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雪山的結果 展開
雪山
山東雪山
雪山舊址座落在山東省棗莊市的西北部,山東沂蒙老區東南麓的山亭區西南五公里處,山城街道辦事處善崮村,距離棗莊市區30公里。主景區面積67公頃,植被豐富、生態優美、古樸典雅。綠蔭覆蓋率達90%,現有自然生植物18種10餘萬棵,野生鳥類20餘種,其中國家保護的有9種。雪山海拔218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空氣濕度大,含氧量高,負離子含氧高達7.2萬個/立方。四季分明,春夏秋冬風光各不相同,令人嘆為觀止。
雪山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天人合一為這至高無上的大境界,雪山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與奇秀多姿的自然風光相融,孕育了雪山古樸濃厚的民俗風情。自古以來,雪山就以靈氣令古今游者折服,而雪山底蘊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無數動人的故事、掌故及傳說,又令中外遊人陶醉。秦漢以來,雪山素為儒者、僧人、羽士、丹客流連之地。如今,雪山既有醇厚古樸的原始風貌,又有造化神奇的俏麗英姿,是融渾、古樸、雋秀於一體的一方聖土,是回歸大自然的勝地。
• 盤山古道、北天門與雪山城堡,民國26年,也就是xxxx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值此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流離失所,雪山百姓由庫山頭村秀才趙珠泉、周文信、史鳳岩等人發動百姓集人力、物力在雪山修建了雪山城堡及北天門作為抵禦外來侵略及百姓避難的場所,修建了一條直通北天門及雪山城堡的石頭盤山路是必由之路,在古道盡頭有記載修路的石碑,史稱“盤山古道”,共180個石階,后稱小十八盤。北天門是古道的盡頭。雪山城堡位於雪山頂峰方圓290平方米,牆高10米左右,牆體寬3米,有嘹望口。城堡有南北二門,內有石建小屋十幾處,參天松柏林立巍峨壯觀,故有上看萬年松之美景。
• 祥雲頂和梵王宮(長春觀)入北天門上山穿松林石階小道至山頂石頭上都是圓形祥雲圖(象是樹年輪的化石)此處是祥雲頂有35平方米,年輪化石形體優美、清晰、形體不一。相傳是梵王修鍊成仙后又回到雪山愛撫一方百姓,救苦救難,使萬民敬仰,香火旺盛,此事感動了上天眾神仙,於是三月三便紛紛駕著祥雲來雪山做客,在頂顛處群仙聚會,眾仙在雪山幾天後返回天宮,故留下了一處處圖樣可觀的祥雲圖,此頂也因此名為祥雲頂。故此每年三月三日來寫山請願的百姓人山人海,百姓也就在每年的這天自然形成了雪山廟會。
• 在它的南方是梵王宮,也叫長春觀。有一主殿,古樸典雅,主殿的東西面也有古式廂房,形成端莊古樸的四合院。另一傳說三皇五帝時佛西氏(南佛)的兒子,拋棄榮華富貴來雪山修鍊成正果后,樂善好施,普度眾生。據趙中之《雪山逸考》一文:梵王乃是西漢末年赤眉軍領袖樊崇,起義失敗后,出於對英雄的崇拜塑神像紀念,明萬曆28年碑文上也是用此“樊”字證。 (此段關聯度太差,胡)
• 靈官廟,位於梵王殿左側10米處,迷信中求子求財祈禱的神廟。威嚴莊重的靈官手執神鞭立於此廟,驅邪扶正,為民造福。
• 碑林,出梵王宮往外左右兩側有元、明、清、宋、唐、民國時期等遺留完好的石碑二十塊之多,都是記載了歷代修建廟宇、捐物捐款等情況的紀念碑。留芳後世,現在雪山存碑近三十餘塊。
• 觀月台,由巨石砌成的近50米的觀月台,後來成為廟會期間之戲台。又稱“戲馬台”,可供百餘人同時觀月,遊人站在觀月台上向南望去,薛河三抱三彎,綠樹成陰,跟隨河床,靈芝寺全景、青白二龍山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留戀往返。
• 南山門,從觀月台下行至南天門,位於雪山的南坡,呈半圓形,高3.2米,門寬2.2米,南天門由拱形巨石築成,門內有明代供台、石板,石板刻有花紋,其線條流暢,據考證有南北朝之畫風。古裝古色,矗立在雪山腰,成為雪山一景,在雪山腳下遠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 南天門的北側便是娃娃廟,舊時迷信求子的廟宇,送子娘娘在此修鍊,為百姓送子送福,始建無考,漢式建築有一主殿古樸靈秀,現在殘垣斷碑林立,還有一個三角碑聳立其間。
•
尼姑庵
• 雙龍戲珠螯馱碑,位於南天們右側,碑高3.52米,寬1.1米,碑文依稀可辯,頂端二龍戲珠栩栩如生,爭珠之勢於絕壁之上,氣勢滂沱。十分壯觀,鰲身紋道為天然石形成之色彩,雕刻工藝精湛。現存鰲馱碑還有三處,一處在槐花鄉東南(玉皇廟附近)、還有一處在靈芝寺遺址內,碑已不復存在。另一處在微山縣夏鎮,至今仍有可考關於對雪山的記載。每年都有很多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前來雪山進香祈福的遊人。。
• 梵王觀馬像(摩崖石刻)與梵王涼馬棚、梵王跑馬泉:沿仙人石往北行,通往懸崖中部,沿途崖壁上有石刻多處,岩壁高處古石刻有隸體書法“悟真岩”三個大字,旁邊唐代摩崖石刻梵王觀馬像在絕壁懸崖上鑿雕而成,為高浮雕坐像,高約三尺,神態自若,栩栩如生。往北5米便是梵王涼馬棚,呈半圓形狀,長6米,高2.2米,能容納20餘人,上有石床。相傳梵王在雪山修鍊成仙以後雲遊各地,普渡眾生,為百姓排憂解難。在河西沛縣一帶土地肥沃,稻田飄香,5月前後是搶收、搶種的時節,麥黃該收時,恰逢陰雨頻繁而至。為保證糧食豐收,顆粒歸倉,梵王為助百姓一臂之力,使用泥捏成馬,在涼馬棚內涼干后變成真馬,便帶到河西一帶,把馬賣給百姓,幫百姓收割打場。
• 在“仙人游山”石往下俯視在薛河西岸有一溫水泉,澇旱不幹,冬溫夏涼,水質好,儲量大,這就是“梵王跑馬泉”。
• “玄天古洞”,也叫“萬壽宮”。抗日農民訓練班遺址。為民國時期高老道士修鍊所建,中有石桌,可聚百人。中間石屋依陡峭崖勢所建,內有多道石門,下行通至懸崖中部,百折迂迴,奇顯無比,洞內分三個洞一個走廊,第一個洞面積8.4平方米,第二個洞面積8.5平方米,第三個洞面積為7.4平方米,洞走廊長10米,寬1.2米,洞內門口有一個12.1平方米的洞。前門上刻有“西佛真陽”四個字。洞內有茶泉,水似甘露,泉水沿石隙細下,涓涓有聲。“玄天古洞”有海西第一洞之譽,昔有靖元道人詩題此洞:“洞口年深鮮洞斑,是誰仙子避塵寰,何時我亦居山瑕。也向雲房學坐團”。它也是“山東抗大”,抗日農民訓練班開辦地址。農民訓練班先後共舉辦5期,培訓學員500餘人(原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現中共中央工委書記王兆華曾是第一期農民訓練班學員)。后因日寇侵佔滕縣遂於1938年3月17日結束。為在魯南組織抗日武裝——魯南農民抗日救國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980年,棗莊人民政府將雪山農民訓練辦舊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玉皇廟和雲峰觀,從玄天古洞北行在槐花鄉東南200米處,便是雲峰觀,俗稱玉皇廟雲峰觀分兩個院,始建無考,觀的大門左右有古樸的石碑,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不清。附近有溫水泉一處,四季流水,冬暖夏涼,泉水甘甜。
• 靈芝寺遺址,山中靈芝寺是棗莊市至今尚存的為數極少的宗教古剎之一,它始建於隋朝。坐落在雪山的南麓,共有四道門:一道門哼哈二將、二道門四大天王、三道門芝闌殿、四道門佛祖殿;還有配殿、鐘鼓樓、經堂、香廚等。殿宇氣勢恢弘,十六根擎天石柱支撐,現存石柱被兩家住戶作牆柱壘入房牆內。舍利塔(圖24)是主持高僧圓寂之後的墓塔,與少林寺塔相同,此塔全部是用石料製作,共七層,高6.1米,直徑1.1米,塔座是為佛教建築通常所採用的雙層蓮花座,塔身呈八棱形,60年代曾被一勘探隊取走了塔頂的一顆圓形石珠,至今未能追回,塔身上用高浮雕刻著文字:故滕縣僧會悟善歸府墓銘,落款為“天順四年”,據考證“天順”年號為明末年號,“天順四年即1460年”。
• 按照元朝碑文記載:周、唐時期豐旨留存雪峰。山寺有古碑,唐朝之前就有文相傳梵王太子出家就在此誦經修鍊,《滕縣誌。古迹朴》中也簡略記述:雪山靈芝寺有唐碑二通,其一是天寶十二載歲次癸巳年、另一個是天會八年歲次己亥年,據記載此寺在金元時期或以後均進行過重修和多次維修。
• 棗莊市佛教協會根據雪山的地理地貌及寺院的原址四至、建築結構重新加以規劃、修復,目前佔地總面積加上山頂、環山河道總共67公頃,分三期工程建設,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現一期工程已竣工,總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從山上到山下順序)玄武大殿、梵王殿1100多平米、大雄寶殿1000餘平米、天王殿230平米,鐘鼓樓240平米。中間大祭壇 3000平米。齋堂1600平米。殿內的所有佛像已經落成、盤山古道修復已竣工、景區內道路的一期工程已經完畢。二期工程籌備進行中......
• 據《滕線志。古迹朴》記載雪山,自漢、唐、元代都歷經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數次的維修,從雪山現存的碑文中記載,明天寶十二年歲次癸巳年、天會八年、歲次巳亥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年的春月、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年三月三日、萬曆二十八年歲次庚子年孟夏、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年春月以及民國戊寅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和維修,文化大革命時期,雪山古迹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 1973年山亭人民公社在雪山靈芝寺開辦了農中,1990年有當地百姓自發的重修了梵王宮,1980年佛教居士自全富搬住雪山靈芝寺開始對寺院進行力所能及的管理和維修,2000年自居士聯合眾居士集財力、物力又重修了靈芝寺佛爺大殿並看管文化古迹。
• 2006年,由美國商業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港幣新建了雪山風景區及配套設施;由山東省棗莊市佛教協會會長陳慶平先生投資1600萬元人民幣,恢復了雪山靈芝寺、玄武觀等一些歷史文化遺跡,陳會長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健康發展”的主導思想,對雪山的名勝古迹、人文景觀、古學民間文化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並開發修復。經過兩年的的修復、開發整理,美麗古老的雪山文化即將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古老的新貌活生生的展現給中外遊客。
• 雪山的開發,恢復管理,對傳承我國豐富的千年文明,保護依稀見少的民間文化,促進“三大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