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

源於先秦時期的習俗

穿耳,又稱“打耳洞”。婦女妝飾習俗,在耳垂上穿上孔,以佩耳環、珠玉等。

起源


其俗起自遠古,先秦時始見記載。一說起於南方少數民族。《莊子。德宗符》:“為天子之諸御,不爪(指甲)剪,不穿耳。”成玄英疏:“夫帝王宮闈,揀擇御女,穿耳剪爪,恐傷其形。”郭慶藩集釋:“家世父曰:不爪剪,不穿耳,謂不加飾而後本質見。”《漢書王莽傳》:“百歲之母,孩得之子,同時斬斷,懸首竿杪,珠珥在耳,首飾猶存。”漢劉熙釋名。釋首飾》:“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女子,輕逸好走,故以此琅璫外向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古詩為焦促卿妻作》:“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鏡花緣》第三三回:“林之洋只疼的喊叫連聲。兩耳穿過,用些鉛粉塗上,揉了幾揉,戴了一副八寶金環。”

穿耳位置


耳垂位於耳廓的最下部份,其皮膚薄而細嫩,皮下含有豐富的脂肪和結締組織,無肌肉和軟骨,易於穿孔。耳眼穿孔的部位通常是因人而異的,主要根據個人的耳垂形態、要求及職業特點和耳環開頭大小來決定的。一般耳眼孔的位置應在耳屏切跡於耳垂下緣的垂線上中三分之一交界處。

採用儀器


二氧化碳激光槍、電離子治療機、手持式彈簧槍等。

注意事項


穿耳眼時,手術器械是經過嚴格消炎的,手術中要注意無菌操作,才能保證安全,避免細菌及乙型 肝炎 和其它傳染病的感染。
穿孔前應常規消毒耳前、耳後和耳孔等部位,術后每日消毒1-2次。
穿耳眼手術做完后,7-10天內應保持耳垂處乾燥清潔,不要隨便牽留在耳眼上的線環,避免感染。洗臉、洗頭時,應避免接觸污水、污物,保持創面的乾燥。
術后10-15天,創面癒合后,方可配戴耳環。

穿耳的禁忌


1。月經 期間應禁止穿扎耳眼,因為此時全身各器官充血抵抗力相對下降,穿耳眼容易導致出血和感染。耳垂患有急性炎症或慢性皮膚疾病的人,應在炎症控制和 皮膚病 治癒後方可穿扎耳眼。
2.疤痕 體質的人,否則穿耳眼容易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疤痕疙瘩,影響美觀。
3.對金屬飾物 過敏 的人,最常見的致敏金屬是鎳,一旦發生過敏,即可引起周圍的皮膚紅腫瘙癢、淌黃水等接觸性 皮炎 的表現。這種情況下,要立即摘去耳環,癒合可改換其它材料的耳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