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1959 年正式建置招生, 1964 年省內院校調整,併入合肥師範學院政治系,“文革”期間,政治系併入安徽大學。“文革”以後,安徽大學決定重建歷史學系。 1979 年在原安徽大學政治系歷史學專業的基礎上重建歷史學系,招收文革后首屆歷史學專業本科生。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26 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但卻是我們奮鬥的 26 年。這期間,在校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歷史學系全體教職員工抓住機遇,奮力拚搏,開拓進取,2003 年在
國務院第 9 批學位點申報中,我們更實現了
博士點零的突破。短短的 26 年,我們在學科建設上已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歷史學系現有歷史學與考古學兩個本科專業。教學工作是我們常規性的重點工作。我們始終把
教書育人,培 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工作重點。大膽突破傳統封閉、狹窄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使之能迅速適應日益變化的
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為適應新形勢下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滿足社會多種需求,我們努力拓展學科、專業領域,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培 養素質高、知識新、能力強的歷史學專業人才,注重人才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方面的培養,要求掌握歷史學 科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基礎。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世界史學史,
考古學通論,歷史文選,中國和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西文化交流,台陸關係,美國史等,還開設有 30 余門課程供學生選修。
近年來,歷史學專業畢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繼續攻讀歷史學及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就業範圍涉及科研部門、高等或中等專業院校從事歷史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以及廠礦企業、政府部門、大公司等單位從事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培 養素質高、知識新、能力強的考古學專業人才,注重人才的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 培養,要求掌握 考古學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基礎。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有
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學概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
夏商周考古,
戰國秦漢考古,
魏晉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博物館學,田野考古(安排野外發掘實習),
文化人類學,
古代錢幣,陶瓷,
青銅器,安徽考古,歷史文選等,還開設 30 余門課程供學生選修。
考古學專業畢業生除繼續攻讀考古學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碩士學位外,學生畢業后,可在考古、文物、博物館及旅遊、海關、高等院校等
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科研、管理、宣傳、教學等實際工作。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自 1979 年恢復招生以來,科研上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在歷史文獻學、
淮河流域經濟社會史、
徽學研究、近代安徽學人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現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 項,清史項目2項,
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 20 余項。2000年以來出版專著30 余部,發表論文 400 余篇。學科建設上以項目帶動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凝聚和整合隊伍,以形成整體優勢。
造就一支學術造詣高、思想品格好的師資隊伍是教學科研不斷提高的前提和保證。“九五”以來,歷史系將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放在重要地位,將人才引進與學科學位點建設聯繫起來,先後從
南京大學、
武漢大學等名校引進博士和高水平的學術骨幹9 名,
學科帶頭人2名,並先後選出 8 名教師到南京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等名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我系現有專職教師32人,其中教授 12人,副教授 13人,逐漸形成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知識結構較為合理,銳意進取的專業隊伍。
" 九五 " 以來,我系同學術界的交往日益頻繁,先後成功舉辦了 " 第四屆全國青年史學會 " 、 "
胡適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 " 、 " 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討會 " 、 " 陳獨秀與中國文化近代化 " 、 " 新世紀歷史文獻前沿論壇 " 、" 中國
三農問題:歷史、現狀、未來 "等大型學術會議,眾多名家聚集合肥,共商學術發展問題,對我系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與全國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保持密切聯繫,邀請著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定期來校舉辦講座,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氣氛。我們已走向世界,現已與日本高知大學教育學部和人文學部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聯繫。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 九五 " 以來,我系以 "
211 工程 " 建設為契機,
凝鍊學科方向,強化學科特色,逐漸形成了徽學、歷史文獻 學、淮河流域歷史文化、近代安徽學人等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在我校 "211 工程 " 二期建設中,我系承擔了國家重點學科 " 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 中的兩個子項目 "
徽州文獻與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 " 、 " 安徽地域歷史與文化研究 " 。在一期建設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在徽州文獻、出土文獻、傳世文獻、淮河流域經濟開發、近代安徽學人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切實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安徽大學歷史學系
作為一個地方院校,近年來,我們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有重大突破, " 九五 " 以來,獲得國家社科項 目 5 項,尤其是2001、2002、 2004 、 2005 年連續獲得國家社科項目,這在地方院校中較為突出。其中,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研究方面獲得 3 項,分別是 " 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研究 " (自原始社會至 1800 年)、 " 明代
災荒及其對策研究 " 、 " 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研究 " ( 1840-1949 )、" 皖人與近代中國新思潮 " 、"戰國簡帛釋例 "、"
皖南青銅器研究 ",獲得省部級項目 20 余項,省教育廳項目 30 余項,獲得省部級獎項 10餘項。在《
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 400 余篇,出版專著 30 余部,其中《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孔子詩學述論》、《
簡帛研究》、《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 ---- 關於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兩驛集》、《明代史學史》等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編輯出版的《
安大史學》《
胡適研究》、《陳獨秀研究》獲得學術界較高評價。
經過二十餘年來的建設,歷史學系學科建設在某些方面與國內同行相比,已經形成了比較優勢,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我們將進一步更新觀念,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強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學科建設更上一個新台階,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