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班族
伊班族
伊班族(Sea Daya)又稱為伊班族(Iban);因他們使用船隻,而且多數集居於河流兩岸或沿海地帶;但是關於這樣的族名,早期伊班人之間也有爭論,達雅人說“伊班”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也可指“誰”或“有人嗎?”的意思;因此“我 們伊班”就是指“我人”或“我們族人”的意思。
但是在加 央語“伊班”則是“漂泊者”的意思。在伊班族長老一代代的口述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婆羅洲加 里曼丹卡普雅士河北部流域,在數百年前,越過砂印邊境的 分水嶺,進入拉讓江上游流域如芭拉甲、巴貢一帶;在1840年英國拉者為剿伐海盜;促使許多伊 班族群的大遷移;他們一部分沿拉讓江流域而下,到加帛、巴來、巴來古士、加拿逸一帶,一部 分則遷至斯里阿曼省的詩巫遙、龍牙、荷萬、也有一部分遷到古晉省、砂隆、石隆門、倫樂等地。
伊班人是以種植旱稻和打獵為生的;早期他們從尋找耕地、播種到收割都必需舉行悅神祈禱儀式,而儀式和信仰和戰爭是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他們不但要藉著戰爭獲得耕地,也要以戰爭保全土地;他們在部落間的戰鬥獵取人頭,以成為族群中的英雄;那是伊班族的風俗,在拉者時期已被禁止。伊班族的種稻方式是選擇山坡叢林,用巴冷刀砍了樹芭,然後放火焚燒整個森林,藉以取得天然 肥料;然後以尖木杵在土地山插洞,布下種子。在同一耕地種兩三造或當收成減少或長屋人口增 加時,便遷移到更深的森林深處另尋耕地,而他們的人口也因此擴散到砂勞各地。
每一屆的農忙,伊班人都要舉行悅神儀式,他們以夢兆、鳥兆的啟示來決定農田的位置,決定種 植的作物;從開始播種直到收割期間,他們有許多的習俗和禁忌;人們在田裡和附近的活動都受 到部落族人的管制。在過去,伊班人的耳朵上緣有鑲嵌著山豬牙或傳統的裝飾品;男人常把眉毛拔掉;男孩子初次出 去獵人頭或打獵時,就開始紋身;在臀部、手臂、頸項喉部,肩膀、胸部、背部都刺著傳統圖案,這些圖案大部分是代表部族的圖案。但是這些習俗已被現代的族人摒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