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墉的結果 展開

金墉

漢語辭彙

金墉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jīn yōng。一指西方的城,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二指猶金城。堅固的城牆,出自晉潘岳《西征賦》;三徠指古城名,出自《太平御覽》卷一七六引晉陸機《洛陽地記》。

出處


《文選·張衡<西京賦>》:“似閬風之遐坂,橫西洫而絶金墉。”
晉潘岳《西征賦》:“金墉鬱其萬雉,峻嵃峭以繩直。”
《太平御覽》卷一七六引晉陸機《洛陽地記》:“洛陽城內西北角有金墉城,東北角有樓高百尺,魏文帝造也。”

釋義


⒈西方的城。
⒉猶金城。堅固的城牆。
⒊古城名。

歷史事件


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進佔金墉城
公元618年(隋朝大業十四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這對當時在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和李密領導下的瓦崗軍都是嚴重的威脅。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決定暫時放棄洛陽城,集中兵力對付宇文化及領導下的北上大軍。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拚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取代了宇文化及。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李密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李密兵敗,東逃虎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再后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責力、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在陸渾(今徠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大約15公里、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已多次進行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