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圓
中國的歲時風俗
冬至圓,歲時風俗。冬至是一年廿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在農曆十一月間,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陽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地球繞行太陽運轉,在冬至的時候,陽光正好直射在南半球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后,陽光直射的緯度逐漸往北移動,北半球就白天漸長,夜晚漸短了。
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圓(湯圓)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冬至圓的吃法:或用肉丁、香乾、筍絲、蔥花作餡,或蒸或炒,吃起來香甜滑糯各有風味。“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圓,年齡又長一歲,闔家團團圓圓,真是一個好兆頭。
遠古帝堯的時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歲時節氣。到了周朝已有冬節,君王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的。至漢以後,每年冬至,都有舉行祭天、祀神、拜祖、賀冬等行事。到了唐宋兩代,祭禮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舉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湯圓,祀神祭祖,而後一家團圓,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民間習俗,冬至這天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了。
以前,在農業社會,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應節的祭品,並準備做湯圓,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份后,成為“圓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來,把它搓成圓仔,圓仔又分為紅白兩種,紅的叫“金圓”,白的叫“銀圓"。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闔家圍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閩南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閩台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台灣,說起冬節圓粘門環這一節俗,還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
從前,有年冬節,台灣某地三個流浪街頭的乞丐,做母親的饑寒交加斷了氣,女兒痛哭一場后,決定賣身葬母,可是父親也餓得難以行走,女兒就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節圓送給父親吃,父女推來讓去好幾次,做父親的才含淚把冬節圓吃下。臨別時,父女約定,女兒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今後做父親的就不會找錯門了。說罷,父女抱頭痛哭一場就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說:“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東家很迷信,聽罷也覺得有理,就叫丫環將兩隻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秋去冬來,五年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節圓的這戶人家,父女團聚了。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節,父女倆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後來,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託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如今,分離在海峽兩岸的親人,更希冀祖國早日統一,親人團聚,他們每逢冬節更喜愛在門環上粘上兩個耀眼的冬節圓。那白白的冬節圓,象徵著純潔的親情;紅紅的,象徵著吉祥的蘊意;圓圓的,象徵著家庭的團圓;甜甜的,也象徵著生活的甜蜜;連那很粘很粘的糯米,不也象徵著親人的骨肉相聯嗎?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湯圓
冬至吃餃子是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捏凍耳朵”此種習俗,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餃子”和“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豬油湯圓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膜,切末斬碎,放盆中加白糖,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潔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圓。鍋內清水燒沸,放入湯糰煮三分鐘后,待湯糰浮起時加入少量涼水,並用勺推動以防黏鍋。再稍煮片刻,待餡心成熟,湯糰表皮呈玉色,有光澤時,即連湯舀入碗中,加入白糖,撒上桂花即成。豬油湯糰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湯糰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鮮爽可口,令人稱絕。
四式湯圓
芝麻棗泥湯圓
先將大紅棗煮熟去核並搗成泥狀,豬板油去膜用刀拍碎,
兩者加白細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湯圓,
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成炒麵,
將煮熟的小湯圓在炒麵中滾一圈即可,吃時油潤綿軟。
上海的湯圓
上海的三種湯圓
山東棗泥芝麻湯圓
冬至圓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在鍋中倒入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晾涼后,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里冷凍,切成小塊為餡心。
4)將麵粉加入適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元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冬至圓
1)用湯圓粉、溫水和面,把麵糰揪成花生米大小的劑子揉成小丸子狀。2)將水果洗凈切成小粒。
3)將小丸子放進鍋中煮熟,約10分鐘,然後放入水果粒。
4)勾薄芡后撈出鍋食用即可。
冬至圓
【原料】大紅棗、豬板油、芝麻、白細砂、水磨糯米粉
冬至圓
2)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成炒麵,將煮熟的小湯圓在炒麵中滾一圈即可,吃時油潤綿軟。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適量的白糖、麻醬、挑仁(壓碎)、芝麻、化豬油。
【做法】
冬至圓
3)將麵粉加入適量涼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放入切好的餡料封口揉圓。
4)將水燒開後放入湯圓,煮時火不宜過旺。湯圓浮上水面,稍過一會兒撈出即可。
【原料】山藥50克白糖90克糯米500克胡椒粉適量
冬至圓
2)糯米泡后,磨成湯圓米粉,分成若干小團。
3)將山藥餡與糯米粉團製成湯圓,下沸水鍋中煮熟即成。
【原料】各種餡料的湯圓500克,食油1000克,白糖少許。
【做法】
冬至圓
3)在炸好的湯圓上放適量白糖。
【原料】湯圓粉、紅豆、糖
【做法】
1)用湯圓粉和溫水和面,然後把麵糰揪成大小相等的劑子。
冬至圓
4)將劑子按扁,中間包餡,最後揉成球,在鍋中炸熟即可,炸湯圓時,會出現崩濺的情況,記得用竹籤將湯圓扎孔若干,以防炸時爆鍋濺油,注意一定要用小火。
【原料】壓乾的新鮮水磨粉1500克,澄沙餡1000克(如用鮮肉只需750克)。
【做法】
冬至圓
3)待水煮沸時,將湯糰下鍋,用勺沿鍋邊推轉,當湯糰浮出水面時,加少許冷水,再煮7一8分鐘,當湯糰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有光澤即熟。
【原料】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白糖、芝麻、熟豬油、湯圓皮
【做法】
1、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
2、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湯圓軟滑細膩,四種味道各異。
【原料】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麵粉100克,豬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紅(紅桔蜜餞)。
【做法】
1、將1000克糯米清洗乾淨,用清水浸泡兩天(春秋季,每8小時換水一次,盛夏每4小時換水一次,以防糯米變酸),將糯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滴干水分。
2、取剩餘100克糯米,洗凈後用溫水泡軟待用。
3、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細粉,與炒成金黃色的清白麵粉混合;將豬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細丁,將桔紅切成顆粒狀,將冰糖碾碎。以上各種原料與白糖拌勻成餡,分成20個圓形餡心。
4、將糯米粉漿揉搓滋潤(粉漿太干可加運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團包一個餡心,捏成上圓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勻地沾上泡軟的糯米。
5、將圓子放在蒸籠中以急火蒸熟,可熱食,亦可涼食。
【原料】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麵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麵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鹹湯元餡。
2、將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湯元餡放在漏勺里,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元餡沾滿江米面,連續三次,即成湯元。下入鍋內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凈,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4兩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凈勺放開水一斤半,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桃仁漿下入,攪勻鹹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元撈入即成
【做法】
1、將熟麵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麵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辨,擠出汁。
3、水煮沸時,把湯圓倒入鍋里,湯圓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內。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三毫米厚的片,切成三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覆三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搪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原料】壓乾的新鮮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掛花少許。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約15分鐘,見拔絲后立即離火,趁熱將三分之一糖漿倒入鐵板上,用刮板、菜刀將糖漿來回攪拌,然後將鐵板上的糖漿圍成一個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舊用刮板、菜刀將糖槳攪拌,待剩餘的糖漿全部倒入后,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餡,用手使勁捏搓成長條,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餅,加入鍋內煮熟,撈出浸在涼水中,冷卻后揉進粉團內,揉至不粘手為止,用濕布蓋上備用。
3、取粉坯一塊(約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個坑,放入餡心,包攏,搓成圓長形。
4、待水煮沸后,將圓子入鍋,用勺子攪動,等圓子浮上水面后,再煮20分鐘,見圓子表皮成深玉色並有光澤時,即可撈出,倒進已備好的冷水中,讓其迅速冷卻。再將圓子撈出控干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將每個圓子的底部滾上芝麻粉,四隻一排、八隻一組,放在光紙或粽葉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