉種植及水產養殖。
(二)優越的地理位置
項目區距省會西寧市35公里,湟源縣城12公里。109國道和青藏鐵路橫穿而過,距西湟一級公路多巴出口10公里,距扎麻隆鳳凰山景區6公里,項目建成后,可連接鳳凰山、日月山兩處景區,成為109國道上的黃金路線,並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三)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漢、藏、回、蒙等多民族長期雜居,多民族文化交匯成獨特的河湟文化,如花兒、社火、平弦、燈影戲等。花兒(亦稱少年),是廣泛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情歌。具有獨特的歌詞格律和音樂旋律,作品浩繁,曲調豐富,文學價值高,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一枝秀麗多姿,光彩照人的奇葩。河湟花兒在花兒流派中首屈一指,曲調多達100多種。湟源縣是花兒廣泛傳唱流行的地區之一,民間歌手眾多,曾出現過張海奎等優秀花兒演唱家,花兒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項目區民俗文化建設基於花兒演繹,配以民間服飾、手工刺繡等內容,充分體現河湟谷地獨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河湟民俗文化展示與交流的平台。
(四)協調的人文環境
項目區近郊已啟動“農家樂”旅遊定點接待戶15戶,並初具規模,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日月山下西石峽景區構築起了一道亮麗的旅遊精品風景線,並將滾動發展成為青藏高原上自然、人文、地理、民俗風情等的新景觀,享譽省內外。項目區原有農戶已整體遷移至香日德,退耕地多,開發利用潛力大,成本低,可依託周邊地形地貌,強化自然生態建設,全面種草種樹,構建綜合景點,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謀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二、市場前景分析
按照國際慣例運作,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並據此決定具體的項目及相應的規模,對於旅遊開發項目,市場前景分析尤為重要。
(一)項目市場分析
近年來,城市發展步伐加快,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同時,城市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加之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造成心理負擔嚴重,一有閑暇,市民們會選擇遠離城市,渴望融入大自然,追求田園生活,在旅遊中求知、探索、休閑、度假。西石峽河湟民俗風情園的建設,正是以城市居民的需求為市場,充分迎合了當代城市居民的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項目主要市場在省內特別是西寧市及周邊州縣,同時在不斷完善中將主要市場擴大到省外國外遊客。
(二)項目前景分析
由於項目區的地理位置優越,處在旅遊黃金路線上,投資前景良好,日後可根據市場需求投資修建高山纜車等高檔次項目,也可根據目前的實際,開設登山觀賞野生杜鵑花等小型多樣的旅遊活動。
三、項目建設與規模
(一)項目建設概況
西石峽河湟民俗風情園規劃面積26畝。分為3個區以及公共設施和道路建設,具體規劃面積為:
1、花卉種植區:面積10畝。
2、民俗風情園:面積10畝。
3、魚塘垂釣區:面積4畝。
4、公共設施、道路及停車場2畝。
(二)項目建設發展規模
1、花卉種植區:佔地10畝。分塑料大棚和露天種植兩部分,塑料大棚栽培亞熱帶盆花、觀賞類植物,如棕櫚、龜背竹、鐵樹、蘭花、仙客來等。露天種植適宜本地氣候特徵的鬱金香、牡丹、芍藥、大麗花、滿天星、唐昌蒲、百合、玫瑰等。由於項目區無污染,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有利於植物、花卉栽培,能生產出較高檔次的切花、鮮花及盆花,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花卉區建設:塑料大棚5個,佔地4畝,投資4萬元。每年配套設施和人工費、水電費、苗木成本費用等生產經營費用6萬元。
2、河湟民俗風情園。佔地10畝,總投資120萬元,其中主體工程佔地3畝,投資90萬元。大廳為南北走向,棚頂為鋼架結構,內嵌玻璃,以保證足夠的光線,大廳南邊為花兒演藝台,配置高檔燈光、音響等舞台設備,廳內飾以盆花、盆景、苗木、水池,可用做茶社,也可做觀眾席。東、西廊為大小各異的包間,共計12間,室內裝修考究,布局合理,是遊客用餐、娛樂的場所。另設有工作間、吧台、衛生間各一處。大廳外建停車場一處,客房部一處,職員宿舍數間,民俗風情展廳一間。
3、漁塘垂釣區:佔地4畝,分大小漁塘各一處。小漁塘1畝,投入魚苗3萬尾。大漁塘3畝,可根據市場需求投放鯉魚、鰱魚、草魚等,搭建垂釣平台,四周植以適宜樹種,全面綠化風情園。
四、項目投資概算及投資收益
(一)投資概算
本項目總投資為150萬元。
(二)投資收益分析
項目建成后,日接待遊客可達200人左右,按人均消費50元計算,日收入10000元;按年接待日200天計算,全年總收入200萬元,利潤60萬元,加之花卉種植、垂釣收入10萬元,兩至四年可收回全部投資。項目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項目建成后可解決40名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由於該項目注重生態建設,無環境污染,會有力的促進當地的生態建設,體現生態效益。
五、結論與建設
該項目符合當前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符合我省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和西寧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項目的建成對我省以農家樂風情為主的旅遊內容填補了空白,為旅遊資源的持續性開發做出積極的貢獻,“三大效益”突出,建議有關部門儘早立項,使項目早日為社會服務。
項目簡介
一、企業名稱:西石峽河湟民俗風情園
二、項目主要內容及建設規模:規劃面積26畝,分花卉種植區、民俗風情園、漁塘垂釣區三部分及公共設施和道路建設。
三、項目總投資;150萬元
四、合作方式:獨資或合資
五、投資商:招商
六、項目建設地址:湟源縣東峽鄉大黑溝村
七、建設年限:2004年----2005年
八、項目準備進展情況:已申請立項
巫峽東非大裂谷
蘇伊士地峽潘傑希爾山谷
伊闕山馬六甲海峽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