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句漢語詩詞、成語,讀音為duō xíng bú yì bì zì bì,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的一句成語。
釋義為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在句子中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形容壞人幹壞事,最終必然自取滅亡。公元前744年,鄭武公死,其子鄭莊公繼位。庄公之母武姜鍾愛少子共叔段,逼迫鄭莊公封他於京,稱京城大叔。由於共叔段幹了一系列壞事,並且企圖篡位。鄭國大臣祭仲向庄公建議除掉共叔段。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722年,鄭莊公終於採取行動,趕跑共叔段,囚禁武姜,剷除了這股分裂勢力。
作法自斃、自食其果、作繭自縛。
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a wicked person is sure to bring destruction to himself
【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
【拼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簡拼】:dxbybzb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鄭武公去世后,鄭莊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不服,就在自己的封地里招兵買馬,準備篡位。祭仲勸鄭莊公除掉共叔段,庄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公開謀反時,庄公親自率軍攻打共叔段
初(1),鄭武公娶於申(2) ,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6)。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7),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8)。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請京(12),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13):“都,城過百雉(14),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對曰:“姜氏何厭之有(18)?不如早為之所(19),無使滋蔓。蔓,難圖也(20)。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2)。公子呂曰(23):“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24)。?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25),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27),厚將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將襲鄭。夫人將啟之(30)。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潁(34),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36),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37)。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君之羲(38)。請以遺之(39)。”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40)!”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見(4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43):“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44)!”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45)!”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4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8)。’其是之謂乎?”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庄公。武姜玉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等到庄公當上了鄭國國君武姜為共叔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庄又說“制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武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庄公就計共叔段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說;“姜氏要這麼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如早些處置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習卜受寵的兄弟呢?”庄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不久之後,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同時歸他管轄。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王,您打算怎麼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庄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太叔又把雙方共管的邊邑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他佔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庄公說“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
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鎧甲和武器.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姜打算為他打開城門作內應。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於是,他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國於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穎,並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永遠不再見面。”事後,他又後悔這麼說。
考叔當時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庄公。庄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問他為什麼,穎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后允許我拿去送給她。”庄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穎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並說自己很後悔。穎考叔說;“君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庄公聽從了項考叔的話,照著做了。庄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於是。母子關係又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說:“穎考叔真是個孝子。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影響了鄭莊公。《詩·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永久能分給同類。’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吧!”
(1)初:當初,從前。故事開頭時用語。(2)鄭武公: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在今河南新鄭)國君,姓姬,名掘突,武為謚號。申: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姜姓。(3)武姜:武謚鄭武公謚號,姜謚娘家姓。(4)庄公:即鄭莊公。共(gōng)叔段:共是國名,叔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難產。(6)惡(wù):不喜歡。(7)亟(qì):多次屢次。(8)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虎牢關。(9)岩邑:險要地城邑。(10)虢(guó)叔:東虢國國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從”地省略。(12)京: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13)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14)雉:古時建築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15)參:同“三”。國:國都。(16)堪:經受得起。(17)焉:哪裡。辟:同“避”。(18)何厭之有:有何厭。厭:滿足。(19)所:安置,處理。(20)圖:課,治。(21)斃:仆倒,倒下去。(22)鄙:邊境上得邑。貳於己:同時屬於庄公和自己。(23)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對他怎麼辦。(25)庸:用。(26)廩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親近。(28)完:修繕。聚:積聚。(29)繕:修整。甲:鎧甲。兵:武器。具:備齊。卒:步兵。乘(shèng):兵車。(30)夫人:指武姜。啟之:為他打開城門。(31)帥:率領。乘: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鄭國邑名,在陵境內.(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記日用天乾和地支搭配.(34)城穎西北。(35)黃泉:黃土下的泉水。這裡指墓穴。(36)穎考叔:鄭國大夫。穎谷:鄭國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邊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邊不吃。(38)羲: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肉。(39)遺(wéi):贈送。(40)繄(yī):語氣助詞。沒有實義。(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這裡的意思是挖隧道。(43)賦:指作詩。(44)融融:快樂自得的樣子。(45)泄泄(yì):快樂舒暢的樣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傳》作者常用這種方式發表評論。(47)施(yì):延及,擴展。(48)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既醉》。匱:窮盡。錫:同“賜”,給予。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有史以來的天經地義。(郭沫若《武則天》第四幕)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十分典型的兄弟相爭的故事。
人們常用“親如兄弟”來形容親情的深厚,也用“親兄弟,明算賬”來說明親情和利益衝突之間的關係。我們憑自己的生活體驗深知,親情在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親情遠遠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導致的矛盾衝突。
當然,兄弟相爭,並非完全沒有是非曲直,並非完全沒有正 義、真理的存在。比如,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權位之爭,按傳統觀 念,長子是王位天然的繼承者,是“天理”,不容有違背。這樣,鄭莊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當的一方,而共叔段奪取王位的圖謀,便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
代表合理的、正義的一方,往往充滿“正氣”,可以慷慨陳辭。居高臨下,所以鄭莊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拋開這個故事不論,‘多行不義,必自斃”也算是一條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幾乎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作惡的人,搞陰謀詭計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如果坐著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作惡者“自斃”,顯然是愚蠢的,無異於自己坐以待斃,很可能讓作惡者佔盡了風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