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寺

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的古建築

水晶寺,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剎。位於貴州興義城北固山上,始建於明代,稱白帝祠,后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改名為水晶觀,同治元年(1862年)毀於戰亂,光緒十八年(1892年)培修,幾經滄桑,后毀於1952年至“文革”期間,水晶觀幾毀幾建, 1997年水晶觀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更名為水晶寺。

歷史沿革


水晶寺
水晶寺
據史料記載,水晶寺始建於明代,最早被稱作白帝祠,后毀於戰火。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普安州駐黃草壩州判程良,會同黃草壩州百姓捐資修復,因黃草壩常遭火災,故修復后,取水能克火之意,改名水晶觀。同治元年(1862年)寺廟毀於戰亂,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人劉統之倡議培修。
解放前後,寺院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塑像全毀,碑刻無存,殘殿改作它用,寺內的古樹也多被砍伐。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落實了宗教政策,1992年,興義信眾接來僧人釋應休住水晶寺,在政府和僧俗的共同努力下,寺院重建了大雄寶殿,1994年又重建了住房。1997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恢復水晶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並被確定為全市佛教活動中心。

建築格局


水晶寺
水晶寺
北固山山勢雄峻,林木蓊蔚,石徑迂迴。廟宇建築依山勢由低到高,層層疊進,共五重,均為木結構穿斗式。除 玉皇閣為廡殿頂外,其餘均系硬山頂、青瓦屋面、格子門。欞花窗,鼓形石柱礎。靈宮殿系重檐,其餘各殿均為單檐,殿前均設石級跳道。
水晶觀首重殿為靈宮殿,樓上有魁星閣。次為大士殿,又稱三霄殿或觀音堂。殿側岩石壁立、鐫刻“普陀勝跡”摩崖,至今還存。再上為乩仙殿。四重為雷神殿,繪有壁畫二幅。一為《同舟共濟圖》,一為《山之全景圖》。殿前有百年銀杏樹胸徑約一米余。兩側建有廂房,院內有磚石結構平形化紙塔一座,為觀中焚香處。最上重為玉皇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于山巔玉皇閣左側,出土石碑一方,系程良所題:“北固山水晶觀記”。

歷代題詠


水晶觀昔日為興義城名勝之一,遊人頗多,騷人墨客多在觀中詠詩作賦。明末貴州巡撫錢邦芑南明滅亡后,剃度為僧,潛名“歸楚”,法號“大錯”,登白帝祠遊覽,曾賦詩一首:
“來去穿雲五尺藤,好峰精剎我頻登,碧天萬里圓明月,文室稈年宿一燈,頭白尚容還故國,眼枯不敢望諸陵,緇衣莫制人間淚,猶是前朝剃梟僧”。

現狀


水晶寺環境優美,古木參天, 水晶寺現有三重大殿, 大殿依山勢而建,頗為壯觀,登臨水晶寺山頂,可俯瞰興義山城,令人心曠神怡。
水晶寺
水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