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官禮

劉官禮

劉官禮,字統之,貴州興義人。

劉官禮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興義地區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擴建和改革興義筆山書院(今興義民族師範學院興義一中前身),為劉顯世之父,是貴州興義系軍閥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劉官禮生於1840年(清代道光二十年),逝世於1910年(清代宣統二年),享年70歲。

近代貴州西南部戰事方息,塵埃落定,時局趨於穩定,他會同官紳組建培文局,大興文化教育事業,商議重振筆山書院,古道熱腸,殫精竭力,為地方文教事業的恢復和振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劉官禮,字統之,貴州興義縣下五屯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歿於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是興義劉氏家族和貴州興義系軍閥中最重要的人物。
從光緒年間直至辛亥革命前夜,劉官禮在黔西南確立了至尊的權威,這是他晚年興學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條件,這一權威是在長年的征戰中獲得的,因而穩固而有效力。“官禮幼讀私塾,16歲從廖健藩,匯表東研讀性理學及左氏春秋,精習書法,尤善草書。”(出自《興義劉、王、何三大家族》,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頁)他自幼習文,卻因亂局而廢學。21歲上,在咸同兵燹迭起的歲月,從其父劉明揚(字燕山)辦團練,修築永康堡,舞刀弄槍,征戰殺伐,根本無暇於學務。他曾率團練一馬當先配合雲貴清軍剿殺白旗起義軍,在攻取興義縣城,興義府城(今安龍),特別是在圍攻白旗軍根據地新城(今興仁)等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依次被清廷擢升為知府,賞戴花翎,而後又加道銜,留雲南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率團配合官軍,參與剿滅廣西會黨軍(游勇),收復興義城,升任為雲南候補道。

主要貢獻


興辦書院
1882年,劉官禮董事(總管之意)家鄉教育,一面清理厘租,籌措教育經費,一面重金禮聘名士前來執教。次年創設“培文局”,並遵詔諭勸募穀物賑災,秋後加利充作教育款產。
筆山書院
筆山書院
1889年,在劉官禮、趙天如、林子亨等地方士紳的倡議下,並得到當時知府孫清彥的熱情支持,以團防局歷年積存的白銀(大約10萬兩)於興義城東北隅(今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校址)購地重建筆山書院。因資金充裕,建設規模頗為宏偉,院舍3進共有房26楹,房屋百十間,有禮堂、山斗堂、講堂、繕堂、齋房(宿舍)、教員憩息室(辦公室)、教職員寢室、山長室(山長指院長、相當於校長)、庶務室、教員室等。
新書院仍沿用老書院舊名,在大門石額題有“筆山書院”四個大字,並配石刻行楷對聯一副,上聯為:“平地起樓台,看萬間鱗次,五月鳩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聯是:“斯文無軫域,況榜掛天開,筆排山聳,願諸生跡接蓬瀛。”院內建有四方圓角魚池,池水清冽,通以小溪,圍以石欄。中間的山斗堂上,懸有紅底金字的“山斗堂”匾額,兩旁聯題“通今致用,修辭立誠”,概括了立院之目的,併購買了大量圖書,是當時教學設施較為完善的一所書院。
重金誠聘名師
劉官禮認為要使書院得以迅速發展,多出人才,首先得有一批名師,於是從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二十八年(1902年)期間,他花重金(年俸三、四百金,是當時普通年俸的2倍,相當於知府所得)誠聘省內外舉人程光祖、周輔寰、庄南華、孫家璠、桂馥、湯中、朱元模、趙廷光、雷廷珍、曾沛霖、徐天敘和進士吳成熙、葉鴻鉤、姚華熊范輿等來筆山書院執教。
《興義縣誌稿》載:“甲辰(1904)徐天敘主講時,指閱經史,分呈筆記,每月會邑中人士舉行講演,風氣又一變。時筆山書院學務,蒸蒸日上,巳達頂峰。所有受聘到興義講學諸名儒,劉統之無不優禮有加,待為上賓,結為世好,如安龍舉人庄南華竟以其女字與顯世為媳;貴陽熊鐵崖以其女楚芳為其孫媳,即劉公亮之婦也。”由此書院名聲大振,本縣及鄰縣來求學者眾多,院址幾乎不堪容納。
由於筆山書院幾次遭受損毀,院內藏書所存無幾。劉官禮就命侄兒劉顯慎,從地方公款項下,撥票銀一萬二千兩,由雷廷珍開列書目,赴長沙購辦各種典籍。藏書之富為各縣之冠。縣中生員(秀才、廩生、拔貢)及院中學子,都可借讀博覽。
銳意革新,創辦新式教育
戊戌維新,廢除科舉,各省縣書院都改設學堂。劉官禮在教育改革上頗能觸及時代脈膊,順應潮流。深感“興義設縣晚,科名較稀,高瞻遠矚,為地方百年大計,銳意興學,優禮厚幣,敦聘省內外名儒,創辦城鄉小學。”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劉官禮改筆山書院為高等小學堂,禮聘貴陽有名舉人張壽齡(號協陸,后留學日本,任貴州財政廳長)任首任高等小學堂長,並於書院後山新建教室、圖書室、儀器室、倉房等。
同時向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供師生參考書刊數千冊,也是這一年,劉官禮又出資從日本購進物理和化學儀器各一套,后又添置動植物及生理衛生標本掛圖百餘張,足敷中等學校的應用(民國五年至十二年,先後為過境軍隊所毀)。後有教育界名流聶樹楷、解伯瑩等先後擔任堂長,因教學有方而成績顯著,鄰省滇、桂及本省盤江八縣慕名而來的學生日漸增多,每年有畢業生數十名,培養出了眾多的棟樑人才。
選派留學生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劉官禮以團防局名義保送王伯群、保衡、趙顯彬、李映雪等赴日本留學。當時,由於興義文化閉塞,學過英、法、德語等外語的人幾乎沒有。又因日文易學,中日途程較近,通訊匯款方便,所以興義派遣的留學生,全都到日本。那時,團防總局的存款還多,劉官禮就劃撥部分款項,以地方公費派出學生留學日本,前後達數十人。所有旅、雜、伙食、學費全由地方包干(留學的人既有本縣補助費,又領獲清政府的國、省補助費,節約的學生如劉志道,畢業后還有可觀的存款)。
在這些留日學生中,王伯群、保衡、劉顯治、李培先何應欽王聘賢、劉若遺等人,分別進入日本的中央大學、帝國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講武學校和士官學校,學習政治、經濟、軍事、教育、醫學。回國后,他們與其他未出國留學的筆山書院學生一起,在各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有魏正楷(字樹生)、王文華(字電輪)、竇居敬(字簡之)、高志強(字用之)、熊璜典(字鳳階)等人。後來,他們又大多轉入優級師範選科學習,畢業后,都在教育、政治、軍事上有所貢獻。

相關資料


劉官禮在家排行第三,晚年族人皆稱呼其“三爺爺”,他幼年便開始學習程朱理學,稍長又涉左氏春秋,胸有大志,崇尚“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天下)。
咸豐同治年間,貴州民變四起,清軍節節敗退。為保住家業,劉家募集鄉勇,大辦團練,修築下五屯城堡。此後,劉家的團練隊伍日益壯大,成為黔中最為強悍的一支地方武裝,官府設團防局,主管團練事務,劉官禮自然而然成為了團防局首腦。他因率團練配合雲貴清軍剿滅叛亂、為穩定貴州立下了赫赫戰功,依次被清廷擢升為知府,賞戴花翎,而後又加道銜。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又率團配合官軍,參與剿滅廣西會黨軍(游勇),收復興義縣城,升任為滇西候補道,賞三品頂戴。據說,每任知縣上任,要先拜劉家;興義有疑難問題解決要先請示劉家。雲貴總督李經羲到任時,特意繞道興義,拜訪劉官禮,並恭維他說:“不意貴州有統老其人,竟有如此韜略!”辛亥革命后,貴陽白沙井街建起了有康有為榜書的“劉統之先生祠”。
劉官禮戎馬生涯,但崇文之心不滅。一直心懷“整飭地方”、“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原儒家“修齊治平”的遠大理想。認為“武功只是一時平亂權宜,並非整飭地方之計”,地方之所以落後,經常暴亂的根本原因乃是“文風衰靡”(李正江主編《興義市志·附錄》)。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后,劉官禮年事已高,時培文局改稱勸學所,又聘請省內外名教師如陳樹藩、端映江、董北平、劉熾昌、解伯瑩、謝正初(湖南)、尤遠春(湖南)等擔任各科教學任務。這時興義僅有城區高等小學堂一所,城鄉學生蜂湧來學,幾致不能容納,有的報考多次,未被錄取,要求旁聽。每至黎明夜靜,琅琅讀書聲達於校外。學生互相競爭,惟恐落後於人,學風淳樸,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