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永欣

區永欣

區永欣,1939年7月生,廣東番禺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家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等職。1993年獲廣東省政府授“省名中醫”稱號。他從事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教學42年,具有堅實的中醫理論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血液、消化、呼吸等疑難雜病。

人物簡介


1939年7月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起任)。歷任該校基礎部主任、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編委副主任,中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委員、內經專業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並獲廣東省名中醫稱號。擅長治療血液、消化、呼吸疾病和疑難雜病。

主要業績


區永欣
區永欣
其研究課題“衛氣病理生理研究”1996年獲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執教內經、中醫基礎及中醫理論研究等課程33年,領導該學科進行系統的教學改革,使內經教學走出古籍框架。主編或指導編寫教材5門;組織創建實驗室,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實驗研究,開創文獻整理—臨床驗證—實驗論證的內經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博士11名。主編或參編著作6本,其中《中醫大辭典》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近40篇。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學位辦 評定的博土生導師。歷任該校基礎部主任、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常務副總編等職,廣東省政協第五至八屆委員。現任中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家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美中國醫學研究會學術顧問等職。1993年獲省政府授省名中醫稱號。他從事中醫理論教學、研究和臨床43年,從1943年任教至今,一直堅守於基礎教學崗位,先後主講中基,內經兩門基礎課及研究生應用基礎課兩門,具有堅實的中醫理論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臨床擅長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難雜病。研究方向:中西醫理論、方法及實踐環節的差異。主持衛氣病理生理研究等課題,近十年在國家一級雜誌發表論文28篇。他組織和領導本學科的教學改革,創建中醫基礎實驗室,主編中醫基礎理論應用研究教材5門,培養碩士生12名,博士生20名,1999年被評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區教授從1975年起主編中醫辭典系列工具書共10門,至1995年《中醫大辭典》出版,並參與《中醫大百科全書》、《醫學百科全書》、《實用醫學辭典》、《中醫學新編》等重要工具書的編撰,早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省級成果二等獎2項。1985年及1997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榮譽證書。1996年他主持的衛氣的病理生理研究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主編《中醫大辭典》分別於1997年獲部級二等獎(第二)及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他組織和領導的“內經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獲2000年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從1989年起區教授受邀赴美國、香港等地學術交流15次,做專題講座26場。
名師心得
本人申報材料高校教齡43年,實際上早在大學三年級時(1959年冬),已被校方聘為內經實習助教,每月領取津貼25元,條件是既要完成本科六年規定的課程、實習和下鄉巡迴醫療,又要每周兩個下午在教研室辦公,兩個晚上為低年級上輔導課,由此鑄成我畢生從事基礎教學的命運。61~63年,在市第三人民醫院實習期間,利用晚上到急診科實習,整整當了8個月急診醫生,常規化驗也由實習醫生取樣后自己在化驗室完成。就是這樣,由我診斷並向市防疫局申報了當年廣州市第一例副霍亂和第一例白喉病例。回首往事,我最大的心得是:人必須在實踐中磨鍊,在磨鍊中成長!
我的教學生涯中,兼任了不少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但在自己主編或副主編的14部著作,多半是署名本校名義編撰的,其中發行量均超過40萬冊的《簡明中醫辭典》、《中醫學新編》和《中醫名詞術語選釋》,都是在第二版或第三版時才署上自己姓名的。1984年起,大學命我辦《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任常務副總編,主持組稿、審稿事宜。直到現在,我仍兼《學報》編委會副主任。按理說發表文章是較便捷的事,可在20多年中,我在《學報》只發表過6篇文章,其中兩篇還是以編輯部或評論員的名義發表的。我自己的文章,大部分都投到其他雜誌去了。我體會到無論當教授還是當編輯,定要心甘情願地“為他人作嫁衣裳”。
名師寄語
我們每年都會遇到許多評審、檢查、評估或論證的活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校開展1999~2002年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一是評估方案目的明確,指標具體,可操可量;二是過程緊湊有序,將全校所有部門,全體師生員工發動起來,人人投入,積極參與;三是自建校幾十年來,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徹底的、全面的改善;四是教學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教學質量與效果顯著提高。這也是我們執教一輩子夢寐以求的事啊!中醫學步入正規的高等教育只有短短的幾十年,辦學的標準和經驗還不成熟,因此應把握機遇,以此方案為準繩,繼續在大學城新校區進行下去!
——摘自區永欣教授在2004年大學專家庫座談會上的發言
名師名言
黃帝內經》從天地自然的演進及物質的本源認識生命,探討人的生存和疾病的道理,這就是中醫學的基本原理。這個道理符合自然規律,成為中醫學術生存的依據。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的實踐,積澱為辨證論治的臨床體系,這是中醫學的優勢。但是,中醫學所發現的規律及其理論、方法和經驗,是以中國文化及其邏輯思維、語言文字為載體,這就是特色。
——摘自區永欣教授在七年制學術節專題報告“中醫的科學原理及《黃帝內經》的現實意義”講稿
所屬學科、學校簡介
區永欣教授,1957年考入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59年成為學校的培師對象,63年畢業留校任教工作至今,辛勤地在基礎教育崗位工作了43年。任助教、住院醫生14年,77年起歷任講師、主治醫師、教研室主任、基礎部主任、副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副總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等職,90年升教授,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3年獲廣東省政府省名中醫稱號,同年獲國務院學位辦評定博士生導師,97年受聘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99年受聘中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名詞審定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委統戰部黨外高知聯誼會成員,廣東省政協第五至第八屆委員。
區教授忠誠祖國的教育事業,以教書育人為職守,雖身兼不少行政和學術職務,但至今未脫離教學崗位。在雙肩挑的1975至1996年間,平均每年完成教學任務160學時,先後主講中醫基礎理論、內經兩門基礎課程,並開設了《中醫病機學》、《中醫環保學》、《中醫養生學》、《中醫保健美容學》、《內經理論應用基礎研究》等五門選修課,編寫了相應教材。近10年他以帶研究生及在研究生班任課為主,但仍每學期利用晚上時間為本科生班開設講座,參加他們的學術活動,並參與附院的實習帶教,先後培養研究生32名,深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區教授以督導專家的身份,參與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全過程,對本科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師教案、多媒體應用及課堂教學評估、實驗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進行深入調研,為本校建優達標及建優后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穩定與提高,付出了長期努力。他主持本學科的教學內容改革及系列課程建設,歷時14年。1985年第一屆教師節被評定為廣東省高教先進工作者,97年他離開行政管理崗位后,又再次被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2000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區教授出身中醫世家,熱愛中醫藥事業,矢志不移。他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都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中醫經典理論的繼承和發揚要與現代科學交融互補,與時俱進。60~70年代,他先後參與附院病房和急症室開辦,多次在順德創建中醫治療急性熱病的臨床科研基地,從70年代起,他與鄧鐵濤歐明、林建德4人代表本校與中醫研究院合作,組織全國11家中醫學院,進行中醫藥名詞術語的系統整理研究,至1995年《中醫大辭典》出版,歷時25年,同期他參與了《中醫大百科全書》、《醫學百科全書》、《實用醫學辭典》、《中醫學新編》等工具書的編撰,為中醫學術的基礎建設作出了貢獻,先後獲國家出版局頒發榮譽證書,97年獲國家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他組建了中醫基礎實驗室建設,開展中醫理論的實驗論證,主持衛氣病理生理研究院課題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等獎(排名第一)。
區永欣教授中醫理論造詣頗深,臨床實踐經驗豐富,擅長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難疾病的治療。倡古方活用,治人與醫病相結合;探討中西醫原理和方法的差異,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長期從事《內經》、中基及中醫理論研究等的教學工作,領導本學科進行系統的教學改革,使《內經》教學走出傳統框架,是我校《內經》教學改革的開拓者。1985年組織創建《內經》實驗室,開展中基理論實驗研究,開創了文獻整理椓俅慚櫓?實驗論證的《內經》研究生培養模式,在該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主編《中醫大辭典》、《衛氣病理生理研究》、《瓊玉膏的藥理、藥效及其製劑流程研究》等專著3部,主編教材5部,獲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及國家新聞出版署榮譽證書,1996年又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進步獎2項。發表了《發揚內經學術,開拓中醫環保醫學》、《男性更年期綜合征》、《心理與健康》等論文35篇。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2名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顧 問:高思華 區永欣 王慶其 趙明山 遲華基 煙建華 張登本 邱幸凡 熊繼柏
主任委員:翟雙慶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鍵 王平 王小平 蘇穎 鞠寶兆
黎敬波 賀娟 邢玉瑞 周國琪 周發祥
秘書長:賀娟
副秘書長:張新渝 王玉興 紀立金
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鍵(安徽中醫學院)
王平(湖北中醫學院)
王小平(山東中醫藥大學)
蘇穎(長春中醫藥大學)
鞠寶兆(遼寧中醫藥大學)
黎敬波(廣州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北京中醫藥大學)
賀娟(北京中醫藥大學)
周國琪(上海中醫藥大學)
周發祥(河南中醫學院)
張新渝(成都中醫藥大學)
唐雪梅(南京中醫藥大學)
紀立金(福建中醫學院)
王非(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齊南(江西中醫學院)
吳潤秋(湖南中醫學院)
王玉興(天津中醫藥大學)
鄭紅斌(浙江中醫藥大學)
穆俊霞(山西中醫學院)
趙博(貴陽中醫學院)
邢玉瑞(陝西中醫學院)
王志紅 教研室主任(雲南中醫學院)
丁彰炫(韓國慶熙大學)
委員:
翟雙慶 教授 博導(北京中醫藥大學)
賀娟 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
金光亮 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
曾風 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會南 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
周杰 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
王鍵 教授 博導(安徽中醫學院)
沈津湛 副教授(安徽中醫學院)
王平 教授 博導(湖北中醫學院)
王進 教授(湖北中醫學院)
陳剛 副教授(湖北中醫學院)
邢玉瑞 教授 博導(陝西中醫學院)
孫理軍 教授 博導(陝西中醫學院)
張景明 副教授(陝西中醫學院)
雷瑗琳 副主任醫(西安市中醫醫院)
周國琪 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
陳曉 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
蘇穎 教授(長春中醫藥大學)
張焱 副教授(長春中醫藥大學)
鞠寶兆 教授(遼寧中醫藥大學)
張明雪 教授(遼寧中醫藥大學)
谷峰 副教授(遼寧中醫藥大學)
徐月英 教授(遼寧中醫藥大學)
黎敬波 教授 博導(廣州中醫藥大學)
古繼紅 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
楊運高 教授(南方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王小平 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
魯明源 副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
丁元慶 主任醫(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宋艾雲 副主任醫(山東臨沂人民醫院)
呂慧青 副主任醫(青島市中醫院)
周發祥 教授(河南中醫學院)
張明利 副主任醫 (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所)
司富春 教授(河南中醫學院)
蔣應時 教授(廣西中醫學院)
張新渝 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
陳鋼 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
周宜 副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
唐雪梅 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
郁斌 副主任醫 ( 江蘇省中醫院)
紀立金 教授(福建中醫學院)
申秀雲 教授(福建中醫學院)
魏仲南 主任醫(福建中醫學院二附院)
李學麟 主任醫(福建中醫學院附院)
余天泰 主任醫(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院)
王菲 教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李鐵男 教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
張志武 副主任醫((黑龍江中醫藥學校)
齊南 教授(江西中醫學院)
劉凱軍 副教授(江西中醫學院)
吳潤秋 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
趙建新 副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
王玉興 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
於鐵成 教授 博導(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雲剛 教授(內蒙古醫學院)
王濱 教授(內蒙古醫學院)
鄭紅斌 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
王建康 主任醫 ( 寧波市中醫院)
錢榮江 主任醫(浙江寧海縣中醫醫院)
王芳 主任醫(寧波市李惠利醫院)
穆俊霞 教授(山西中醫學院)
陶功定 教授(山西中醫學院)
尤舒徹 教授(山西中醫學院)
趙博 教授(貴陽中醫學院)
倪祥惠 副教授(貴陽中醫學院)
王志紅 教授(雲南中醫學院)
徐志明 副教授(雲南中醫學院)
陳陽 副教授(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王靜 教授(新疆自治區中醫院)
孫立亭(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
丁彰炫 教授(韓國慶熙大學)
上述名單背景:2009年7月20日上午8:00,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成立大會暨內經高層論壇開幕式在遼寧中醫藥大學學術報告廳召開。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遼寧中醫藥大學承辦,來自全國各中醫院校的領導、老師、臨床醫生共8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賀娟主持。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孫永章,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馬驥、副校長康廷國,安徽中醫學院院長王健,山西中醫學院黨委書記陶功定,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翟雙慶教授、以及內經界老專家李德新教授、趙明山教授、區永欣教授、遲華基教授、熊繼柏教授、關洪全教授等出席了會議的開幕式。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孫永章宣布當選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新當選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主任委員翟雙慶進行了講話,強調了發展內經學的重要性;區永欣教授作為顧問代表也講了話,並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最後高思華校長進行的總結髮言,對《黃帝內經》研究的重要性、本次成立大會的積極意義進行了充分的肯定。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
原 著:
首 版: 1997年8月1日
新 版: 1999年3月1日
主 編: 王洪圖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頁 數: 2793頁
中圖分類: R221
印 刷: 人民印刷廠
開 本: 16K
ISBN編號: 7200028142
發 行: 北京出版社
定 價: 500元
編 委: 王慶其張六通 錢超塵 黃自元 魯兆麟 詹海洪 翟雙慶 熊繼柏王力傑 區永欣 馮明清 朱玉棟 孫桐 李國卿 李林默 李炳文 李清霞 張士卿 張作記 張登本 邱幸凡段成林 段光周 遲華基 趙明山 楊寶琴 鄭家鏗 煙建華 頊祺 郭春德 黃穎 曾昭明 韓星光 韓葆賢 譚一松 小曾戶洋 島田隆司 袁國棟
書目:
第一編 《黃帝內經》文獻及語言文字研究
第一章 《黃帝內經》書名含義解法
第二章 《黃帝內經》傳本、註釋及校勘訓詁研究
第三章 《黃帝內經》詞義研究
第四章 《黃帝內經》音韻研究
第五章 《黃帝內經》修辭研究
第六章 《黃帝內經》語法研究
第二編 《黃帝內經》學術研究發展史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黃帝內經》學術研究與發展
第二章 宋、金、元時期的《黃帝內經》學術研究與發展
第三章 明代的《黃帝內經》學術研究與發展
第四章 清代的《黃帝內經》學術研究與發展
第五章 近代的《黃帝內經》學術研究與發展
第六章 黃帝內經》在日本的研究與發展
第三編 《黃帝內經》理論研究
第一章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研究
第二章 陰陽五行研究
第三章 藏象研究
第四章 經絡研究
第五章 病因病機研究
第六章 診法研究
第七章 治則與治法研究
第八章 刺灸研究
第九章 攝生研究
第十章 運氣研究
第四編 《黃帝內經》病證與臨床研究
第一章 病證概論
第二章 六淫病證
第三章 形體病證
第四章 臟腑病證
第五章 婦人病證
第六章 官竅病證
第七章 瘡癰病證
第八章 《黃帝內經》理論的臨床應用專題研究
第五編 黃帝內經》多學科研究與實驗研究
第一章 《黃帝內經》與哲學
第二章 《黃帝內經》與天文曆法
第三章 《黃帝內經》與醫學地理、醫學氣象學
第四章 《黃帝內經》與時間醫學
第五章 《黃帝內經》與社會醫學及《黃帝內經》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六章 《黃帝內經》與醫學心理學
第七章 《黃帝內經》體質學說研究
第八章 《黃帝內經》與數學
第九章 《黃帝內經》與資訊理論
第十章 《黃帝內經》與控制論
第十一章 《黃帝內經》與系統論
第十二章 《黃帝內經》與生物全息律
第十三章 《黃帝內經》陰陽氣血的實驗研究
第十四章 藏象的實驗研究
第十五章 經絡的現代研究
第十六章 《黃帝內經》脈診的多學科研究
第十七章 《黃帝內經》多不額頭研究展望
第六編 《黃帝內經》近代校釋珍本輯錄
素問識·綜概
素問紹識·序
素問靈樞韻讀
內經辯言
釋骨
素問札記
校為
校余偶識
舒藝室續筆·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書後
素問王冰注校
儆季文鈔·內經素問
素問校勘記 靈樞校勘記
內經研究之歷程考略
四庫提要辨證·黃帝素問二十四卷(唐·王冰注)
四庫提要辨證·靈樞經十二卷(舊題黃帝)
讀素問臆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黃帝素問、靈樞經
香草續校書·內經素問
第七編 《黃帝內經》研究文獻彙編
第一部分 中國歷代研究《黃帝內經》的圖書目錄彙編
第二部分 日本國歷代研究《黃帝內經》的圖書目錄彙編
第三部分 195C~1990年中國公開發行期刊雜誌所載研究《黃帝內經》的論文索引
第四部分 日本國和韓國研究《黃帝內經》的論文索引
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既是中醫學的第一經典,為業醫者必讀之書,同時它又蘊藏著極其豐富而又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眾多學科的知識定藏。自其問世至今兩千餘年,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從醫學、哲學、歷史、語言、文字、天文、地理、氣象、曆法、生物、社會等多學科角度,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僅有關研究專著即達四百餘部,學術論文何止萬篇。為便於廣大讀者全面地和正確地理解這部博大精深的《黃帝內經》,閱讀到散在於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有關《黃帝內經》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了解當代研究《黃帝內經》的水平和動態,特別是為了向各個學科有志於研究《黃帝內經》的專家、學者提供從古至今有關研究《黃帝內經》的全面、系統的基礎資料,本書編委在這部巨著中匯入如焉內容:《黃帝內經》文獻及語言文字研究、《黃帝內經》學術研究發展史、《黃帝內經》理論研究、《黃帝內經》病證與臨床研究、《黃帝內經》多學科研究與實驗研究、《黃帝內經》近代校釋珍本輯錄、《黃帝內經》研究文獻彙編,共七編四百五十萬字,名之曰《黃帝內經研究大成》。本書是以中國專家為主並特邀日本國、韓國部分專家集體撰著而成,不僅系統全面地反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經驗,也奉獻出全體作者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本書的出版,標誌著學術界完成了對兩千多年來《黃帝內經》研究工作的第一次總結。
本書適於大學本科以上中醫專業人員、有志於研究中醫的其他學科專家和喜愛本書內容的文化人士閱讀、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