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鎮

邯鄲鎮

邯鄲鎮”時期,1949年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通令:除已確定的華北直轄市省直轄市外,其餘各市一概取消,改稱鎮或城關區,由專署或縣領導。

建制沿革


邯鄲市改為邯鄲鎮,由邯鄲專署領導。1952年河北省政府轉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邯鄲鎮改為邯鄲市,仍由邯鄲專署領導。

地理環境


邯鄲鎮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部,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的交界處。

歷史物證


附圖是邯鄲鎮時期的兩張單據,以證歷史。
第一張是盛記鐵廠的發貨票,由裕民印刷廠印,所印單據抬頭即為“邯鄲鎮XXX發貨票”,該單據
涉額29025元,按當時千分之三的稅率,四捨五入,貼中央版旗球圖一百元印花稅票一張,符合標準。
第二張是一張交易票,沿用民國的單據,紅色條章即是邯鄲鎮,全文為“邯鄲鎮人民政府稅務局”,按當時的規定,邯鄲鎮稅務局編製為26人,裝備為自行車一輛,自行車在那時相當於現在的公務汽車,簡樸!

風景名勝


武靈叢台

佔地369.6畝,正中為叢台湖,湖面42餘畝。叢台亦名“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邯鄲鎮
邯鄲鎮
叢台亦名“武靈叢台”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台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國。

學步橋

學步橋是著名成語邯鄲學步的發生地。學步橋位於河北省邯鄲市主城區串城街(邯鄲道),沁河西段,原為木橋結構,因常遭水沖,於明代萬曆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橋身長32米,面寬9米,高8米,兩旁各有19塊攔板和18根望柱,均雕有歷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獅子、猴子等動物。橋下設有三個大橋孔,橋孔兩側附設四個小孔,三個大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獅頭。橋的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民族橋樑建築的藝術風格。
昔日河水蕩漾,夾岸楊柳成蔭,為邯鄲城一大景觀。酈道元《水經注》云:“洪湍雙逝,澄映兩川。當時學步橋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橋樑,稱“三輔鎖鑰”(義為京畿之地)。
學步橋所在的串城街是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是古代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是邯鄲歷史的重要載體。武靈閣、玉皇閣、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藺相如回車巷、藺相如府、將軍府、學步橋、慈禧行宮、邯山書院、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趙闕、清真寺、河北銀行舊址、騎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觀薈萃。
古橋旁邊坐落著一個年輕小夥子在一對步履優雅的足跡后爬行的石雕,它逼真地描繪了“邯鄲學步”這一典故,這座橋從此而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解放后重建,已非過去學步橋之真面目。現為邯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