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琴書

傳統說唱藝術

泗陽琴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原名絲弦琴書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四川琴書、雲南琴書等。清代用揚琴伴奏,又稱“揚琴”或“蠻琴”,解放后改稱琴書。

泗陽琴書表演形式多樣,唱腔也很豐富,代表曲目有《疊斷橋》、《滿江紅》、《上河下河調》、《銀紐絲》、《李雙喜借年》、《巴兒狗告狀》、《馬前潑水》、《豬八戒拱地》等。

泗陽琴書傑出代表是丁士雲,代表傳承人是孫育和,2011年縣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授予了孫育和“蘇北琴書曲藝代表傳承人”榮譽稱號。

發展


泗陽琴書是受黃泛的影響,由徐州傳入的。早在明、清小曲的基礎上,由“小曲兒”、“小吹兒”、“唱曲兒”、“唱孩子”等一步步演變而成的樂曲系、聯曲體的曲藝種類。其表演形式多樣,有單人唱,有對唱,也有三人坐唱和多人聯唱等。唱腔也很豐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疊斷橋》、《滿江紅》、《上河下河調》、《銀紐絲》等數十個曲牌。
泗陽琴書
泗陽琴書
藝人登台表演時,主唱者一般都端坐(現也有立唱的)中間,打板擊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揚琴、墜子、手板為主,配有三弦、軟弓胡琴、古箏、瓷碟等。唱詞也根據其樂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之分。演唱者臨場可根據唱詞的內容及語句格式不同而自由運用,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傳統劇目有《李雙喜借年》、《巴兒狗告狀》、《馬前潑水》、《豬八戒拱地》等,演唱題材非常廣泛,一個劇目一次演唱不完,下次接著分解,直到唱完為止。因此,演繹的離奇故事,不僅妙趣橫生,而且懸念百出,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琴書說唱由於表現形式獨特,不受場地限制,既可在庭院、村頭、街頭、場頭演唱,也可在大劇院說唱。聽眾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幾百人都行。說唱時間多在農村集鎮逢集日和農民勞作后的晚上。
盲人丁士雲是我縣琴書藝術界的傑出代表,他一生熱愛琴書,刻苦鑽研琴書藝術,在曲調、唱腔方面銳意創新,形成了“丁氏琴書”的獨特風格。他也是愛國、愛黨藝人,在抗戰和大生產期間,他編演了《泗陽縣》、《李口鎮》、《大破程道口》、《三岔打鬼子》、《徐二哥哭妻》、《二老談天》等新篇目,到處演唱。解放后,他整理挖掘傳統節目《小二姐瞧郎》,參加江蘇省曲藝會演,榮獲一等獎。“丁氏琴書”著名節目有《大清傳》、《白綾記》、《李良芳不認前妻》、《趙官保投親》等20多部。丁士雲在發展琴書藝術上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把琴書藝術傳給了後代,他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媳、外甥、外甥媳等都先後學唱琴書,成為“琴書世家”。他還培養了盧成高、吳同波等12名泗陽、沭陽淮陰漣水盱眙等縣的徒弟,琴書唱遍了蘇北大地。

現狀


如今,儘管科技高速發展,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但作為綻放在蘇北大地上的傳統藝術奇葩——琴書,仍以其說唱方便,內容變換快(可以根據新形勢現編現唱)等特點,深受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了當地群眾夏天納涼的一道必備大餐。
傳承人
孫育和,蘇北琴書曲藝代表傳承人,泗陽琴書南門派創立人。1968年自學琴書,30多年藝術生涯的他,說唱過《包拯放糧》、《七子黃楊傳》、《父子結義》等好多膾炙人口的琴書,編寫創作過《浪子回頭》、《病危教子》、《徵兵小唱》等三十多部現代琴書小戲。2011年縣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授予“蘇北琴書曲藝代表傳承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