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齊
漢語成語
良:好的。莠:狗尾草,損害莊稼的壞草,借指壞的。莊稼與狗尾草混長在一起。比喻某個特定的群體中有好的強的,也有壞的差的。側重於品質,不能用於形容水平、成績等。亦作“良莠不一”。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舊版只能指人,根據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現在可以指好的壞的事物混雜在一起。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李自成》一卷六章:“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難免良莠不一,何況是上千上萬!”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用於書面語
適用範圍:不可用於水平、成績等,側重於品質。多形容人,可形容物。
【辨形】良:不能寫作“稂“,”稂“與”莠“均為雜草之意;莠:不能寫作“秀”。
【辨析】 “良莠不齊”和“參差不齊”都有不整齊的意思。但良莠不齊是指好人壞人都有;混在一起;“參差不齊”是指長短高低大小不一;當指人時是指水平不一。
【辨音】“莠”常錯讀為“xiù”;“參差”常錯讀為"cān chā ”。
近義詞:混淆視聽、混淆是非
反義詞: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