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嶺村

河北省懷來縣橫嶺村

橫嶺城(村),河北懷來縣境內,在明代是一處重要的長城關口。它的北部是懷來、延慶盆地和官廳水庫(解放后建成);它的東面依次是長峪城、白羊城、南口城和居庸關城;由橫嶺向南經過鎮邊城,可以到達門頭溝的大村,再南,可由蘆溝橋進入京城;若由橫嶺南的馬刨泉向東,經高崖口、流村鎮、羊坊鎮,可以進入北京市昌平及海淀。

村落概況


橫嶺村地處懷來縣東南部邊遠山區,土壤肥沃、山場遼闊、自然風光優美、氣候宜人。
緊鄰北京,與京接壤地界2公里,距村3.5公里,分別與北京昌平區和門頭溝區隔山相望,是西北進入北京的咽喉要道,東鎮公路從街中穿過,有著獨特的地理位。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為了防止韃靼人的軍事入侵,建立了橫嶺城,設南北兩門,東西跨山,南北為兩山之衡,由此得名橫嶺。

歷史


根據橫嶺城的來歷。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后,元主退回大漠建立了北元政權。從此,明朝一直受到蒙古人的軍事威脅。

土木堡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北征蒙古的途中,竟然在延慶以西的懷來土木堡被瓦剌首領也先活捉,數十萬大軍潰散死傷。隨後,瓦剌人大舉進攻北京城。在居庸關沒有被攻破的情況下,瓦剌人繞道西南,由紫荊關攻入,經易縣、淶水、良鄉直接兵臨北京城下。
一小部分游騎分別從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和橫嶺口進入腹地,兵臨北京城下。為了防止韃靼人的軍事入侵,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立了橫嶺城,歸屬昌鎮,聽令於居庸關參將節制。
查《世宗嘉靖實錄》卷271第10頁,在橫嶺城內“ …創橫嶺敵台及樓一座,增葺官廳一所,以居把總官。置城內營房一百五十,鑿井四,計用工料及行糧折銀共六百八十兩有奇…”。
並規定橫嶺城、長峪城、鎮邊城、白羊口由居庸關指揮,遇戎事相互策應。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又發生了著名的“庚戌之變”。韃靼其中一枝的首領俺答由密雲的古北口攻入,再次兵臨北京城下。俺答其中的一小部分騎兵仍然是由白羊口、橫嶺攻入。
撤退時,俺答一半騎兵由鎮邊城、橫嶺城返回,並重創追擊的明軍,明軍死亡千人以上,無人再敢追擊。守衛橫嶺軍官受到了兵部的懲罰,“……高崖口千戶焦琮等五員、橫嶺口守備何鎮等八員及居庸關指揮周世官各提問戒飭准有差。”
為了鞏固橫嶺城的防守,兵部提升了它的級別,由居庸關參將前來駐紮。

南口抗戰

物換星移,白駒過隙。 1937年8月,日軍佔領平津后,湯恩伯對日軍組織了南口戰役。當時首先由17集團軍的3個師沿長城部署了防線,具體走向是德勝口、居庸關、南口鎮、石峽、長峪、橫嶺城、鎮邊城。第4師一部佔領了橫嶺城,其中19團的一個營傷亡殆盡。
衛立煌14集團軍的第10師趕到鎮邊城,72師防守長峪城。經過反覆爭奪,十五天後國軍在長城沿線全面潰敗,撤退至懷來、張家口一帶。此次戰役國軍投入6萬人,傷亡近3萬。
如果我們有意尋找當年的資料,還能夠找到當年日軍耀武揚威的站在居庸關上的老照片。橫嶺城,濃縮了幾百年滄桑的歷史,也記錄了的抗戰的歷史。

人口經濟


橫嶺村現有270戶,800人,其中低保102戶142人,五保2人。現任兩委幹部5人,其中支部委員3人,村委委員2人,村民代表21人,全村共有黨員69人。村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組織健全。
2011年全村總收入207.7萬元,人均收入為2596元,在全鄉處於中等水平。橫嶺村產業以杏扁、海棠、核桃和勞務輸出為主,以土豆,玉米,為輔。其中杏扁年產量為67500公斤,海棠年產量75000公斤,核桃年產量為27000公斤,勞務輸出年收入可達80萬元。
2010年由徐樹國等7戶村民牽頭成立了“老山合作社”,創建自己的杏扁品牌,帶動全村人民創新致富。

地類面積


全村總面積37057.5畝,其中耕地面積4.4畝,全部為旱地,園地面積3782.3畝(其中果園面積3782.3畝),林地面積26647.7畝(其中有林地1150.6畝,灌木林地25497.1畝),草地6194.1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34.9畝,村莊221.4畝,採礦用地8.0畝,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5.5畝,交通運輸用地192.2畝,公路用地87.9畝,農村道路104.3畝,田坎用地1.9畝。

基礎設施建設


橫嶺村有1眼機井,投資10萬元修水包1個。村裡連續幾年硬化路面,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並配備路燈20多個。
瑞雲觀對村委會也進行了擴建,現有村兩委辦公室4間,會議室2間,農家書屋1間,共藏書2000多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