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

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

《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集中表現了李商隱對民族戰爭的看法,對研究李商隱的創作思想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文中這種側面著筆之法,不但使詩的結尾顯得含蓄深沉、舉重若輕,而且與頸聯的正面讚頌和鋪寫形成不同的筆法,表現了詩人在結構安排和行文上的高度技巧。

作品賞析


這首送別契瑟通出征的詩,以“奕世勤王”為中心,歷敘契蔥部落內附后與唐朝廷的友好關係,表彰契菇氏歷代勤王的功績及其對促進北方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作用,
首聯“何年部落到陰陵,奕世勤王國史稱。”用設問起手,總敘鐵勒部落歸附唐王朝和為朝廷效力的歷史:“奕世勤王國史稱”,這是朝廷對契瑟一門的評價,也表達了詩人的讚譽之情。
頷聯“夜卷牙旗千帳雪,朝飛羽騎一河冰。”的大意說,在雪蓋千帳的寒夜,掩旗突襲敵軍,在冰封河流的早晨,率兵涉冰飛越:寫的是契菇通五世祖契蔥何力當年勤王的事迹。這裡詩人虛擬鋪排,選擇早晨、夜晚兩個典型時間,掩旗夜襲和朝飛冰河兩個典型場面,著力強調契菇騎兵行動的迅急和作戰的神勇。詩人強調這點有其現實意義,因為當時諸藩鎮口稱勤王,卻多擁兵自重,養寇固恩,即使進兵,也多是徘徊觀望,牽延不進。詩人在這裡稱讚當年契瑟氏勤王之日夜兼程,迅急神勇,一則是對當時藩鎮一種婉轉的批判,二則是勉勵契菇通仿效乃祖,效忠朝廷,再展契菇氏之雄風。
頸聯“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轉寫現實,契菇通此次出兵勤王,深得北方少數民族擁護,紛紛背著幼兒前來歸附,簞食壺漿表示歡迎。詩人用具體的畫面,寫出了少數民族廣大群眾支持擁護這場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這就點出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質。這對正在出師勤王、捍衛邊塞的契菇通來說,無異是一種強有力的支持和鼓勵,同時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禦侮的歷史證物。
尾聯“日晚鸊鵜泉畔獵,路人遙識郅都鷹”借出獵隱指對回鶻作戰,意思是說契菇通傍晚出獵鷺鵜泉畔,路人在很遠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鷹,就知道這位蒼鷹式的人物出現了。這裡以郅都比契瑟通。“鷹”字雙關,既關合上句“獵”字,又喻契菇通正如號稱“蒼鷹”的郅都,為回鶻所畏憚,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關合得異常巧妙。
總而言之,這首詩聲華既壯,骨力也足以相符,末聯“郅都鷹”、給人以勇悍威嚴的印象。由於腹聯已寫了他獲得了“蕃兒”“狄女”的擁戶和歡迎,則其威嚴又是和兄弟民族的關懷和友愛相結合的,從而表現出一位既得到各部落愛戴,又令敵人畏憚的出身於少數民族的邊防太守形象。

創作背景


會昌三年(843),大唐軍隊破回鶻於黑山。契藍通奉詔赴天德(現在的河套地區),故義山由詩送之。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