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池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位於市區的東南側,緊鄰翔宇大道,交通、休閑、購物十分便利。公園佔地1800餘畝,2005年建成,是淮安市目前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也是江蘇省第四屆園博會會址。
缽池山公園
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最早記載缽池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周公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賦性閑靜,喜好吹笙,常被鳳凰和鳴之樂聲環繞。他才智過人,15歲就把晉平公使者叔謄問得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后因政見與他的父親不同出走,浪跡於伊、洛二水之間,拜浮邱公為師,在嵩山學道三十餘年。道成擇地煉丹,到淮水下游,發現了這個“幽遠閑曠”的缽池山。公子喬便築起煉丹台,在台下挖了丹井,井水清冽甘甜。金丹煉成后,飼雞犬,雞犬化成鳳和麟,公子喬便駕鳳攜麟升天而去
缽池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
李白《淮陰書懷》詩曰:“飛鳧從西來,適與佳興並。眷言王喬舄,婉孌故人情”,說的就是公子喬在缽池山煉丹飛升的故事。
大家腳下是缽池山千年古寺景惠寺,位於山的北麓,建於宋太祖洪德年間,原稱洪福寺,毀於兵燹。到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大雄寶 殿、大王殿兩側各有24楹迴廊,鐘樓、鼓樓分列兩端。這是毗盧閣,塑有千尊佛像,並有“峨然獨聳”的藏經樓,有詩曰:“古寺嵯峨古道通,經樓高矗半天中”。景惠寺曾經很為煊赫,明英宗曾親筆御賜“敕封景惠寺”5個大字。
缽池山北側的招隱寺建於明隆慶初,系自號“五遊子”的蘇州人郭第所建。郭第,字次甫,曾因反對權相嚴嵩幾乎遭到暗害,於是遁跡缽池山修鍊。當時淮安知府陳文燭有一幅米芾畫的佛像並所書“如來髓、釋迦骨、人不識、彌勒佛。米芾書”墨跡。郭促其尋人勒石,這尊“米元章畫佛石刻”就安放在招隱寺中。
缽池山公園
後來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變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黃河大水從淮陰老壩口沖刷而下,山子湖因而淤平,水中的愛蓮亭、山上的景惠寺全被沖毀。大水過後,人們看到的是:崗阜依然,丹台和丹井的遺址俱在,但已是“枯井塵沙掩,荒台瓦礫余”,只有閱年老松和蔓蔓荒草守護著丹灶遺跡。
景惠寺的千尊佛像只剩下一尊“趺坐黃土中”。一個老僧尋到了這尊佛像,並且辛苦經營成三間“丈室樓”,將佛供奉樓上。光緒年間,重修景惠寺,但規模已大不如往昔了。
缽池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規劃面積92.4公頃,其中大口子湖面面積554畝,另有小口子及諸多魚塘水面輔助。其用地範圍以翔宇大道、珠海路、南昌路、和平路為界,並在北部留有100米寬的綠化走廊與古黃河風光帶相連接。區內河網水系發達,周圍還有里運河、大寨河和古黃河環繞。
缽池山公園
原在愛蓮亭中的那尊觀音像也被一個釋名悟之的和尚找到。因他的請求,大水過後第三年,就在這附近又建一座觀音庵。
那以後近兩百年間,水患不斷,兵事頻繁,缽池山勝跡蕩然殆盡。只有山上的赤砂是建築房屋的好材料,因為久經開採,山漸夷為平地。
然而,大水在北山腳下沖刷而成的那個大水塘(山子湖),如今卻似一面閃光的明鏡,鑲嵌在清河區東郊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