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王仲良的結果 展開
- 革命烈士
- 原中共上海市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 原中共上海市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 威遠縣公安局主任科員
-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王仲良
原中共上海市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王仲良(1899—1974),原名王寶德,化名王承業、王耀中,浙江餘姚樟樹鄉王家埭村(今屬慈溪匡堰鎮徠)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傑出的科技工作領導者,原中共上海市委候補委員、市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後勤部接管委員會原秘書長。
王仲良8歲入私塾讀書,13歲在新浦學銀匠,16歲至上海裘天寶銀樓做工。1927年參加革命,11月任上海金銀業工會常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工人運動。次年1月被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逮捕,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年後出獄,任金銀業工會黨支部書記。1930年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自學文化,組織難友開展與敵鬥爭。1936年4月獲釋。
1938年5月,王仲良任京滬線工作委員會委員,開闢無錫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化名王承業,歷任中共無錫縣委書記、江南抗日義勇軍無錫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無錫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1年10月,南下浙東,任浙東軍政分會委員。此後歷任中共三北工委書記、中共三北地委書記、三北游擊司令部總辦事處主任(化名王耀中)、三北自衛總隊隊長兼政委、浙東行政公署三北地區特派員、中共四明地委書記、浙東行政公署副主任。
1943年夏秋間,姚北久旱不雨,氣候炎熱,霍亂流行,疫區東起觀城西至滸山,染疾身亡者甚眾。王仲良邀集當地醫生、鄉保長及社會名流,發動衛生宣傳,從上海採購霍亂傷寒混合疫苗,下村治療,疫情始得控制。
1945年10月,王仲良奉命率部北撤。次年6月任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教導團政委,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政委。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仲良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後勤部接管委員會秘書長。1953年轉地方工作,先後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補委員、市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在此期間,王仲良正確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關心科學家,組織並幫助他們完成各項科研任務。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仲良遭張春橋誣陷,隔離審查長達五年。1974月1月12日在上海病逝,終年75歲。墓葬故鄉匡堰烈士陵園。
1915年入上海裘天寶銀樓做工,1927年11月被選為金銀業工會常委。1916年初,在領導工人罷工鬥爭時被敵拘捕,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刑滿釋放,任中共金銀業支部書記。此後,歷任京滬線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東路特委常委兼無錫縣委書記、三北地委書記、四明地委書記、華東野戰軍後勤部接管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監委副書記等職。
王仲良同志,浙江慈溪人,在上海參加過反帝反封建“五卅”運動;1927年,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四.一二”政變的白色恐怖下,投身革命,是中共上海地下黨金銀業工會領導人之一。因領導“工運”,兩次被捕入獄,身遭嚴刑摧殘,且家破人亡“幼兒餓死、妻子自盡”,但他不屈不饒、堅持鬥爭,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悲慘遭遇,沒有動搖他的堅定信念,更激勵他的堅強革命意志,他把“牢房當戰場、作學堂”在監獄組織難友鬥爭,並刻苦自學文化,學會了日語,自詡為“監獄大學生”。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強大政治壓力下,王仲良同志,被釋出獄。於1938年5月,以中共江蘇省委代表身份,赴無錫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從無到有,先後建立中共無錫縣委、無錫抗日民主政府及兩千餘人的抗日武裝,改變了無錫地區沒有黨組織,沒有抗日武裝的局面。為打擊日偽漢奸的猖狂;鞏固錫澄虞及蘇南抗日根據地和擴大新四軍“江抗”部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40年7月,王仲良在無錫北鄉又一次被捕,后被營救脫險。獄中的酷刑使他遍體鱗傷,“老虎凳”折斷了他雙腿,但他寧死不屈。時任領導譚震林同志高度表揚他的革命意志,並以愛馬相贈;在蘇南根據地,他堅持“一手抓抗戰、一手抓生產”,帶領民眾開拓因日寇侵略,被荒蕪的良田,恢復“江南魚米之鄉”美譽,被抗日民眾褒揚為“土地復耕的開拓者”。1941年10月,王仲良同志帶著“打回老家去,開闢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使命,回到浙東,曾是三北地委、四明地委、浙東行政公署黨團、浙東縱隊等領導人之一,他組織抗日武裝、開展軍民合作生產、做好抗日統戰工作、謀划日偽部隊起義投誠,參與了初創、擴大、鞏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全過程。他曾謀划國民黨部隊張俊升旅起義,並冒著生死危難險阻,克服敵兵圍堵、平定叛亂、團結多數,帶領部隊從浙東撤到山東,勝利回歸抗日陣營,受到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同志的親切接見和表揚;譚啟龍曾題詞:王仲良同志是黨的好乾部他為創建和發展三北四明抗日根據地做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王仲良同志先後在獨立旅、教導團、南下幹部大隊、華野衛生部等擔任政委職務。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謀略,教育改造孟良崮國民黨王牌74師戰俘軍官成為我軍戰鬥骨幹;他指揮所屬衛生部隊指戰員,一切為了救死扶傷,進行“戰地救護、搶險救護”,有力保障了華野部隊兵員戰鬥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艱苦的革命歷程錘鍊了王仲良同志勇于堅持真理、敢於實事求是的堅強黨性。王仲良同志是黨的忠誠戰士。他對黨無限信賴,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他堅持領導帶頭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境界,把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意見,比作在“三反”中好好“洗個澡”;為排除“左”的傾向干擾,他反對“500個指標打老虎”的做法,因而被扣上“思想右傾”、“目無領導”的帽子,並視為運動的“絆腳石”,被停職反省。但對受的冤屈,他總是一句話“黨內的事,受點冤枉算啦,歷史會做出證明的”。
王仲良同志是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模範。在科學院工作十幾年,同歷屆領導,如:李亞農、王一平、劉述周等同志一起為華東分院建設,嘔心瀝血,彰顯業績。他一到任就深入抓組織建設,建立和健全了分院和各研究所的黨組織,並積極發展知識分子黨員,培養發展著名科學家曹天欽、王應睞、嚴東生、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彭加木等同志入黨,併發揮他們在科研主戰場的先鋒模範作用。他幽默地說我們有“穿西裝的黨員了”。
王仲良同志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踐行者。他認為“要領導知識分子,必須了解知識分子、熟悉知識分子,深入到知識分子中,與他們廣交朋友”。他常在下班后,到科學家家中串門、聊天、談心;周末,經常參加科學家“橋牌沙龍”,在和諧氣氛中關心同志、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他頂住“反右”運動中的壓力,冒著個人政治風險極大地保護了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生命和科研活力。有人說:“幾千知識分子成堆的華東分院,竟沒有一位科學家和高級知識分子被劃為右派,簡直是奇迹”;科學家們讚譽:仲良——科研戰線的開明領導、知識分子的知心益友。
《王仲良紀念文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王仲良同志被平反昭雪,“四人幫”強加他身上的一切誣陷不實之詞全部推到。1979年,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高度表揚了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的王仲良同志;1999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王仲良紀念文集》,中央和軍隊以及地方的一些老領導為“文集”題了詞,時任上海市市長的徐匡迪同志為“文集”題寫了書名,許多老同志和科學家撰寫了紀念文章;後來,又出版了他的傳記《燧石》。
王仲良故居“燧石園”開園
2012年7月16日,浙東抗日根據地三北地區的黨政軍領導王仲良同志的故居——“燧石園”舉行開園儀式。中共慈溪市委副書記楊勇,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華紅為“燧石園”揭牌;市政協副主席岑劍國等出席開園儀式。
王仲良,匡堰鎮王家埭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傑出的科技工作領導者。王仲良同志在浙東工作時,帶領三北軍民奪取了反“掃蕩”、反“清鄉”和反頑自衛戰的勝利,逐步建立並完善各級抗日民主政權。他還創造性地開展統一戰線、“二五減租”、民眾自衛隊、衛生防疫等工作,為開闢、鞏固浙東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勇在開園儀式上致辭,他說,“燧石園”的建成開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紀念王仲良同志的場所,也為慈溪市開闢了一個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加強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先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時刻銘記肩負的歷史使命,把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和懷念轉化為銳意進取、幹事創業的實際行動。以他們不畏艱難、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鼓舞鬥志;以他們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進取精神堅定信心;以他們不求索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勤政為民,把慈溪大地建設得更具品質,讓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上海分院召開“神仙會”
1960年底,上海市委作出黨內整風的決定,要求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分院黨委書記王仲良,受民主黨派在北京開“神仙會”的啟發,他在上海分院召開“神仙會”,實行“三不”(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帶帽子),動員科技人員講真話,幫助黨整風,檢查“大躍進”以來科研和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1960年12月至1961年初,分院系統共有11個研究單位舉行“神仙會”,參加的科技人員共有1244人,其中高研173人,助研和工程師303人。會上提出的意見,內容豐富、具體,後來由分院彙集成冊,內容包括科研工作安排、理論聯繫實際、科研工作中的群眾運動、培養幹部和學術活動、與知識分子的關係等。不久,院黨組擴大會議,強調要用整風的方法總結三年來的經驗教訓,肯定了上海分院“神仙會”的作法,並在全院推廣。上海分院彙編的小冊子,為《科學十四條》的制定提供了前期調研工作的基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