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犀鳥
馬來犀鳥
馬來犀鳥(學名:Buceros rhinoceros)是一種犀鳥。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並趾型,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併合,中趾與內趾基部也有些併合,善於攀援。每年入春后約5~6月由群居轉為成對,選擇高大樹榦距地約在16~33米處的樹洞為巢,自己並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蟻侵咬的洞穴。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雨林中,海拔不超過1400米。主要以果實、昆蟲、細小的蜥蜴、蛇、嚙齒目及較細小的鳥類為食。野生馬來犀鳥的壽命可以達35歲。分佈在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新加坡和泰國南部。是馬來西亞的國鳥。
馬來犀鳥
該物種棲息於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它們依賴於大樹可提供的有利高度來選擇築巢地點,其行蹤飄忽不定,環境的首要條件是在所有的季節里能夠獲得食物,能夠提供各種各樣的水果和漿果。也出現在小山的山坡上的森林地區。
馬來犀鳥經常集小群一起鳴唱,在大公頃的森林中尋找食物。在群體中,夫妻只在繁殖季節呆在一起,在繁殖季節,無論雌雄都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強大的呼叫聲聽起來像鼓吹證明它們的存在。以成熟的果實,昆蟲,小蜥蜴,甚至小鳥為食,犀鳥經常跟隨成群的猴子,以便找到成熟的果實,在它們的食物來源中,動物食材佔30%左右。
馬來犀鳥十分重視示愛,雄鳥必須先得到雌鳥的信任才會交配、產卵、孵卵及育雛。築巢產卵季節從1月到4月,選擇高大樹榦距地約在16~33米處的樹洞為巢,自己並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蟻侵咬的洞穴。犀鳥的繁殖習性很特殊,雌鳥選好巢址后,在洞底鋪一層碎木屑,就在洞內產1~2枚純白色的卵。產卵后蹲在巢內不再外出,將自己的排泄物混著種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鳥則從巢外頻頻送來濕泥、果實殘渣,幫助雌鳥將樹洞封住。封樹洞的物質滲有雌鳥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後在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餵食。雌鳥幽囚洞中達數月之久,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孵化持續37至42天。直到雛鳥孵化后它們仍然在隱蔽處可能需要待3個月。在此期間,全靠雄鳥餵食。雄鳥能將胃壁的最內層脫落吐出,呈一薄膜狀,用以貯存果實,以供雌鳥和雛鳥食用。雌鳥出洞時已全身換上新羽,立即負責喂雛。雌鳥在封閉的洞穴內,還不時地清掃糞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拋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時,將肛門對著洞口直接噴射出,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防衛天敵的傷害,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所形成的適應。
馬來犀鳥分布圖
馬來犀鳥(3亞種) | ||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馬來犀鳥婆羅洲亞種 | Buceros rhinoceros borneoensis |
2. | 馬來犀鳥指名亞種 | Buceros rhinoceros rhinoceros |
3. | 馬來犀鳥爪哇亞種 | Buceros rhinoceros silvestris |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 馬來犀鳥是達雅族的戰神。
• 馬來犀鳥是馬來西亞砂拉越的州鳥。
• 馬來犀鳥是馬來西亞的國鳥。
馬來西亞是犀鳥之家,因而百餘年來被譽為“犀鳥之鄉”。由此可見,之所以馬來西亞的國鳥是犀鳥,因為犀鳥數量在其境內很多,且歷史悠久。馬來西亞奧委會還選用了馬來西亞的重點受保護動物犀鳥作為申亞吉祥物的原型。另外犀鳥是一種形態優美、色采艷麗的鳥兒,它深受沙撈越人的喜愛和崇拜,是當地人的心目中的神鳥,地方非常尊貴。在他們居住的長屋裡放置儘可能多的犀鳥雕刻被視作是一種無上榮光,他們認為這些華麗而鮮艷的雕刻是獻給神最好的貢品,在每年的“鳥節”上,以犀鳥雕刻祭神是一種必須的儀式。
註:馬來犀鳥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