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擬行路難·中庭五株桃的結果 展開

擬行路難·中庭五株桃

中庭五株桃

此詩是南朝詩人鮑照仿寫古樂府詩“行路難”的第八首。

這是一株思婦以傷別離為主題的抒情詩,若論境界的幽深,寄情的渺遠,在鮑照詩作中還不算最近;但它在藝術風格上明麗如畫,流轉如水,婉曲有致,開闔別緻,很能見出鮑照詩“汰去浮靡,返於渾樸”的特色。

此詩很富於民歌風味。開頭四句以桃花起興,後面八句從花落西家引出思婦,狀其悲容,畫其形貌,最後以人生慨嘆作結。雖然是抒情詩,但是富於細節的刻畫,顯示出詩人細緻入微的體察力。

作品賞析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陽春夭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這樣的比興,以拙為巧,如數家珍,如出口談,反而親切有味。桃花灼灼,春風駘蕩,這是一片遠景,烘托出思婦傷春的氣氛。
詩的鏡頭慢慢搖近,思婦悲惋的面容,宛然可見。她淚下沾衣,撫心長嘆。詩人彷彿聽到了她的自言自語:“初送為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回換?”純用口語,淺貌深衷。久別出乎先期之外,歸期更在渺茫之間,難怪少婦要憔悴難安了。“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髮蓬亂。”從思婦所用的器物蒙塵積垢,寫到她腰瘦發亂、無心修飾的形貌,把她望夫君而不歸的灰頹心境盡數托出。這種黯淡破舊,與春桃的光彩清新,恰成鮮明的對照。陽春越是妖冶,思婦越是傷悲。妖冶本來應該屬於少婦的,但由於節序流轉而夫君淹留遠方,使得她無心冶容。所以妖冶只屬於惱人的春色了。這幾句詩雖然無一字明言傷春,但實際藝術效果卻是無一字不是傷春。
最後以“人生不得長稱意,惆悵徙倚至夜半”作結,從思婦之悲,上升為一種人生的迷惘惆悵感。在抽象的情緒中,仍然不忘捕捉個體的細微動作。“惆悵徙倚至夜半”的人兒,似乎是憔悴的思婦,又似乎是從思婦的命運和心境得到感悟,意識到“人生不得長稱意”的詩人,反正那夜半獨徙倚的足音和嘆息聲,是久久地留在讀者心裡了。詩人的心境與抒情對象的心境,渾融難分,這是鮑照抒情詩的特色之一,亦是他達到辭近旨遠的藝術效果的手段。
以中庭桃花開篇,以夜半孤影收束,開何熱鬧,闔何悄然!詩的節奏,也由明快趨於暗緩了。這裡的微妙之處,就需要欣賞者各自去用心體味了。

作者簡介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軍府參軍而被後人稱為“鮑參軍”。
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