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制儲藏器或水器。原始社會時也有用作葬具的。器形較高大,口和底較小。
戰國時期的
燒窯技術有了很大發展,
窯床用土坯砌成,煙囪設在窯腔上面或後面,這樣能夠保持燒窯溫度,從而使燒出的陶器質地堅緻。當時流行於
江南的
印紋硬陶就需要1100℃以上的高溫才能燒成,因此窯爐結構有比較先進的
龍窯(浙江紹興、蕭山都發現過戰國時期的龍窯)。另一個變化在於裝飾。江南地區的
印紋硬陶原產生於新
石器時代,但興盛於商、周。其拍印紋飾起初是為了使泥條盤制而成的器體緻密牢固,拍打工具是
陶拍。又為了避免拍打時粘上
陶土,就在陶拍上系以繩索或刻制花紋。久而久之,古人對花紋的美觀講究起來,印上的紋飾便日漸規整,豐富多樣。
這兩件陶器
陶碗高6.1cm、陶翁高14.1cm, 為戰國時期
印紋陶製品。仔細觀察,其細密的幾何形紋飾可令人去不斷解索。此瓮或稱為罐,當為儲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