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峽

黃河甘肅與寧夏交界段

全長5000多公里的黃河,有一段被水利專家稱為峽谷區的流域,從黃河蘭州段起蜿蜒數百公里到黃河中衛段,也就是沿線村民俗稱的“鬼門三峽”。“鬼門三峽”自上而下分別是烏金峽、紅山峽和黑山峽,其中黑山峽起於甘肅靖遠大廟村,終於寧夏中衛小灣村,全長約70餘公里,峽谷深且水流急。

自然景觀


滾滾黃河水穿山越峽,一路奔騰向東。在一座座礁石和絕壁間,製造了一個個險灘,給人們展現了黃河的神秘莫測。在甘肅與寧夏交界的峽谷地區,被稱之為黑山峽,黑山峽連接甘肅、寧夏二省,起於甘肅靖遠縣大廟村,迄於寧夏中衛縣小灣村,全長七十一公里,是黃河上游最後的大峽谷。
黑山峽的彎多。只見河水在莽莽群山中,時而東,時而西。在黑山峽100多公里的峽谷中,僅僅V字形的懸崖峭壁,就佔去了31.5公里,龍王坑、老兩口、七姊妹、三兄弟、黃石旋、一窩煮(豬)、閻王砭等險灘,有人曾經統計過,過黑山峽至少要經過50多道彎。難怪筏客子中流傳“遠見航道去無路,過彎轉舵又一村”的說法。著名記者范長江曾感嘆,黑山峽山崖聳峙,極為兇險,不弱於長江三峽中的瞿塘峽
初進峽谷之時,河道已頗為逼仄,兩岸亦頗險峻。不意至峽之內約十公里之處,峽谷竟再度陡然變窄,山崖亦更顯峭然,峽內逞陰森之相,暑氣頓消。兩岸山崖上生長著零星成簇的蒿草,峽谷與河水的夾縫間常有青青棗樹數株,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偶爾還有小屋依峽而築,小屋的築法,或者直接挖開山岩,或者是用幾根木棒隨意搭成。小屋的用途,或是供行人休憩,或是存放著一些不知名目的擺渡工具,姑且稱之為“皮胎舟”吧。此物的構架極為簡單,只是將一個汽車輪胎固定於木架之上,原理類似羊皮筏子。尤其令我吃驚的是,在這幾近光禿的山岩上竟有山羊攀岩覓草,時為一二隻,時則漫山遍嶺,不計其數。然無論何時,卻總不見牧羊人,令人詫異這些山羊何以竟至這樣乖覺,可來去自如,不需導引。
黃河在峽谷中穿行,滾滾向前。留下了無盡的傳說和獨具特色的物產,在黑山峽的眾多物產中,鴿子魚最為神奇。這是一個鴿化魚的故事,民間傳說,生活在黑山峽山崖中的鴿子,不小心就會碰到山崖而落入黃河,鴿子涉河落水后,就會變成魚,在黃河裡自由自在地游泳。這種魚人們叫做鴿子魚。鴿子魚和鯉魚相類似,唯一的區別是它全身呈古銅色,只產在甘肅靖遠到寧夏中衛200公里的黃河中。滔滔河水常常將鴿子魚衝到下游很遠的地方,但無論多遠,鴿子魚都會逆流而上,游回故鄉。正如那些順流而下的筏客,不論漂多遠,最後仍然要返回故鄉,返回最初的出發地。
峽內尚有廢棄村落二、三處,頹垣斷壁與孤鷹為伴,凄凄涼涼,冷冷清清。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憶起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再行數十公里,卻又換了一番景象。兩岸山峽稍顯開闊,在河灘上出現了幾處綠洲。茂林豐草,炊煙繚繞。古老而孤獨的水車悠然地轉動,發出幽邃的吱鳴,像一位老者,佇立在水邊,守護著身後的村落,見證著黃河的變遷。孩童們驚異於我們的到來,呼叫著來爭看,嘻鬧不止。時又有婦女三五成群憩於果樹之下,怡然自得。觀此情狀,我們便如置身於世外桃源一般,沉醉不已。
據朋友介紹說:“黑山峽中有不少灘塗,大體上分南長灘和北長灘兩部分。南長灘在沙坡頭上游60公里處。北長灘又有上北長灘(在甘肅境內)與景泰五佛相對,下北長灘在南長灘下游10公里處,距離沙坡頭50多公里。此處月牙形的長灘,就是人們稱之為的南長灘。該地四面靠山,一河環流,形成了弧形半島,像一塊翡翠鑲嵌在黑色的石頭和黃色的河水之間。南長灘有史前岩畫、古代水車、秦代長城,黃河兩岸怪石嶙峋,高崖聳立,拓拔族人後裔常年定居於此。據考證,當年拓跋氏一支,為避戰亂,逃命至此,發現此地沒有人煙,相中黃河岸邊的這塊肥沃土地,於是定居於此,數百年來不被外人所知道,堪稱“世外桃源”。在河灘邊生長著數百年的梨樹和棗樹,四月中旬正是梨花怒放的時間,每年這個時候,南長灘都要舉行盛大的“梨花節”。南長灘拓拔族後裔以這種獨特的形式,為家道的中興抹上濃妝重彩的一筆文化史詩。
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了黑山峽這樣險峻的峽谷,自然會有敢闖險灘的筏客,自然也有逆流而回故鄉的鴿子魚,更有讓人流連忘返的與滔滔黃河水相映成趣的南北兩灘。
黃河拐向東北后,經過攔門虎、五龍旋、一窩煮等處,抵達沙坡頭,黑山峽的終點在沙坡頭。到了此地算是徹底出了黑山峽,筏把式們總要炫耀一番,他們常說:“七妹妹惹不下,老兩口要掛一掛,三兄弟處平安過,才算走出黑山峽。”一道道彎、一座座峽谷、一個個險灘,就這樣被筏客們逐個征服了。我想,走過了黑山峽的筏把式更應該算好漢了。
黑山峽的終點在沙坡頭。我們曾經多次到沙坡頭大彎對面的公路邊眺望風景,只見青山聳立,黃沙茫茫,黃河在沙和山之間拐了一個“S”形的大彎,滾滾向前。
黑山峽內山體垂直陡峭,谷底河水湍急,從河面到兩側峭壁崖頂平均垂直高度超過100米,相當於30層高樓。在黑山峽內,基本沒路可走。不過,上世紀80年代在黑山峽開始的水利工程考察,使崖壁兩側有了人走出來的小路。
崖壁上的小路非常窄,最窄處只能容下兩隻腳,而腳下的路是遭嚴重侵蝕的岩層,極易脫落滑坡。沿著崖壁小路向前走,拐過兩個彎后,眼前的峽谷更為險峻,河水也更加湍急,峽谷兩側的崖壁就像刀切一般陡峭。高山嚮導小白多年前和幾個驢友來過這裡,當時走的是河北側的崖壁小路。“如果沒記錯的話,前邊應該有一座弔橋。”繼續走100多米,繞過一個山樑后,記者果然看見了一座橫跨在峽谷兩側的弔橋。走近后,發現橋面已斜立,一些橋面木板斷裂,看樣子有很長時間沒用過了。記者在半山腰遇到放羊的老拓,他說這座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是當時搞水利考察的人建的。90年代時,峽谷里刮“黑風”(當地人對沙塵暴的俗稱),把橋刮壞了,後來修過幾次,但再次在大風天中損毀,至今無法使用。
距離黑山峽入峽21公里處,水邊有一處形似一尊觀音的石峰俯瞰著黃河,當地人稱為“小觀音”,是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的標誌。
在“小觀音”附近的河心處,有一座巨大的石頭,中流砥柱般矗立在湍急的水流中間。這裡流傳著一個“洋人招手”的故事。20世紀初,有一位德國人由蘭州乘坐羊皮筏子前往銀川,行至這裡,他被震耳欲聾的波濤聲和湍急流水嚇住了,由於巨石矗立在河中央,皮筏速度又快,眼看筏子要撞到巨石,德國人沒有聽船工的勸說,縱身跳上礁石。可就在這時,經驗豐富的老筏工用竹篙輕輕一點,羊皮筏繞過礁石,安全駛向下游。德國人被困在河心礁石之上,每過一筏,必招手求救。這塊巨石便被當地人和路經這裡的筏工們稱做“洋人招手”。
過了“洋人招手”不久,有兩個石峰矗立在水邊,像一對老態龍鐘的夫妻,當地人形象地稱其為“老兩口”,再往東,北岸有7個大小相似的石頭端居水裡,遠遠看上去像7個風姿綽約的女子,當地人取名為“七姐妹”,對岸有塊巨大的石頭隔河望著“七姐妹”,石頭因此得名“望七石”,黃河離開“七姐妹”后,還有“烏龍漩”、“一窩豬”等險要之處,每個名稱背後自有諸多有趣的人文傳奇。

水利價值


黃河黑山峽河段跨甘肅省靖遠縣景泰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縣,從甘肅靖遠到寧夏中衛全長約200公里,包括靖遠川、紅山峽、五佛川和黑山峽,天然落差139米,是進行水電項目開發的理想河段,也是黃河全流域最後一段未經開發的河段。
黃河黑山峽河段地處甘肅、寧夏交界處,是黃河上游最後一個可以修建高壩大庫的峽谷河段。河段位於我國一、二級階梯交界位置,水多沙少,高位供水優勢顯著,在黃河調水、調沙、調電中具有承上啟下、興利除害的戰略地位,是從時間、空間尺度上有效配置黃河水資源的寶貴資源。
黑山峽河段是整個黃河流域調水治沙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一河段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對實現黃河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要從確保黃河安全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黃河黑山峽河段優勢,樹立大局觀念,明確功能定位,科學分析黃河泥沙淤積的規律、危害、趨勢等,形成研究成果,全力做好河段開發治理的各項準備工作。
黃河黑山峽河段是黃河上游甘肅河段的最後一個峽谷段,全長31.5公里。黑山峽水庫壩址位於甘肅境內峽谷入口29.2公里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332億立方米,天然落差104米,可開發裝機容量約140萬千瓦。由於過度開發、生態破壞、沙漠擴張等諸多因素,黃河中上遊河槽萎縮,加速形成“懸河”,導致洪凌災害頻發,嚴重威脅下遊河道的安全,也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從200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對黃河中上遊河谷的形成與演變、沙漠與河流的相互作用、沙漠寬谷河流河床的演變等進行科學研究。經過歷時五年的調查論證,科研專家探明黃河上游沙漠寬谷河道粗泥沙來源,70%來自於沙漠區的沙粒而不是黃土,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黃河沙漠寬谷段懸河成因的爭論,為黑山峽水壩選址方案提供理論支持。
黃河黑山峽河段 開發規劃所涉及的範圍,是指甘肅靖遠到寧夏中衛沙坡頭水庫回水末端的整個河段,包括靖遠川地、紅山峽峽谷、五佛川地和黑山峽峽谷。河段全長約210公里,其中甘肅境內河段長約150公里。甘肅省提出的黃河黑山峽河段多級開發方案,白銀境內三級總裝機108萬千瓦,使大量的耕地、國家地質公園和絲綢之路文化遺 存得以保護,大大減少了人口遷移,便於就近安置,綜合效益顯著。

周邊景點景觀


黃河石林

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靖遠縣黃河流經段,距甘肅省會蘭州市130公里。2004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大敦煌》、《神話》、《天下糧倉》、《驚天傳奇》等電影、電視劇曾在此拍攝,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景區生成於21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由於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岩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內陡崖凌空,景象萬千,峰迴路轉,步移景變,石柱石筍大多高達80-100米之間,最高可達200多米,其造型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猶如雕塑大師之夢幻傑作。狹谷蜿蜒曲折,如蛇明滅,皆以溝命名,從東南至西北,共有八溝之多。正在開發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進發、西天取經、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黃河石林景區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結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景區適宜觀光旅遊、探險獵奇、度假休閑、宗教旅遊、“絲綢之路”游、會議旅遊等。

沙坡頭旅遊景區

沙坡頭旅遊景區位於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處於沙漠和草原的過渡帶。行政區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104°57′E,37°27′N,站區平均海拔1250m,黃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點海拔達1500m。氣候屬於乾旱氣候區,平均氣溫9.6℃,最高氣溫38.1℃,最低氣溫—25.1℃。年均降水量186.2mm。
沙坡頭位居《山海經·西次三經》之首的崇吾之山。崇吾之山是黃帝族繁衍生息、採集狩獵、圖騰崇拜的神山,自古鐘靈毓秀,神異非凡。
《明史·地理志》載,中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讀史方輿紀要》載,中衛“西五十里,因積沙而成,或雲即萬斛堆。沙坡頭這座大沙山,歷來名聲顯赫。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這裡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沙坡頭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就連流經此地的黃河,也能散射神秘的光彩。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載浮遊人泛流的這一段黃河,歷史上原本就有一個神秘的名字,它叫“鳴沙河”。《讀史方輿紀要》援引元代史志記載說:“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
周穆王駕八駿之乘遨遊河套,經這裡西巡崑崙之丘,宴觴西王母,詠歌瑤池,傳下了千古絕唱。中衛黃河南面出土的西周車馬坑證實了周穆王西遊絕非神話。
沙坡頭聚神山、大漠、黃河、綠洲、草原於一處,集長流水舊石器遺址、孟家灣新石器遺址、秦代窯場、漢代河堰、絲路驛站、西夏皇家花園於一地,融長城文化、絲路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與現代治沙成果於一體,其多元融合的歷史流光溢彩,其獨具特色的景觀使人流連忘返。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享譽世界的治沙成果,確立了沙坡頭在中國乃至世界旅遊界的獨特地位。在唐、宋、元明以來,史不絕書的“沙坡鳴鐘”成為宇內異景,形成了不可再造的世界級品位的絕世奇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之為“世界壟斷性的旅遊資源”,成為了全球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
沙坡頭周邊的大麥地、香山、西山遍布史前岩畫。數以萬計的岩畫鱗次櫛比,瑰麗璀璨,以圖畫形式再現了洪荒時代的天、地、人情,昭示了人類文明的早期淵源,譜寫了人類歷史的最早華章。秦昭王伐滅義渠,據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沙坡頭南區的戰國秦長城,荷載著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碰撞、融會。秦始皇、漢武帝築長城,現存遺跡位於沙坡頭黃河南岸、北岸的黑山峽、衛寧北山。長城維護了地域安寧,保障了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遍布沙坡頭地區的新、舊石器遺址,南北山岩畫,秦、漢、明長城,古陶窯遺址、古水車、古傳說等等,都雄辨地證明:沙坡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著名史學家賈蘭坡范文瀾分析了古遺址的資料后斷言:中衛地區至少在三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由此開始,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在沙坡頭成功築堤引水,開挖美利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誕生了“白馬拉疆”的神話傳說,與四川都江堰一道彪炳中國乃至世界灌溉史。
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衛。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
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探尋成吉思汗的歸宿,中衛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驕”的最後足跡。
沙坡頭的攝人心魄之處,在於浪漫沙海中的奇幻瑰麗,在於大河奔流的俠骨柔情。公元736年,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徑寧夏中衛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寫下了《使至塞上》這首著名的詩篇:“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成了描寫大漠與黃河空靈寂寥、飄逸雋永意境的極致,這裡面蘊藏著沙坡頭多少說不清、道不盡的千古遺韻。

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地處寧夏、甘肅兩省交界處,因黃河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這一個神秘的村落,村子雖小卻擁有"三個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群山環繞使得南灘村幾乎與世隔絕,村裡人姓拓,自稱是西夏黨項人的後裔,並保存有完整的族譜。2008年12月,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寧夏首個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