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窩灘鎮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轄鎮

草窩灘鎮,隸屬於甘肅省景泰縣城,地處甘肅省景泰縣城以北8.4公里、景電一期灌區中心地帶。省道201線橫穿全境,包蘭鐵路沿其南端而過,蘆草公路為東西相接的主道。1998年撤鄉建鎮。

草窩灘鎮,地處景泰縣北部,東與五佛鄉接壤,南連一條山鎮,西鄰寺灘鄉,西北接上沙沃鎮,飛地在其東北,北東南三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549平方千米。

1980年6月25日,設楊庄公社;2002年4月23日,改為草窩灘鎮。截至2018年末,草窩灘鎮戶籍人口為22574人。2020年6月,草窩灘鎮下轄18個行政村。

草窩灘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8年,草窩灘鎮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歷史沿革


1980年設楊庄公社,1982年11月10日,更名草窩灘公社。1983年置草窩灘鄉。1996年,面積440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楊庄、新建、紅嘴子、三道梁、黑嘴子、龔家灣、長城、紅躍、范家灣、安家灣、景城、新墩、草窩灘、陳槽、西和、陳梁、翠柳17個行政村。2002年4月23日,改為草窩灘鎮。2004年12月,撤鄉並鎮,原八道泉鄉7村劃歸草窩灘鎮。2005年1月,將原八道泉鄉的青城、清泉、八道泉、獵虎山、常豐、豐泉、青石墩等7個村併入草窩灘鎮。【八道泉鄉】位於景泰縣中部,距縣城6千米。地處長嶺山東南麓,西北為山區。景點有明長城、梧桐山等。1980年設八道泉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28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八道泉、豐泉、紅柳泉、清泉、於家窯、青城、百花灣、青石墩、榆樹、段家井、邊外、王莊、獵虎山、常豐14個行政村。2005年1月,撤銷八道泉鄉,將段家井、王莊、榆樹、邊外等4個村併入上沙沃鎮,將青城、清泉、八道泉、獵虎山、常豐、豐泉、青石墩等7個村併入草窩灘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草窩灘鎮地處景泰縣北部,本部東與五佛鄉以及一條山鎮飛地接壤,南連一條山鎮,西鄰寺灘鄉,西北接上沙沃鎮,飛地東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54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草窩灘鎮境內大部分屬騰格里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略西髙東低、北高南低。最高點翠柳村位於黃草塘山峰,海拔2018米;最低點陳槽村位於排鹼渠,海拔1534米。

氣候

草窩灘鎮屬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8.6℃,1月平均氣溫-7.7℃,7月平均氣溫22℃。最低月均氣溫1.8℃(1976年),最高月均氣溫17.1℃(1998年)。平均氣溫年較差28.5℃,最大日較差25.2℃。生長期年平均210天,無霜期年平均141天,最長達201天,最短為11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718.3小時,年總輻射114.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82.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55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8月最多。

水文

草窩灘鎮境內屬黃河水系。黃河自翠柳村東南入境,由南而北,流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河道長30千米。

自然災害

草窩灘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乾旱、冰雹、沙塵暴、霜凍等。風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93年5月5日,造成2.8萬畝小麥受災,減產12萬千克。

自然資源


草窩灘鎮分為山區和灌區兩部分。山區位於景泰縣東北翠柳地區,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接壤,南臨黃河,西鄰五佛鄉,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距縣城70多公里,是景泰縣最邊遠的偏僻之地。境內山峰突兀,溝谷幽深,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面積400多平方公里,約佔全景泰縣面積的1/13,土地瘠薄、地下水貧乏。翠柳地區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東有黃草塘山,植被較好,適於放牧牲畜。南有黑山峽,是黃河上游的著名峽谷,水力資源十分豐富。自黑山峽向西至十里溝一帶,蘊藏著大量的煤和石膏,十里溝是景泰縣主要的產煤區之一。
草窩灘鎮鎮域面積549平方公里,分灌區和山區兩部分。總耕地面積32800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8000畝。交通便利,包蘭鐵路和省201、308線穿境而過。資源豐富,有煤炭、石膏、粘土、石灰石等。名特優產品有枸杞、翠柳羊羔肉、肉兔、沙漠蜜瓜等。煤炭、石膏、石灰石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201線蘭鋼段兩側為主要商業區,匯聚了加工業、批發零售業、修理運輸業、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68家。自1999年建成龔家灣小康示範村以來,自來水、氣化站、廁所等設施現已配套,車站、農貿市場即將運行,呈現出了一片繁榮活躍的市場景象。

行政區劃


2005年元月原八道泉7村併入,轄長城、西和、新建、新墩、龔家灣、黑咀子、三道梁、陳槽、翠柳、楊庄、紅躍、青城、清泉、八道泉、獵虎山、豐泉、常豐、青石墩18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120個自然村,鄉治西和村。
2011年末,草窩灘鎮下轄18個行政村:西和、楊庄、紅躍、陳槽、長城、三道梁、新建、黑嘴子、龔家灣、新墩、青城、清泉、八道泉、常豐、獵虎山、豐泉、青石墩、翠柳;下設157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草窩灘鎮下轄1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和村。
新建村黑嘴子村龔家灣村新墩村長城村
西和村三道梁村紅躍村楊庄村陳槽村
翠柳村八道泉村清泉村常豐村獵虎山村
青城村豐泉村青石墩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草窩灘鎮總人口2069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39人,城鎮化率7.0%。另有流動人口1256人。總人口中,男性10485人,佔50.7%;女性10205人,佔49.3%;14歲以下4465人,佔21.8%;15—64歲14382人,佔69.5%;65歲以上1843人,佔8.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0651人,佔99.98%;有土、回、壯、布依等9個少數民族,共39人,佔0.02%。2011年,人口出生率9.2‰,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7.7人。
截至2018年末,草窩灘鎮戶籍人口為22574人。

經濟


綜述

草窩灘鎮
草窩灘鎮
1991年以來,草窩灘鎮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全面實施“項目帶動型”發展戰略,以農業產業化為主攻方面,發展城郊型農業為主的區域性特色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向精品農業邁進;以資源和科技優勢為依託,發展非公有制經濟。2000年,農業總產值1648.88萬元,比1990年增長1.18倍。糧食總產量1350.21萬千克,比1990年增長1.0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940元,比1990年增長3.07倍;財政收入144.8萬元,比1990年增長3.6倍。農業基礎條件逐步改善,共開挖排鹼渠10千米,恢復棄耕地1200畝;襯砌斗農渠100千米;建立了范家溝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新建小鹼溝小提灌;大、中、小型汽車、拖拉機已達3500輛。2000年草窩灘鎮植樹3000畝,種草3000畝,推動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小麥為主糧的產量不斷增加,品種得到有效改良,品質不斷優化,2005年達到5516.6噸。隨著結構調整合理化,玉米、洋芋、油料及其它雜糧種植面積適度增大,產量明顯增加。枸杞栽植已達10108畝,其中進入盛產期的4326畝,枸杞平均畝產乾果300斤,按每斤8元計,最高畝收入8000元,最低畝收入1500元,已成為草窩灘鎮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金盞花、西紅柿種植分別達到360畝、1200畝,收入可觀。舍飼養殖業不斷發展,標準化圈舍逐年增加,草窩灘鎮已有標準化建設212個,舍飼養殖小尾寒羊12500隻(現存欄),共計羊只存欄44650隻,豬存欄17210頭,全年畜牧業收入1150萬元。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654元,比2004年增加119元。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2000年,完成了工業總產值1253萬元,比1990年增長1.2倍,完成鎮水泥廠擴窯技術改造及設備更新,年產量由4萬噸擴大到7.2萬噸;通過整改后的鎮屬煤礦年產原煤2000噸;建成2個石膏粉廠;建設開發區,形成以鎮政府為中心南北延伸的經濟走廊;新建小康示範戶21家,發展服務網點104家;投資67萬元建成秸稈氣化站一座;營盤水建成13家個體私營經濟。
2011年,草窩灘鎮財政收入584.7萬元,比上年增長11%。人均純收入4500元,比上年增長17.1%。農民人均純收入5120元。

區域優勢

小觀音水力發電站
小觀音水力發電站
1、沿路經濟開發條件優越。草窩灘鎮政府距縣城8.4千米,區位優勢獨特,交通便利,資源豐富。201、308省道過境達10千米,可建設以個體私營為主的經濟走廊,帶動二、三產業。小城鎮示範村建設已具雛形。營盤水地處甘、蒙、寧三省交界處,以土地開發、畜產品交易、發展商貿個體經濟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2000年草窩灘鎮落實間套帶20495畝,地膜覆蓋16000畝,單產增長9%。引進實驗了枸杞、仁用杏、種桑養蠶等新品種。枸杞種植達2270畝,畝收入1700元;桑蠶畝純收入1000元;沙漠洋芋5000畝,畝純收入500元。范家溝小流域治理,成為甘肅省農民承包綠化、美化荒山荒坡的先進典型。
3、黑山峽小觀音水力發電站。小觀音壩址位於翠柳村,黃河在這一段峽谷深窄,水流湍急,地質水文條件好,具有建大型水電站的天然優勢,被甘肅省政府列為“十五”期間爭取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百億元。水電站建成后,將成為黃河上游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樞紐工程,可增加水域面積90平方千米,兼灌溉、防洪、反調節等多項功能,具有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發展思路

草窩灘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結合實際,鼓足幹勁,開拓進取,有力的推動了草窩灘鎮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再接再厲,奮發向上,納賢聚士,大開門路,努力完成草窩灘鎮的枸杞加工企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環境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構建平安草窩、和諧草窩。

農業

2011年,草窩灘鎮農業生產總值8226.6萬元,占生產總值的31%。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4657噸,人均708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枸杞、胡麻、葵花、西紅柿等,其中枸杞86.4萬噸,西紅柿50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1398.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

工業

2011年,草窩灘鎮生產總值9298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6%。工業企業27家,職工1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260萬元,比上年增長24%。

商貿

2011年末,草窩灘鎮有商業網點69個,職工12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4%;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2000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草窩灘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各項貸款餘額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

文化


地名由來

草窩灘鎮以所轄草窩灘(地片)而得名。

當地特產

“景沙紅”牌沙漠枸杞
“景沙紅”牌沙漠枸杞
沙漠枸杞是1998年經草窩灘鎮黨委、鎮政府考察推廣的一項幫助農民增收的特優產業,從試驗50畝,到萬畝枸杞園區建設,草窩灘鎮黨委、鎮政府因勢利導,算帳對比,充分發揮優勢,積極推廣栽植,促進了廣大農民的增收。草窩灘鎮枸杞栽植面積已達到10108畝,乾果產量達3032噸,僅枸杞收入為3032萬元。草窩灘鎮生產的“景沙紅”牌沙漠枸杞具有個大、色艷、肉厚、籽少的特點,2004年11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並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林博會最受歡迎獎”

交通


草窩灘鎮境內有201省道經過。

社會


綜述

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修建草窩灘中學、龔家灣、新墩小學教學樓4幢。幼兒園2所;建成市級標準化、示範化學校8所;新修劇院1處;擴建鄉衛生院住院部、門診部,增設醫療網點3個;完成農網改造70千米,架通翠柳村輸變電線路;新修改建鄉村道路100千米;草窩灘鄉電視接通戶達96%,農話開通戶達60%。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00多萬元。1999年,省道201線景泰路段拓寬改造,草窩灘鎮搶抓機遇,在公路沿線建起了龔家灣小康示範村,先期籌集118萬元建成22家,共建起了50棟上下兩層小洋樓。小洋樓因地制宜,一樓為鋪面,經營飯店、理髮、百貨、醫療等,二樓自然為住宅。院內配套有塑料大棚和豬圈雞舍,既經濟又實惠,每個家庭的小日子都過得很紅火。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草窩灘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人數40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2所,在校生1250人,專任教師13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級中學2所,在校生1046人,專任教師9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934萬元,比上年增11.8%。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15%,比上年增長12%。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草窩灘鎮有綜合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8個,各類文化專業戶54個,各類圖書室19個,藏書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19人。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14個。2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草窩灘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3個,村衛生室21個,個體診所11個;床位18張;固定資產總值12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1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000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01萬人,參合率97.15%。

社會保障

2011年,草窩灘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戶,人數52人,支出6500元,比上年下降19%;城市醫療救助19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7人次,共支出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8.6萬元,比上年增長100%。社會福利費2萬元,比上年增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