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楊梅
餘姚楊梅
餘姚楊梅,浙江省餘姚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在對浙江省餘姚市境內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的考古中發現,早在七千年以前,這裡就有楊梅原種存在,另據史書記述,人工栽培歷史亦有二千餘年,自漢代至明代都有對楊梅的記載。
2004年06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餘姚楊梅”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餘姚楊梅
餘姚楊梅
餘姚地理
浙江省博物館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餘姚市河姆渡鎮新石器時代遺址,對出土文物進行考證,發現當時已有野生楊梅存在。以此推算,餘姚楊梅生長歷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
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郊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發掘出一個精製陶罐,內有楊梅果實和種子,干縮的楊梅肉柱呈紫黑色,褐色的絨毛被覆著果核。經鑒定,與現今栽培的楊梅完全相同仁。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羅泊灣出土的西漢古墓中,也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楊梅核。漢代陸賈在《南越行記》中寫道:“羅浮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羅浮山在今廣東省博羅縣)。據此證明,中國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至遲從西漢開始。
在《越郡志》中載有:“會稽楊梅為天下之奇,顆大核細其色紫”。其中說的會稽楊梅即為現餘姚慈溪一帶的楊梅,餘姚秦時置縣為“餘姚縣”,慈溪秦時置縣為“句章縣”。“顆大核細其色紫”,七個字是對吳越楊梅的真實寫照。
時至漢、晉,餘姚先民已經基本掌握了楊梅栽培技術,楊梅除了鮮食外,對其形態和貯藏加工已頗有研究。由於吳越楊梅在品質上上乘,於是到了漢代,就已經躋身貢品之列。晉時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細緻地描述了楊梅的形態和習性:“楊梅其子發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酸甜”,大抵可以找到與現代餘姚慈溪兩地楊梅一脈相承的鐵證。在漢東方朔《林邑記》記載:“林邑山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極酸,既紅,味如崖蜜,以釀酒,號梅香酎,非貴人重客不得飲之。”
唐代的有一位詩人平可正直接就楊梅味和色贊道:“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
北宋蘇東坡在吃了吳越楊梅后說:“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可對者西涼葡萄,我以為未若吳越楊梅”,認為吳越的楊梅可以與閩廣荔枝和西涼葡萄平分秋色,這是對吳越楊梅很高的讚譽。
明代著名詩人徐階誦詠楊梅:“折來鶴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
清人楊芳燦在《邁陂塘·楊梅》中描寫:“閑消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須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紅霞嚼,涼沁華池香唾。誰餉我?況消渴,年來最憶吾家果。”
吳越楊梅7000年的歷史,2000年的人工栽培,到了現代楊梅已經細分為很多種。以名聞遐邇的"荸薺種"和"早大種"楊梅為主,占栽培總面積的95%以上。在餘姚慈溪楊兩地楊梅主要集中在丈亭鎮和橫河鎮,種植面積佔兩市55%以上。
餘姚楊梅
2006年,餘姚楊梅節接待各地遊客達30萬人次,同比增長30%多,直接創收上億元。
2016年,餘姚市有楊梅種植面積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6.5萬畝,常年產量2萬餘噸,年產值2.2億元,形成以姚江流域兩岸為走廊的楊梅產業帶,湧現出石步、梅溪、穴湖等多個“楊梅專業村”。餘姚楊梅遠銷上海、北京、杭州、香港等大城市,以及英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餘姚楊梅
楊梅苗木定植好壞直接影響種植的成活、結果的早晚及產量的高低。目前栽植楊梅都採用嫁接袋苗,擴大種植穴、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裁后3—4年即開始掛果。
1、定植坑的挖掘有條件的可先開出梯地后再挖定植坑(塘),定植坑要求深80厘米直徑80厘米,挖坑時注意表土與底土分堆一邊,回填時可先填表土后填底土。挖坑可在定苗兩個月前挖好,經幾個月風化起到土壤改良作用。定植前先放進適量的農家肥,或加300克普鈣同時和細土拌攪均勻再將表土填入。
2、栽植密度應根據環境條件,土壤肥力、品種特性來確定。如環境小、氣候適宜、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足的場地可栽稀一些,株行距可在4×5米之間,畝栽33株。一般的山坡地,通風透光好,土層淺、土壤較貧瘠的,株行距3×4米,畝栽55株。
3、定植時期一般以12月至翌年元月上旬栽植較理想。
栽植前修平傷根,剪去頂部嫩枝,剪去植株三分之二葉片,留根莖老熟葉片。苗木定植穩定后,再在苗周圍挖一個中間低四周高、直徑約50厘米的小塘,供澆水用。然後在小塘上覆蓋地膜,地膜中間留一個小洞,四周用泥土壓實,蓋膜后使小塘成漏斗形,澆水時水可直接在中間小洞內滲入苗木根部。根據近年來蓋膜和不蓋膜對比,蓋膜的成活率高於不蓋膜,發芽比不蓋膜提早。一般苗木栽后稍高出本土,待下雨鬆土下沉后基本與本土相平。
為了早結果、早豐產、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栽培管理方法。
中耕除草:幼齡楊梅生長慢,很難與雜草競爭,適度的鬆土除草對植株生長有利。栽后的第二年開始深翻擴塘,鬆土擴塘時將剷除的柴草蓋與表土,等干后埋入土內。楊梅園中耕除草年內2至3次為宜。
肥培管理
(1)新裁的楊梅,第一年在新梢沒有老化前可用生長調節劑適量根外噴施,促進嫩葉嫩枝轉綠老熟。
(2)楊梅是常綠果樹,在根際施肥的同時,結合根外葉面施肥,效果會顯得更好。
水的合理應用在開花季節,若遇高溫無雨、地表缺水、空氣中溫度過低,勢必引起大量落花,4至5月份,是楊梅果實膨大成熟期,對水的要求非常迫切,應注意灌水。但在8至12月間是楊梅花芽繼續分化和花芽增大期,若雨水過於充沛,將引起秋捎徒長,影響花芽分化和生長,所以在這個季節要採取適當的肥水控制,促進花芽分化和健康生長。
間作與改良土壤在楊梅幼齡期,樹冠和根系分佈不廣,可利用株行間的空隙地進行間作其它作物。但間作物不要靠近植株,否則會影響楊梅生長。楊梅園套種品種可選擇矮棵作物為宜,如豆類中的大豆、綠豆、缸豆等;間作物收成后,余留下的根、莖、葉等可覆蓋地表,待曬乾后深埋土內,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變土壤物理性質.
修剪方法和技術①疏刪:是將枝幹、枝條或枝組在其基部刪除。對過旺,過密、病蟲枝等採用此法。②回縮:是將側枝、營養枝等在其靠頂部剪除部份。如過長的營養枝、徒長枝、受傷技等。③短截:是將大枝、側枝、過長枝截去其大部份,留較短一段來培養更生枝組,但幼齡樹短截修剪是促進多發新梢,擴大樹冠的生長。進行修剪時要總觀全樹,進行哪種方法修剪,或者不剪,剪時要先剪大枝后剪小枝,先外圍后內堂的步驟按順序進行,就不重複或鉻剪。
楊梅是常綠果樹,除了花期至果熟不修剪,其餘時間都可以進行修剪,但最佳時期是采果后的一個月時間內,這個時期修剪有利於樹體生長,有利於花芽分化。
栽培的楊梅樹冠都較開張,經過掛果后樹冠更顯得分散,修剪的量是很微小的,除清理病蟲枝、受傷枝外,大部份都不需複雜的修剪。所以說,楊梅的修剪就不比落葉果樹的蘋果、梨、萄萄等那麼重要,只要結合抓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實行綜合管理,發揮各項所長,就會相得益彰
餘姚楊梅先後榮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十大精品楊梅、國家級綠色食品、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浙江省森林食品、浙江吉尼斯一等獎等眾多榮譽。
1995年,餘姚被中央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
2004年06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餘姚楊梅”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09年,餘姚楊梅成為浙江省著名商標。
餘姚楊梅原產地域範圍以《餘姚市人民政府關於要求申報餘姚楊梅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請示》(余政[2002] 40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浙江省餘姚市現轄行政區域。
餘姚楊梅
品種:荸薺種(包括從中選出的早薺蜜梅、晚薺蜜梅新品種)、水晶種。
栽培:株行距採用(4—5)米×(5—6)米,於秋冬或春季以樹榦為中心逐年擴穴改土或培土。採用修剪、疏花疏果等方法進行花果量調節。
鮮果特性:荸薺種(包括早薺蜜梅、晚薺蜜梅)果扁圓形,最低單果重8.0克,可溶性固形物>10.5%,總酸≤1.5%。水晶種果球形,最低單果重10.0克,可溶性固形物>10.0%,總酸≤1.5%。
在餘姚楊梅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餘姚楊梅“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設立的申報機構申請並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餘姚楊梅“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