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亞歲的結果 展開

亞歲

古代冬至別稱

亞歲,意思是僅亞於過年,古代指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古時將四時八節中的冬至稱為亞歲。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唔返冇祖先”的講法。冬至被稱為“亞歲”、“小年”等,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過年。

涵義


亞歲,是僅亞於歲首(歲節、年節)的意思,古時將冬至稱為亞歲。冬至,既是節日也是節氣,它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回歸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歸線返回,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高度漸漸升高,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從節氣規律來說,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升發的始點,自立春起陰陽轉化,陽氣上升,立春標示新輪迴開啟、萬物更生。而冬至則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標示著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

釋義


亞歲,指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
引證:
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頌表》:“亞歲迎祥,履長納慶。”
唐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詩:“亞歲崇佳宴,華軒照淥波。”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熙朝盛事》:“冬至謂之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之儀。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錢謙益《冬至日感述示孫愛》詩:“鄉人重亞歲,羔黍薦履長。”

習俗


快到年底了,各種節日也多起來了。小夥伴們可能都在關注聖誕節和元旦,但是不知道注意到沒有,這個周日是24節氣中的冬至,這在古代可是個大日子。
亞歲-冬至
亞歲-冬至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中國北方冬至要吃餃子,在我老家山東,傳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耳朵。杭州人在冬至,要吃年糕,而且一日三餐地吃。可以用年糕蘸著芝麻粉白糖吃,也可以吃肉絲炒年糕。杭州人冬至這天吃年糕,圖個好口采。

民俗


冬至節是時年八節之一,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唔返冇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拜祭祖先,俗稱“祭祖”。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區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食物,最早的時候叫做“餛飩”、“餃餌”等名稱,到了宋代又稱為“角兒”,清代后才成了叫法“餃子”。我國北方地區在冬至這天要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