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 Crash
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所著書籍
《雪崩》是第一本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說。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和武士兼披薩餅快遞員,靠為黑手黨遞送皮薩餅謀生的。當致命的雪崩病毒,開始戰勝黑客,並且威脅到虛擬現實本身時,Hiro就成了制服病毒的最佳人選。這本典型的計算機科幻龐克小說,科幻、性、迷幻藥加上搖滾,加上這個新鮮的辭彙,對電腦迷們有著特別的吸引力。
第一本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說。另外,你會喜歡上那個叫Hiro Protagonist(日本名)的主人公,他是一名黑客、日本武士兼披薩餅快遞員。網路世界的崛起為科幻作家的思想提供了一個馳騁萬里的絕妙空間。同時,科幻小說也為網路世界的發展和網路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今天的很多術語都源自於這些天才文學家的靈感。比如“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名詞,就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短篇故事“整垮珂蘿米”(Burning Chrome,1981年)中所創造,隨後在他最有名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年)中化為實在的例子。這本典型的計算機科幻龐克小說,科幻、性、迷幻藥加上搖滾,加上這個新鮮的辭彙,對電腦迷們有著特別的吸引力。但是對今天的網際網路更真切的演繹和解釋,“虛擬實境”(Metaverse)可能比“賽伯空間”更勝一籌。“虛擬實境”來自科幻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寫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書中,斯蒂芬森描繪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數字空間“Metaverse”,為地理空間所阻隔的人們可通過各自“化身”(avatar)相互交往,度過閑暇時光,還可隨意支配自己的收入。與威廉·吉布森和Rudy Rucker等的早期賽伯朋克(cyberpunks)小說不同,《雪崩》加入了更多的黑色幽默。同時,史蒂芬森曾做過計算機的編程員,非常了解電腦網路和黑客生活。可以說,《雪崩》將賽伯朋克的世界、複雜的語言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的諷刺強行結合在了一起,堪稱第一本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說。在2003年《商業2.0》雜誌推出的“每位CEO必讀的偉大書籍”中,文章對此書如此評價道:“舊媒介產品中幾乎很少能夠像這本書那樣,為新媒介世界注入如此多的東西。被企業化的政府和送比薩餅的敲詐勒索景象簡直令人頭暈。《雪崩》引發了“賽伯朋克”的產生,而後者依然能夠從這本有趣且令人心醉神迷、讓人愛不釋手的書中獲得靈感。”
《雪崩》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不久之後的21世紀的美國。那時,美國社會徹底公司化,美國政府已經垮台,政府從事商業,被迫淪為二流企業,為大財團大公司“跑龍套”。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和武士兼披薩餅快遞員,靠為黑手黨遞送皮薩餅謀生的。當致命的雪崩病毒,開始戰勝黑客,並且威脅到虛擬現實本身時,Hiro就成了制服病毒的最佳人選。《雪崩》確實是一本光彩奪人的小說:混合了賽伯空間的狂歡精神、宗教、異乎尋常的幽默、以及刺激的冒險情節,黑手黨、潛在的致命、遞送皮薩餅30分鐘的期限、半智能的核動力的看門狗,可謂切人心弦。與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和帕特·卡蒂根(Pat Cadigan)的《合成人》(SYNNERS)等傳統朋克小說形成鮮明對照。
1959年10月31日,史蒂芬森出生於美國馬里蘭。雖然,史蒂芬森很早就開始寫小說,但直到1992年《雪崩》出版,才一炮走火,一舉確立了科幻小說大師的地位。此後,平均四年出版一本大部頭的巨著。1995年,描寫納米技術的《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 or A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1999年,推出描寫數據密碼的1000多頁的《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全書綜合了歷史小說和科技驚險小說的要素。將二次大戰的密碼破譯員和計算機研製、東南亞建立的“信息天堂”(data haven)這兩個傳奇故事作為線索,在書中平行展開。
Snow Crash
加州大學凱瑟琳·海勒絲認為,從《雪崩》到《鑽石時代》再到《Cryptonomicon》的一系列小說中,個人主義者與生物性大眾的衝突貫穿其中。斯蒂芬森以迷人的魅力展現出一個自立的個體如何退化成一個奴性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毫無選擇只能按照它的程序行事。而且,具有鮮明對照和諷刺意義的是,整個漂流伐上的芸芸眾生大都來自印度、越南和中國這樣的國家,而這些人直接威脅到的領地——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個人主義至上的地方。而且,特別在其虛擬社會內劃了一個“李先生的大香港”(Mr. Lee's Great Hong Kong)自治管轄區,由“李先生”所擁有。
史蒂芬森的“虛擬實境”深刻地影響了技術領域,尤其是遊戲領域。他的理念漸漸演化為專業網路技術人員持久的夢想——建立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把現實生活中的交流通訊網路也搬到虛擬世界。然而,或許是早期的“虛擬實境”建造者太過想當然了,許多人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人們鍥而不捨。麥克爾·亞布拉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軟體工程師之一,曾經寫過7本相關書籍,其中包括業內極具權威的《圖形編程的禪宗》。早期他就讀過《雪崩》,他覺得自己可以實現其中90%的構想。為此他花了數月的時間,希望說服微軟高層讓他構建電腦虛擬世界的基礎架構,他提議讓微軟成立一個遊戲研發項目以研究這種共享的虛擬世界。最後微軟通過了他的項目。
奇怪的是,斯蒂芬森的小說越來越縱橫在歷史之中,而不是美麗奇幻的未來世界。他對記者說:“我不得不承認,“9·11”事件確實讓我覺得有好幾年時間我會沒有勇氣去寫人類的未來。那樣的事件一發生,作為一個預見並展望人類未來的作家,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無能與脆弱。”1998年3月,《審理雜誌》推出“最後審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書”的文章,評出100本最佳科幻-奇幻小說,《雪崩》也在其中。《雪崩》同時入選亞馬遜網上書店選出的“20世紀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說”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