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縣

青海省西寧市下轄縣

湟源縣位於西寧市西部,縣城城關鎮距省會西寧52千米。總面積15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109802人(2020年底)。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土族等。湟源縣原轄2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大華鎮、東峽鄉、日月藏族鄉和平鄉、波航鄉、申中鄉、巴燕鄉、寺寨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海拔在2470-4898米之間,轄7鄉2鎮,146個行政村,8個社區,有藏、回、蒙、土等13個少數民族。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8年10月,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湟源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2億元,增長6.6%

2018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36億元,增長7.3%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歷史沿革


湟源縣
湟源縣
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時,稱“西戎氏地”。
秦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當時,隴西郡實際控制著包括今湟源在內的青海東部地區。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臨羌縣,湟源屬臨羌縣地,歸金城郡。
曹魏期間,因軍事需要,縣治移駐湟水北岸。湟水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漢書》謂“湟水出金城臨羌塞外,東入河”。湟源即:“湟水源頭”之意,從後來在湟源境內發掘的青銅時代遺存的卡約文化和湟水下游發現的“仰韶文化”,足以說明湟水流域同祖國的中原一樣,具有悠久而燦爛的歷史。
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東設西海郡(轄湟源地區)。公元23年王莽政權崩潰,西海郡隨之廢棄,羌人復占湟源。
三國(220--265年)曹魏政權時設立西平郡,依西平亭,增築南、北、西三城,以為郡治,湟源復屬臨羌縣地。
西晉時(265--420年)先後建立前涼、後涼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東的湟水流域地區。
隋開皇五年(581年),在石堡山(今日月鄉哈城村)修築石堡城,設戍屯兵,吐蕃人稱鐵刃城。《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石堡城(今指哈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號曰赤嶺”(赤嶺即今日月山)。日月山之所以馳名中外,一是它具有神奇瑰麗的迷人色彩,同時也因文成公主漢藏和親成為漢藏人民友誼的象徵,民族文化交流的見證;
唐(618--907)划全國為十道,廢西平郡,置鄯州都督府,湟源為鄯城縣地。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改為吐蕃屬地,湟源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遂立碑於赤嶺(日月山),以分唐與吐蕃界,從此,商貿交易頻繁,成為中原通往牧區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說,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稱因此得名。
湟源不僅是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要衝,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的樞紐,名噪一時的“環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肅敦煌)漢人張義潮起義,恢復河西走廊,甘肅和青海東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轄之下。五代十國(907--960年)期間吐蕃貴族失去對青海東部的控制,南宋、西夏期間湟源曾一度為金人和西夏所控制。
元(1227--1253年)宋理宗寶慶三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攻克西寧州,湟源屬元西寧州地。
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為據點,進行反清活動,后經清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所奏,特准“以日月山為集,不準擅移”。明(1368--1644年)洪武五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湟源為西寧衛地。明末,湟源屬李自成農民軍大順政權西寧防禦使管轄。
雍正五年(1727年)築丹噶爾(湟源縣城)城,乾隆九年(1744年)經西寧道僉事楊應琚以丹噶爾路通西藏,逼近青海,為漢、土、回、藏、蒙及蒙準噶爾往來交易之所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無他泄”,因此,湟源被譽為“小北京”。道光年間,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設立丹噶爾廳,屬西寧府。
民國(1912--1949年)二年,西寧府改為西寧兵備道,丹噶爾廳改為湟源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從甘肅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政府,轄西寧、大通、湟源、循化、化隆七縣及青海蒙藏地區。
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為省直屬縣。1978年10月9日,海東地區成立,轄湟源縣。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劃歸省會西寧市管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湟源縣總人口129814人,其中:城關鎮31042人、城郊鄉3404人、東峽鄉4826人、日月鄉13591人、和平鄉13790人、波航鄉8603人、大華鄉13337人、申中鄉15279人、塔灣鄉7306人、巴燕鄉10992人、寺寨鄉7644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7號文批複:撤銷大華鄉,設立大華鎮。2001年末,湟源縣轄2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13個居委會、147個行政村。
2003年末,湟源縣總人口134079人。轄2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城關鎮、大華鎮、城郊鄉、東峽鄉、日月藏族鄉、和平鄉、波航鄉、申中鄉、塔灣鄉、巴燕鄉、寺寨鄉,共有8個社區居委會、147個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銷塔灣鄉,併入申中鄉(?大華鎮?);撤銷城郊鄉,分別併入城關鎮、東峽鄉、和平鄉。調整后,湟源縣轄2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城關鎮、大華鎮、東峽鄉、日月藏族鄉、和平鄉、波航鄉、申中鄉、巴燕鄉、寺寨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湟源縣
湟源縣
湟源縣地處青藏高原東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與西部牧業區的結合部,寧格鐵路、109國道、青新公路穿境而過,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稱。位於東經100°54ˊ至101°25ˊ,北緯36°20ˊ至36°53ˊ之間。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62公里,總面積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8米之間。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0℃,無霜期27-71天。湟源歷史悠久,古為羌人居地,西漢始置臨羌縣。

氣候特徵

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0℃,無霜期27-71天。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日差大,春季多風,夏季涼爽,冬季乾燥,冰雹、乾旱頻繁。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13.9℃,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為-10.5℃,全年平均積溫大於或等於0℃的為2062.6℃,大於或等於5℃的為1878.1℃,大於或等於10℃的為1182.1℃,年均氣溫為3℃,氣候冷涼。年平均降水量為408.9毫米,多集中在7、8、9三個月。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湟源縣
湟源縣
截至2005年,全縣總面積為226.35萬畝,其中可供農業用地41.98萬畝,可供林業用地62.93萬畝,其中水澆地為5.35萬畝,淺山地9.94萬畝,腦山地14.46萬畝,人均耕地2.78畝。現有林地面積54.8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27.5萬畝。

植物資源

湟源縣盛產小麥、青稞、洋芋、蠶豆、油籽及蔬菜等農副產品。享有盛名的馬牙蠶豆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 

礦產資源

截至2005年,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岩金、銅、鐵、煤、石英石石灰石、花崗岩等,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水獺旱獺赤狐石貂、鹿、石羊猞猁雪雞等動物40多種,盛產羌活黃芪柴胡、貝母等30多種藥材。 

行政區劃


湟源縣原轄2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大華鎮、東峽鄉、日月藏族鄉、和平鄉、波航鄉、申中鄉、巴燕鄉、寺寨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鄉鎮面積人口(2011年)下轄區域(行政村/社區)
城關鎮43.29平方公里38354人光華、納隆口、河拉台、涌興、萬豐、尕庄、董家莊、國光、南小路、萬安、萬豐、人民街、城台、西大街、西關街
大華鎮170.7平方千米13000人池漢、拉拉口、何家莊、大華、黃茂、巴漢、莫布拉、石崖庄、三條溝、窯洞、新勝、莫布拉腦、拉卓奈
東峽鄉120平方公里5598人石崖庄、蘭占巴、新民、灰條溝、灰條溝口、響河、下脖項、腦頭山、大黑溝
日月藏族鄉481.9平方公里14254人兔爾干、山根、藥水、大石頭、克素爾、尕庄、大茶石浪、寺灘、乙細、牧場、上若葯、下若葯、莫多吉、哈城、本炕、日月山、兔爾台、雪隆、池漢素、若葯堂、前灘、尕恰莫多、小茶石浪
和平鄉156.9平方公里14322人蒙古道、茶漢素、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馬家灣、馬場台、隆和、草溝、上拉霧台、下拉霧台、董家腦、馬場灣、曲布炭
波航鄉77.6平方公里9365人納隆、波航、甘溝、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西岔、浪灣、石崖灣、南岔、泉爾灣
申中鄉122平方公里15299人李達、窯庄、星泉、卡路、廟溝、大路、口子、俊家莊、廟溝腦、前溝、后溝、菲菜溝、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
巴燕鄉119.5平方公里11000人下寺、巴燕、上胡旦、下胡旦、扎漢、新寺、上浪灣、下浪灣、巴燕峽、福海、元山、莫合爾、石門爾、西嶺台、居士浪
寺寨鄉142.3平方千米7000人陽坡灣、簸箕灣、烽火、馬脊嶺、小寺、上寨、下寨、西扎灣、長嶺、五嶺、鏵尖、烏圖、草原1

人口民族


湟源縣
湟源縣
到1999年末湟源縣總人口為13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105933人。有漢、藏、回、蒙等13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88.42%,藏族佔8.86%,回族佔1.56%,蒙古族佔0.93%,土族、撒拉族東鄉族、滿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瑤族、朝鮮族等其它少數民族佔0.23%。
到2020年,常住人口136898人,有藏、回、蒙、土等13個少數民族。
2021年6月18日,西寧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湟源縣常住人口為109802人。

經濟


綜述

湟源縣2008實現生產總值14806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4582萬元,同比增長8.5%;第二產業完成86076萬元,增長7.3%,其中實現工業增加值75488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完成37410萬元,增長10.1%。從三次產業對GDP的拉動及貢獻率看,一產對GDP的貢獻率為17.87%,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二產對GDP貢獻率44.68%,拉動經濟增長3.7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貢獻率43.4%,拉動經濟增長3.64個百分點;三產對GDP的貢獻率37.45%,拉動經濟增長3.1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7年的14.5:58.4:27.1轉變為2008年的16.6:58.1:25.3。
2015年,湟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8370萬元,同比增長10.6%,比前三季度提高了0.5個百分點。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2億元,增長6.6%;固定資產投資56.53億元,增長19.6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4億元,同口徑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7萬億元,增長12.4%。新增市場主體463戶,增長52%
民生支出達16.84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1.4%,增長1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883元、9225元,均增長9.2%。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實現14個村、4972人脫貧,超市定目標13.3個百分點。
2018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36億元,增長7.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2%;地方公共一般預算收入1.4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2億元,增長1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401元,增長7.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49元,增長9.6%。 

第一產業

2005年湟源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13792.38萬元,同比增長8.1%。
湟源縣
湟源縣
糧食總產量30260噸,增長7.7%;油料總產量7800噸,下降3.1%;蔬菜產量43119噸,增長16.5%。在畜產品產量中;肉類總產量7444噸,增長7.4%:禽蛋產量370噸,增長13.8%;牛奶產量3915噸,增長25%;羊毛產量302噸,增長10.2%。
年末,大牲畜存欄頭數4.42萬頭,增長4.2%,其中:牛存欄3.58萬頭,增長7.8%;羊存欄18.99萬隻,增長16.1%:豬存欄4.99萬頭,下降6%。年內出欄牛1.86萬頭,與上年持平;羊12.78萬頭,增長18.4%;豬4.22萬頭,增長6%。
湟源農作物播種面積22.6萬畝,比上年同期下降0.9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萬畝,下降2.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5.5萬畝,下降21.4%;蔬菜種植面積2萬畝,增長11.1%。
2015年湟源實現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7134萬元,增長5.6%;從三次產業貢獻率看,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7.84%;從三次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看,第一產業拉動經濟增長0.83個百分點。 
綠色農牧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初具規模,4棟智能溫室及科技研發中心全面投產運行,新建節地型溫室100棟,累計完成投資1.64億元。全面啟動全國綠色畜牧業發展示範縣創建工作,編製完成《湟源縣畜牧業綠色發展規劃》及相關配套制度,新建設施畜棚2000棟,畜牧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步伐持續加快。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結合國家級“糧改飼”及草牧業試點工作,飼草種植連續四年穩定在20萬畝以上,農牧業總產值達8.2億元,增長5.31%。年內流轉土地15萬畝,種植當歸等中藏藥材1萬畝、蔬菜4.7萬畝(次),特色作物種植比例達87%。農牧企業競相發展,培育農民合作社42家、家庭農牧場140家、省市龍頭企業3家,申報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認證企業8家,培育青海河湟青牧等農產品品牌60個。建成農村電商平台20個,扶持農村旅遊綜合電商服務站30個,電商網路服務框架基本形成。充分發揮“金穗服務惠萬家”工程作用,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發放各類惠農貸款1.07億元。 
2019年11月18日,湟源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2020年1月2日,湟源縣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0年4月14日,湟源縣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產業

2005年湟源實現工業增加值26200.1萬元,比上年增長21.24%,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73.78%,拉動湟源經濟增長7.75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8889.6萬元,增長20.32%。實現工業銷售產值77803.6萬元,比上年增長5.52%。據對12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65.66%;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4056.2萬元,增長3.27%,實現利潤248.2萬元。
全年產量達鐵合金5283噸,下降11.21%;發電量7206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02倍;磚4206萬塊,增長49.68%;水泥19.14萬噸,增長44.02%;塑料製品1402噸,同比增長1.19倍;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16%,同比下降8.76%。
2015年湟源實現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4463萬元,增長12.7%,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79589萬元,增長13.1%;從三次產業貢獻率看,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68.55%,其中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61.65%;從三次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看,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7.2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經濟增長6.54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所佔比重看,第二產業佔43.8%。
全力推進投資46億元的青藏高原原產地特色產業聚集園等18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工業總產值31.82億元,增長4.36%,增加值達到8.3億元,增長6.4%。

第三產業

2005年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80萬元,增長8.57%。按地區分,縣的零售總額13715萬元,增長9.2%;縣及縣以下的零售額4265萬元,增長6.62%。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2425萬元,下降2.61%;集體經濟實現零售額1809萬元,下降3.62%;個體經濟實現零售額11951萬元,增長14.64%: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1103萬元,增長3.96%:其他經濟實現零售額692萬元,下降2.1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987萬元,增長8.95%;餐飲業3305萬元,增長10.46%;其他行業688萬元,下降5.75%。
2015年湟源實現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6773萬元,增長9%。從三次產業貢獻率看,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3.61%,從三次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看,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所佔比重看,第三產業佔36.4%。
全面推進古城開發,結合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高標準編製完成《湟源縣旅遊總體規劃》《湟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修建性規劃,丹噶爾古城二期東、西城壕地下管廊及路面鋪裝完工,修繕改造精品樣板院9處,完成投資1.62億元。全面提升景區質量,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青海古道博物館開館運營,大黑溝景區公路、高原自行車訓練基地三期項目全部完工,小高陵紅色旅遊年度投資任務全面完成,宗家溝景區規劃編製完成並開工建設,青海氂牛文化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全面打造旅遊品牌,成功舉辦首屆排燈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文化體育旅遊創意活動,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全年接待遊客235.6萬人,實現綜合收入2.9億元,分別增長14.8%、26.9%。
2018全年接待遊客296.5萬人,實現綜合收入4.5億元,分別增長13.1%、24.3%

文化


湟源縣
湟源縣
湟源排燈由來已久,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傳,當初街市商家為了在夜間招攬顧客,紛紛製作商號廣告牌燈箱,在裡面點燃蠟燭,掛在商號大門上,後來逐漸發展成有底座、圖案,形式多樣的廣告牌燈。湟源排燈首次正式出現於道光九年(1829年)。
湟源排燈形式多樣,有長方形、卧橋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櫃形、橢圓形等,大都由四格組成。

交通


鐵路

青藏鐵路貫穿湟源東西,在縣內設有東峽、湟源、申中、巴燕4站。湟源火車站的旅客接待能力為每年10萬人次,湟源鐵路貨運站佔地近百畝,年貨物吞吐能力為50萬噸。大華工業區距湟源火車站(客站和貨站)及申中火車站均為3公里。
西寧至格爾木之間鐵路複線已經開工建設,計劃建設大型鐵路貨運站一處,年鐵路吞吐能力達400萬噸,原材料輸入和產品輸出完全可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公路

湟源縣
湟源縣
湟源東距西寧48公里,西湟高速、湟倒一級公路、109、315國道在此交匯,縣鄉村公路遍布全縣。

社會


教育事業

湟源縣
湟源縣
湟源縣原有各級各類學校188所,撤併學校127所保留學校61所,建設寄宿制學校23所。“十一五期間”大力推進教育布局調整,湟源共撤併學校136所,實施教育項目48項,新改建校舍面積達4.7萬平方米。

醫療事業

截至2009年推廣農村中藏醫藥適宜技術6項,衛生科研體系初具規模。湟源醫療衛生機構60餘名參加了大專以上學歷教育,80%的鄉村醫生接受了正規化、系統化培訓,60%的鄉村醫生獲得中專水平或中專學歷證書。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路日益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6%,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由“十五”末的64%提高到2010年的84%。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社會保障

截至2009年,湟源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720戶。完成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500人,各類下崗失業人員多渠道實現就業3500名。 

文化事業

2009年建成鄉鎮文化站6個、農家書屋84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截止2009年底,建立市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特色專科2個。 

旅遊


湟源縣有館藏文物3842件,其中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5件。湟源保護的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其中省級13處,縣級33處,縣級重點保護單位6處,已普查登記的文物有108處。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赤嶺日月山景區
日月山,初唐時名赤嶺。位於湟源縣西南,在青海湖東南,既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
日月山景區
日月山景區
又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海拔3520米,是遊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
丹噶爾古城
丹噶爾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樞紐和軍事重鎮,也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布局嚴謹的建築結構,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乃至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無不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著邊塞古城發展的壯美。
丹噶爾古城是宗教勝地。古城得名於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以後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8年10月,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湟源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19年12月,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交通安全百佳縣市”榜單。
2020年12月,入選“2020中國城市創新百佳示範縣市”第82名。
2020年8月24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了“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湟源縣是其中之一。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