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無政府主義

網路無政府主義

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最早提出了“網路民主”一詞,將網路與民主聯繫起來加以研究肇始了網路時代對民主形式的新探討。

不必然民主


西方民主發展到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對民主的探討研究已是汗牛充棟。“民主”一詞起源於古希臘語,詞條由“人民”和“統治”構成,意為“人民的統治”或“主權在民”。具體含義,莫衷一是。“實質民主論”和“程序民主論”所代表的古典直接民主和現代代議民主成為主流劃分的民主形式。從本質上說,這兩種民主形式涉及到了民主概念的基本問題,即戴維·赫爾德所提及的民主究竟意味著某種大眾化的權力,還是為達成政治決定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民主歷來是政治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而這些旨在闡釋民主的簡短定義,即使獲得普遍的贊同也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因為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網路民主思潮的出現即是尋求理想民主與現實之間矛盾解決的結果,是政治民主化的內在要求與網路技術普及融合的結果。網路民主定義尚未統一,但基本都包含了網民、網路空間和政治意願表達要素。網路加強了公民政治溝通的能力,提高了政治表達的自由,觸發了公眾對民主形式的再思考,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是否就可以據此而論,網路必然帶來民主?
樂觀者傾向於認為,網路民主既不同於古代希臘城邦所要求最廣泛意義上的人民直接參政處理城邦事務的古典民主,也不同於盧梭小國寡民式不可被代表的抽象民主,這種民主形式是憲政條件下多元社會中的直接民主,將代替工業時代的代議制間接民主。悲觀者則指出,嚴格意義上說,網路民主還不能說是一種完全或獨立意義的民主形式,網路民主並不能取代代議制民主,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形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佔據主導地位。網際網路並沒有帶來自由和民主,如果網路民主可行,那將是形式民主對本質民主的勝利。
事實上,“網路民主”的概念首先在邏輯上就值得商榷。民主是價值理念,網路是技術手段,二者的結合可以豐富民主實現形式但不會改變民主本質內涵,只能交互影響而不可能聚合帶來質變。將網路作為添加劑攝入民主的做法,本身已經否定了網路作為獨立民主形式的可能。基歐漢和約瑟夫·奈認為古典政治學中誰來統治和以什麼方式統治的問題,對於網路空間和現實世界都同樣有意義。民主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但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網路民主以本質民主的實現為前提,否則民主就沒有實現的基礎,這是網路民主理論一個難以癒合的硬傷。
1.網民意見不能簡單等同於民意,網上的多數意見不能簡單等同於社會中大多數人的意見。
2.網路的本質是技術工具和信息傳播方式,與民主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網路在民意表達中只能發揮媒介作用,作為一種實現民主的技術手段,是中性的,它可以為不同的目的服務,但本身不提供價值判斷和導向作用,只是擴展了民意彙集方式,使之不再囿於古希臘城邦聚會辯論或者議會內部討價還價的單一固定形式而已。換言之,網路只能是手段,而不是民意本身,它不堪承載新民主形式的重責。
3.民主的產生有其前提,即社會和理性,沒有這兩個前提,就不可能有民主。網路民主的實現有一個預設前提,即每一個公民都能理解和表達自己的呼聲,政府只需按多數人的呼聲行事就是正確。然而這種抽象的假設其實是靠不住的,黨同伐異的非理性政治參與在現實中是常見的,而網路的虛擬性又會放大這種非理性。點擊率、投票量等幾何數量是否能夠等同於理性的抉擇還值得商榷。
4.網路民主極易向其對立面轉化。民主要求一種具有妥協、寬容精神的文化氛圍,而網路意見和網路行為則具有很強的局限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5.網路權威缺乏,容易滋生網路無政府主義。無限制的網路自由不可避免地導致網路無政府主義的產生,進而動搖民主基石。有人曾斷言,網際網路是歷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
民主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但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理論設計上的完美終究敵不過現實實踐的檢驗。當然,民主的發展是一個試錯的過程,網路不必然帶來民主並不意味著完全忽略網路在民主化進程中的作用,作為民主得以提升的技術條件,網路應該獲得發展的空間,但不能對其因此能帶來民主寄予過高的期望,不能偏離民主本質而捨本逐末。(王力勇)

社會控制


由於網路具有自由性、互動性、及時性、開放性等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特性,人們希望網路可以打破政府的權力和知識壟斷,打破經濟勢力對網路的控制,從而把人們帶入一個擁有廣泛政治參與的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會之中。然而,與傳統媒體一樣,網路的發展受到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控制,它的發展並不是自由和隨意的。
“網路民主”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認為“網路民主”可以理解為以網路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滲入網路的成分。
網路所具有的自由開放等民主社會形成的重要條件,使人們對網路的發展寄託了烏托邦的幻想:網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不受傳統媒體的種種限制;在網上可以自由發表言論,不受現實社會的種種約束;網路實現了參與制民主,人人都可以共享政府信息,影響政府決策;網路實現了網民與政府對話的平等性,限制了政府官員的權力,使政治分權成為現實;網路將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自由和平等的民主國家……
然而,一些學者對這種烏托邦幻想提出了自己相反的意見。美國的傳播學家麥克切斯尼認為網際網路並沒有帶來自由和民主。原因是,網路政策是政府和商業媒介聯合制定的,而不是公眾討論的結果;巨型媒介公司的獨特優勢,使網路逐漸被整合到巨型媒介公司之中。“網際網路是一個民主媒介的觀點——因為對公眾來說它仍然接近平等的內涵——似乎很難成立。一個市場驅動的數字通訊系統似乎只有可能加劇階級分化。”網路帶來的自由感和平等感,使人們把網路與民主的社會理想聯繫在了一起。然而,網路只是一種實現民主的技術手段,是中性的,它可以為不同的目的服務,但本身不提供價值判斷和導向作用。技術的進步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是相對等的,技術並不能自行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正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技術和科學不是獨立的可變因素,它們是某個社會體系和某個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網路民主的發展要受制於多種社會控制力量。
社會控制的概念
社會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艾德華·A·羅斯於1901年在《社會控制》一書中提出來的。社會控制有狹義和廣義的解釋。廣義的社會控制,泛指對一切社會行為的控制;狹義的社會控制,特指對偏離行為或越軌行為的控制。網際網路的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為人們發展網際網路技術提供行為模式,以及對偏離和違背網際網路技術規範、社會規範的行為所採取的調節、引導和限制的過程。
從社會控制的來源看,它包括內部和外部兩重控制。因此,從廣義上來說,網路傳播的社會控制過程同樣包括內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網路傳播的內在控制包括網民受到社會規範控制、網路信息泛濫下的信息控制和網路傳播的環境控制三個方面。網路傳播的外在控制包括硬控制和軟控制,其中硬控制包括行政控制和經濟集團的控制,軟控制指傳統媒體對網路的控制。
網路信息泛濫下的信息控制、經濟集團的控制和傳統媒體對網路的控制三方面,能夠凸顯網路民主的發展受到的有形和無形的限制。因此,本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著手來進行分析。
影響網路民主實現的社會控制力量
1、網路信息泛濫下的信息控制
網路以低廉的價格和快捷的服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選擇方式。然而,這些過量的信息使很多人在選擇時無所適從,從而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費了時間,而人們希望了解的政府信息和向政府反饋的信息及提供的意見卻很難看到。許多政府網站上的信息並不更新,反映的意見卻沒有專人來管理,本意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辦事效率的“電子政府”成了一個擺設。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度不斷降低,娛樂成為使用網路的主要目的。而衡量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的尺度,主要是公民在政治問題或其他敏感問題上的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表達渠道的不暢通導致了公民對網路上自由的濫用,公民濫用自由的結果,是將有用信息淹沒在垃圾信息之中,同時妨礙了人們進行自由判斷的權利。
2、經濟集團對網路的控制
麥克切斯尼認為,美國巨型媒體時代華納、迪斯尼和新聞公司,在不增設海外機構的情況下利用網路在全球擴張業務,以增強集團發展的活力。因此,網路在跨國媒體集團擴張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美國,政府官員、巨型電信公司和計算機公司聯合制定了關於網路私有化的政策,公眾的意見被排除在外。而“20世紀早期公共利益遊說者關心的網際網路問題——斷言網際網路將走進窮人和工人階級家庭——已經被網際網路發展的大潮推至邊緣。”公共利益遊說者在網路商業化問題上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並且承認了網路的商業化取向。
商業化是以自由市場的充分發展為前提的,而自由市場被認為是最自由、理性、公平和民主的市場,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進入市場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市場原有的經濟力量的控制。在美國,政府負責制定網路和數字通訊的政策,並使之有利於商業利益,而不是代表公共利益。因此,自由市場是保護少數人利益。網路在自由市場中必然會被整合到大型巨型媒介公司中,為商業利益提供服務,而把窮人和弱勢群體排除在應得到的權力之外。“過去發生的一切已經說明,巨型媒介公司完全能夠將網際網路整合進它們建立的媒介帝國。當網際網路從許多方面對我們的生活進行革命化時,它卻絲毫不改變現存的媒介權力擁有者的地位和本質。”
3、傳統媒體對網路的控制
將目光轉向我國,我國傳統媒體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潮流,也紛紛建立了網站,如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中國日報》網路版、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網等。由於我國傳統媒體享有政策資源、原創新聞信息資源優勢、人才資源優勢和傳統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可以直接移植到它的網站上,所以傳統媒體網站這種極大的背景優勢,是商業網站或其他類型的網站難以達到的。他們整合各方面的社會資源,運用充足的資金進行發展。
網路只是傳統媒體藉以不斷發展壯大的一種新載體,而並未成為促進民主的一種獨立的技術手段。在這種狀況下,民主的實現與否與網路本身已無關聯。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網路仍然被控制在掌握傳統媒體手中。網路的發展並不是完全自由的,它離真正意義的民主,距離還相當遙遠。“人們雖然擁有許多以前沒有的選擇和發表的虛擬自由,但仍然處於所在地區社會控制的大‘網’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研究,絕不會因為出現了自由網際網路而終結,戰鬥正未有窮期。”
參考文獻:
①[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商務印書館,2000:71
②[美]羅伯特·W·邁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M],新華出版社,2004;236,188,235
③《未來學家托夫勒談未來》[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9第12期
④鍾玉英、王舉興,《論網路時代的社會控制與政府角色》[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⑤廖雲,《試論網路傳播中的社會控制》[J],《泰山學院學報》,2004 第4期
⑥[美]卡爾·科恩,《論民主》[M],商務印書館,1988:159
陳絢,《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理論與實踐》[M],新華出版社,2002:95
⑧陳立丹,《網路傳播與知識經濟》[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76
(作者單位:蘭州晚報)

時代的開啟


作者:雷秋生
網路民主時代的開啟,一系列事件與災難是催化劑。
2008年,註定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不平凡的一年。俗話說:好事多磨。正當我們舉國上下為北京奧運歡呼、暢想的時候,一系列始料未及的事件敲碎我們美好的奧運夢。
3月14日,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發生了嚴重的打、砸、搶、燒、殺暴力事件,國人同世界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那個高原城市。全國一片譴責與憤怒,然而國人發現鐵一樣的暴力事實到了西方世界卻成了和平抗議。此時除了不解,只有憤怒。政府在最初的幾天好像也有點措手不及,不過隨即便開放媒體、網路,使更多人的人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公眾輿論強有力的站在了政府一邊。
4月7日,殘疾人火炬手金晶的火炬在巴黎火炬傳遞中險些被搶,一個瘦弱殘缺的身體將火炬緊緊的抱在懷裡的畫面震動了13億國人的心。不止於此,火炬傳遞沿途還有上千藏獨及其支持者的叫囂。此時除了羞辱,只有憤怒。一向被一些國內同胞認為已經被洗腦的留學生及華僑勇敢地站出來捍衛聖火。然而接下來的舊金山悉尼,東京,首爾火炬傳遞仍然坎坎坷坷,讓人安慰的是站在那些藏獨及其支持者對立面的是成倍於他們的激情而又理性的華人。
在另外一個戰場,場面毫不遜色火炬傳遞。由於以CNN為代表的西方媒體片面的,不公正的,甚至捏造事實的報道,使得國人不得不拿起武器以回擊。北京的一個青年饒謹發起成立了ANTI-CNN網站,其宗旨是“我們並不反對媒體本身,我們只反對媒體的不客觀報道;我們並不反對西方人民,但是我們反對偏見。”,網站大量揭發西方有些媒體不公正的,不客觀的,甚至捏造的報道,使得一向標榜客觀、公正的西方媒體顏面盡失。
5月12日下午2時28分,中國的汶川發生了里氏8級的特大地震,瞬間奪去了近7萬同胞,還有一萬多人下落不明,24萬多人受傷,近千萬人受災。此時除了悲慟,還有欣慰,因為溫總理第一時間趕到災區,13萬軍人與警察在最短的時間內奔赴災區,另外還有近6萬醫護人員,無數的志願者前仆後繼,13萬萬同胞瞬間凝聚在一起。同時國內外無數媒體深入災區採訪,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令人感動畫面。
在今年的歷次劫難中,其實有一個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即網路媒體的力量。它後面是2億多的一個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有之前頗為一些人看扁的80后,90后,也有被一些新生代嘲諷的70后,60后,甚至還有50后。組成成分頗為複雜,而且他們之間有時也相互“攻訐討伐”,能形成共識的機會並不多。然而他們一旦形成共識、凝聚起來,這個力量足可以使舉著言論自由、人權旗幟干涉他國內政的西方大國低頭認錯;足可以使表面標榜客觀公正,其實一向使用使用雙重標準的西方的一些媒體道歉;更足可以使不尊重中國人感情的一些跨國公司心驚膽戰。甚至西方一向認為不夠民主的中國政府,在決策之時也虛心傾聽。這看起來頗像所謂民主社會的景象,用一個流行概念--網路民主,來概括也許更為合適。2008年一些列的事件與災難正是開啟了這樣一個時代。
網路民主,30年的經濟改革發展的產物。
民主這東西在中國實在不是新鮮事物,古人有“天下者,天下之人之天下”,“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先秦的一些理論家早早就形成了一個古樸的民主思想,但是現在說的往往是西方式民主,你一票,我一票,大家出來選領導。而且往往將它作為一個標準,而且是好的一個標準,不符合的就是不民主。姑且不說這樣是不是狹隘化了民主的概念,西方式民主是不是也需要一些條件才能實現。民主是個好東西,這是一個被歷史證明了的制度。然而在近代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東方大國卻走得舉步維艱。這其實也可以說明在中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在條件上還是欠缺的。
21世紀,信息科技迅猛發展,網路儼然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中國的網民更是居世界第一,有2億多,而且每天都在增長。各種大小的論壇有五千萬之巨,個人的博客也有上千萬,而且這個數字每時每刻都在刷新。這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有各種各樣的小群體。每個人好像是獨立的,但每個人又是某個部落的成員。正是這些論壇博客給網民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平台,他們在上面盡情展示自我,發表的自己的觀點。
網民處於一個小我與大我之間,轉變著角色。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小我,然而一個小的事件會讓他們迅速地轉變成大我。無數個小我同時轉變成大我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大大的我,一種強有力的力量。
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且其發展速度和潛力都是首屈一指的。經濟的發展也反映在教育方面,雖然現行教育體制中仍然存在諸如應試教育,教育公平性,學術科研和西方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等問題,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他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也讓更多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在中國的網民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佔了大多數。他們擁有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民族自信心都是那些追求民主的前輩們所不能比擬的。
網路民主的特徵
自發,自覺性。這種民主是在沒有特定議題下,對突發社會性事件、公共政策發表意見,形成共識,最後成為輿論力量。我們看到一個加紅心中國的MSN迅速紅遍中國;CNN關於西藏的不實報道迅速招來億萬網民的同聲抗議。這些不是一個組織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號召起來的。如果2008年沒有一系列的事件與災難,這些網民基本上都是一個個小我。正是這些讓中國的2億多的網民拋棄了小我,自發的站出來形成一個大我。
略帶情緒化的且相互影響。今年4、5月份,全國範圍的抵制家樂福事件,讓我們看到了這種民族自信心增強所顯現的張力。一夜之間,武漢、合肥、青島、重慶等城市的家樂福分店都受到抵制示威,更有情緒激動者燒了法國的國旗。他們的愛國心不用質疑,但是情緒化的激烈行為,讓我們看到網路民主所形成的共識必然帶有情緒化的因素在裡面。甚至不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立刻被打為異己,他們之間被相互深深的影響著。
道德性勝過法律性。網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形成共識時,判斷的標準往往是從道德層面上,當然不凡有些從法律層面上的,但是顯然道德性勝過法律性。王石在錯誤的時間說了一句錯誤的話,招致撻伐。在法律上王石沒有錯,但是網友是在一個道德的層面上去衡量他,顯然他在那樣一個眾志成城的時刻的凡慈善化論是不合適的。
網路民主與社會民主。
2008年4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攜多個政府部門的負責同志在美麗的珠江之濱與網友進行了一場高規格的座談。汪洋書記、黃華華省長認真聽取了網友意見,和網友面對面互動,就解放思想、實現廣東科學發展等話題進行了平等對話、充分交流。這讓我們看到網路民主是一種新的民主渠道。
民主不妨首先從網路開始,由虛擬世界逐步走向現實世界。因為無論社會公共政策、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執行,財政預算的使用與監督,都需要傾聽多元的聲音。而網路後面那個2億之眾則代表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如果我們能利用其公民意識的自覺性,剔除其情緒化的因素,建立起一個制度化的一個平台,那麼網路民主不就成了社會民主的一個渠道了嗎?
2008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也是我們國人企盼了一個世紀的奧運年,更是我們這個公民社會走向成熟的一年。經過磨難不會使國人退縮,相反會使國人更加堅強;經過無辜的責難不會使中國變醜,相反會使中國變的更加成熟美。
兩岸復談,水到渠成
1993年4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15年後,海基會江丙坤會於6月11日將在北京與海協會陳雲林會長展開歷史性的會談。
15年間,兩岸關係風風雨雨,幾近走到戰爭邊緣。尤其是民進黨執政的8年,海峽兩岸的人民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這個大火藥桶好像就差一根火柴了。不過,民進黨8年來的執政成績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先後輸掉了縣市長選舉、台灣地區立法機構選舉,讓民進黨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跛腳執政黨。到了08年的大選,民進黨幾乎沒有可以贏的理由。322后,國民黨的馬英九贏得大選,這讓兩岸的老百姓實實在在鬆了一口氣,用大陸方面的話說就是出現了新形勢。
台灣,兩岸談判的籌碼在減少。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在2000年給台灣提出過一些中肯的意見,即兩岸問題到頭來還是經濟實力的比賽,但現在看起來時間並不在台灣這一邊,隨著大陸在經濟上愈來愈強壯,台灣談判的籌碼正在喪失。時過境遷,現在台灣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其不得不務實的面對兩岸問題。
2007年起,通貨膨脹席捲全球。台灣雖然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凍結了燃油、電力的價格,但是市場機制要求價格回到市場價格。馬英九上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讓價格回歸市場定價,這樣也許會讓經濟以短期的陣痛換來長期的健康。但是能源價格的上漲,必定帶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怎樣最大限度的降低通貨膨脹對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島內經濟得到快速回暖是馬英九政府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由於民進黨推行的兩岸政策,使得台海地區成了世界上一個極不穩定的地區。也造成了台灣的外資出現撤離現象,使得急需補血的台灣經濟雪上加霜。7月4號的包機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是馬英九的競選支票,也是其手上不多的提振經濟的幾張牌。雖然這兩項經濟措施要獲得經濟利益還需要時間,但這可以有效地提升民眾對馬政府的信任,政治效益要快於經濟效益。
即便馬英九政府能度過目前執政遇到的幾個坎,但放眼未來,台灣的出路又在哪裡呢?東盟經濟一體化、東盟10+3的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已大勢所趨,而中國大陸是這個區域里的經濟發動機。台灣唯有融入其中,不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國民黨的榮譽主席連戰提出的讓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其實思路無外乎將台灣的優勢與中國大陸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唯有立足大陸,放眼亞太,台灣才能走出困境。
大陸,兩岸復談求之不得。
台灣問題對於大陸,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路上的最大障礙,牽動著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敏感的神經。兩岸坐下來商談,是大陸方面的上上策,也是解決台灣問題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一直以來,大陸都是商談的主動方。
2008年,大陸方面可謂多災多難。先是西藏暴力事件,又是聖火險些被搶,再是世界輿論一邊倒的偏見報道。剛剛在海外留學生、華僑,國內13億同胞的團結抗爭下,輿論戰場取得一點勝利,5月12日,汶川又發生了里氏8級的大地震。人民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接下來的全民族抗震救災行動中,最大限度的挽救了生命,也贏得了世界輿論的高度的好評,但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5月國民黨吳伯雄主席登陸,大陸方面高規格接待,凸顯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視,大陸方面此時也特別想在兩岸問題上給自己的執政水平加分。
包機直航、大陸觀光客去台旅遊,對於大陸來說政治利益顯然大於經濟利益。因為前者在經濟利益上是雙向的,後者是出超的。但是只要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台獨”就會失去市場,大陸也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8年來,大陸方面軟硬兼施,台灣方面就是不為所動。到如今,台灣方面前所未有的主動,大陸方面何其不是求之不得呢?
蘇軾《答秦太虛書》中有:“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兩岸走到今天,似乎原來的預慮都是多餘的。兩會此次復談何其不是水到渠成?也定會馬到成功的!

主義及其治理


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
陶文昭在《探索》2005年第1期上撰文認為,網路時代的無政府主義有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無政府主義團體運用網際網路作為新的組織和傳播工具,另一類則是伴隨網際網路發展而出現的新式無政府主義。如果說前者是無政府主義的信息化,後者則是信息化的無政府主義。
新式的網路無政府主義秉承傳統無政府主義的基本理念,強調虛擬空間的獨立性,反對來自政府或其他集團的包括法律的和技術的管制。約翰·巴羅在“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宣稱,虛擬網路空間獨立於現實空間,國家權力不能越界干預網際網路。無政府主義情緒在眾多網民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現,而比較常見的典型是黑客和閃客。黑客是無政府主義的極端代表。當今一些黑客具有極大的網路和現實的破壞性。閃客也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雖然目前大多數閃客還只是製造惡作劇,但閃客也難以掌握和控制,可能釀成突發事件。
網路無政府主義,深深根植於網際網路的技術結構之中。網際網路非中心式的分佈結構,是對傳統集權式中央等級式組織的解構,也是孳生無政府主義的溫床。網際網路的一些技術和應用,如點對點技術、博客技術乃至網路論壇,在為個人提供最大限度便利與自由的同時,也激發無政府主義的潛力。網際網路的普遍匿名制,以及網路活動難以追蹤的特性,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相對分離,網上行為的社會後果有限等,都弱化個人網上自我約束的觀念。
網路無政府主義具有複雜的文化和歷史淵源。計算機網路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一些先驅人物深受當時席捲西方的激進文化浪潮的影響,無政府主義是這個文化的一個因素。當代網路先驅多是具有技術的年輕人,他們年輕而浪漫不羈,個性張揚卻帶有茫然的漂泊意識,有的幻想成為電子時代的羅賓漢。網路無政府主義存在著負面和消極影響,並且日趨嚴重。它們擾亂了網路生活,進而擾亂現實的生活。當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開始轉移到虛擬的網路空間上時,現實生活中各種相關的條文與規範相應地移植到網際網路上。虛擬的網路空間不再是無國界、無政府、無管理的“三無地帶”。無論是民族國家,還是國際社會都在試圖強化治理。目前的治理是網路自治和法律規範相結合。既要治理網路的過度放任,也要警惕對網路的過度管制。

韓國地區


近日韓國,在網路上主張“要挾主要新聞廣告商”或煽動反政府鬥爭的一些強勢力表示了任何制度、法制權威也不認可的“無政府主義”。
這些勢力表示“不能妨礙網路空間上自由的輿論交流”,並強力反駁,為保護受非法內容而受到傷害的人而立的措施。
近日,Daum的在線討論坊AGORA依據信息通信網法,臨時採取了刪除關於對東亞日報廣告商要挾的內容的措施。他們又上傳了“Daum也想被擠垮吧”,“Daum也自覺地走向滅亡了”等駁斥的內容。
上個月初,一些大型網站按照有關法令臨時採取了刪除有關李明博總統的批評文章中虛偽的事實和能夠造成名譽毀損的文章的措施。因此,他們反駁道,“網路也配合著政權的口味走嗎?”
對於全面否定為了防止網路上的非法活動或侵害他人權利而立的合法措施的主張,一些左派媒體高喊,“不要把馬嚼子戴在網路輿論上”。
最近,現場直播蠟燭示威的網路電視“非洲”的運營者,NOWCOM代表文某因非法複製下載電影併流通的嫌疑而被拘留,左派們卻荒唐的主張“那麼所有非法下載的人都得被拘留嗎?”。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工學博士朴榮民對最近發表的“網路遊戲及虛擬世界的秩序”的論文里診斷出,“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相反,現實世界卻不能防禦虛擬世界的無秩序的狀態”。
但是,很多人指出,管制網路世界的無政府、無秩序的狀態,用現行的法律體系進行管制還欠缺很多能力。
廣播通信委員會的成員表示,“實際上,門戶具有形成輿論的功能,同時應當負有像新聞和廣播等的言論責任,但用現行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制定適應新的環境的新的法律制度。”

形態變化


在理解網路互連與人類社會相似性之前,我認為有必要澄清一些本體論式的問題:人類社會的存在是由看不見的網路編織的,君主與臣民間的連接並不是電纜,而是社會關係;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中,每一台電腦與另一台電腦中存在可見的物理連接形式,但是信息的傳遞關係,同樣類似於人類的社會關係,是不可見的。如果說推動人類社會協作和組織的核心是生存資源爭奪。在網路社會,就是信息的發布權在推動網路社會形態的變化。
下面我們開始。
無政府主義今天,Opera發布了Opera Unite服務,根據軟體的文檔,這一瀏覽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每台電腦變成伺服器:你可以用opera unite在自己瀏覽器中開設公共memo pad,聊天室,提供文件共享服務,甚至直接用opera unite發布主頁。
而十幾年前,這些服務是由ISP提供的。當時最早的服務提供商,如網易(見《南方人物周刊》丁磊專訪)就是靠主頁託管服務、郵箱服務奠定了它的商業基石。在十幾年前,聊天室程序、郵件程序、主頁託管程序,都是可以賣大錢的東西。服務提供商的技術優勢,恰如基督教會具有的魅惑技能,以技術賦權(神賦君權)的形式,在網路的這一歷史階段里,扮演了人類歷史上開明君主的社會功能:每一檯子機都是其下的臣民(或者,某種意義上的公民),而每一檯子機又通過主機成為二級的信息傳遞通道,直到最底層的信息消化階層,造就了一片金字塔結構的網路連接關係。並且此時的服務商,同樣具有社會管理的暴力功能,不時按其意願清掃其認為子機提供的不恰當內容。而零星的個人主機推行的獨立服務,恰如馬爾他島上的騎士團,在一片皇家爭奪中中據守自己的封地。這些零星的個人主機,衍生的仍然是金字塔狀社會。
也恰恰如人類歷史的演化圖,網路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出現之後幾年,迅速出現了子機間的聯通嘗試。napster, bearshare,甚至soulseek,這些名字我們都記得。它們的共同點是,主機的存在,已經取消了技術賦予的道德上的管理權,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子機間的互通;這是一個物理形態上以主機為核心的放射狀社會結構,而在其信息的交流結構上則是網狀的。主機仍然具有一些君主式的權利(kick, ban, filter),但是它的存在的目的已經與1st gen的主機明顯存在不同。可以說,這種2nd gen的主-子機網路結構,雖然在物理上仍然是主機核心的,卻已經具有了理想意義上公民社會的特徵,主機即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public servant角色。這種架構,是所有類似於facebook的web 2.0網站的生存基礎。
今天發布的opera unite,按照其設計意圖,將會把網路社會結構帶領入類似於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結構:每一檯子機,都可以變成獨立主機,發布信息。也就是說,每一台機器都成為了(至少有權成為)核心主機。雖然這一架構的物理形式仍然是以opera unite的服務為核心的,但是它在信息傳遞上,成為了點狀結構。其實我們真的需要在msn, yahoo chat room, omegle, emule甚至picasa之外再多一個opera來摻信息共享的渾水嗎?未必,但是opera unite的提供的以上服務的整合功能,在技術上賦予了任何一台主機成為皇帝的權利,但人人都是信息皇帝,詭異地成為了其反面——由於人人都不再具有信息特權,則只能通過協作和互通有無來進行信息的傳遞。也就是說,真正提供了無政府主義的存在的可能性。(想想看,人人只要賣力,就能吃上自己種的麵包,那麼麵包店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用於管理麵包店的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opera今日之發布,若與十幾年前網易提供主頁託管的歷史開始,幾乎完全重演了一遍馬克思的社會演化理論和技術(經濟?)決定論的正確性。但此時我們必須尋求另一個理論支點,來完成這一形而上的討論:opera提供這一本體論上可能性,未必意味著人類確實可以在網路上建成無政府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回到梭羅,他說:“改革的動力,恰恰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一個個人首先要把自己改造成為一個自覺的無政府主義者,才能參與入這一社會;一個1st gen網際網路時代的習慣用戶,在面對如今網狀信息傳遞結構的時候,究竟會發生什麼?我們走著瞧吧。

背景閱讀


無政府主義(或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源於希臘語單詞“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沒有統治者。所以被翻譯成中文時,根據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譯成“無政府主義”,也有文獻音譯為“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包含了眾多哲學體系和社會運動實踐。它的基本立場是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訴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係。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
一如其他政治哲學思想,無政府主義包含不同的分支和流派。雖然他們都有著反對國家的共同特色,但卻在其他議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包括是否進行武裝鬥爭、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會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在經濟的觀點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從主張財產徹底公有化的集體主義流派,至主張私人財產和自由市場的個人主義流派,政治光譜分佈相當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