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蜥魚
輻鰭魚綱燈籠魚目動物
帆蜥魚,即長吻帆蜥魚(Alepisaurus ferox),別名槍蜥魚,英文名Longnose lancetfish。仙女魚目(Aulopiformes)帆蜥魚亞目(Alepisauroidei)帆蜥魚科(Alepisauridae)帆蜥魚屬(Alepisaurus)的一種。因背鰭長且高、呈帆狀而得名。無鰾。背鰭始於鰓孔的後上方,止於臀鰭起點的後上方。脂鰭中等大;臀鰭位於體的後部;胸鰭位低,前端鰭條最長,呈矛狀;腹鰭小;尾鰭深叉形,上葉部分鰭條延長成絲狀。新鮮時,頭部及體背部藍青色,體側和腹部銀灰色,具有珍珠光澤。為大洋性深海中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特性。性兇猛而極貪食,往往囫圇吞咽各種中小型餌食,以大型浮遊動物、軟體動物、底棲動物、蝦類及魚類為食。分佈較廣,世界三大洋除極地海域外均有其蹤跡,中國見於西沙、中沙群島等海域。
![帆蜥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b/m4b6e63feb44955f87e941ff49e5a4381.jpg)
帆蜥魚
帆蜥魚,屬輻鰭魚綱仙女魚目帆蜥魚科帆蜥魚屬,包括長吻帆蜥魚和短吻帆蜥魚兩個品種。它的拉丁文學名Alepisaurus的意思是“無鱗的蜥蜴”。這種魚的體長可達2米,身體呈帶狀,第一背鰭高高聳立,嘴裡長滿了誇張的獠牙,它們廣泛分佈在全球除極地以外所有的遠洋水域,甚至在格陵蘭都曾有過樣本紀錄,是一種適應力極強的魚類。深深的口裂和巨大的犬齒都證明這是一種掠食性魚。
帆蜥魚的主要獵物可謂劍走偏鋒。由於是深海遠洋魚,他的獵物也與以金槍魚為代表的上層遠洋魚類大相徑庭。他的食譜包括浮遊甲殼動物(比如磷蝦)、魷魚和一種叫做被囊動物的帶狀水母浮遊體(salp),當然還有各種魚類,尤其是燈籠魚和鯡魚。據科學家推測,這種動物的捕獵靠的是伏擊——這在遠洋魚類中是很罕見的。他巨大的背鰭和叉形的尾鰭可以為他提供可觀瞬間加速度(參看旗魚),同時他的窄長的身體和幽藍的體色意味著獵物很難發現他。一旦被咬住,獵物不可能有任何機會,巨大的獠牙和無數的小牙齒能夠緊緊要住獵物並把它們整個吞下去——作為一種深海魚,帆蜥魚的吞咽能力非常驚人。
編號: | 5609 |
拉丁目名: | MYCTOPHIFORMES |
中文目名: | 燈籠魚目 |
中文科名: | 帆蜥科 |
拉丁科名: | Alepisauridae |
中文屬名: | 帆蜥魚屬 |
拉丁屬名: | Alepisaurus |
拉丁種名: | ferox |
定名人: | Lowe |
年代: | 1833 |
原始文獻: | Proc. zool. Soc. Lond. 1:104. |
模式產地: | 馬德拉群島外海 |
生境: | 生活在溫帶, 熱帶的深海里 |
國內分佈: | 南海, 東海, 台灣 |
國外分佈: |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廣泛分佈 |
資料來源: | 東海深海魚類:137-138.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36-37. 台灣魚類志:160. |
背鰭長且高、呈帆狀。體細長而稍側扁,長可達2米余,肌肉鬆軟,骨質脆弱,呈半透明狀。頭側扁,頂部平坦。吻尖長。眼有脂眼瞼。口大,兩頜具銳齒,大小不均,犬齒或小齒,間雜有幾個大的劍狀齒。體光滑無鱗,側線呈管狀,明顯凸出。
長吻帆蜥魚肉質稀爛,含水分多,無經濟價值。由於常可從其腸胃中發現一些深海物種,故具有學術研究意義。
英國《每日郵報》近期報道,一隻罕見的長著獠牙的可怕深海帆蜥魚被衝上北卡羅萊納州的海灘,岸上受到驚嚇的行人發現了它,隨後水族館的工作人員為它拍照並將其放生。當怪魚的照片被貼到臉書網(facebook)上后,很多人表示不敢再在此水域下水,但是專家認為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並繼續解釋到,帆蜥魚有著大帆狀的背鰭,並確實有吃人的傾向。
此魚可以長到兩米多,但是一般生活在大西洋深海,基本不會出現在淺水海域,更別說被衝上岸了,一個在這片水域呆了三十年的漁夫都稱從未看到過這種魚。所以專家推測這隻引起轟動的帆蜥魚其實健康狀況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