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墉的結果 展開

金墉

古城名

三國魏明帝時築,為當時洛陽城 (今河南省洛陽市東)西北角一個小城。唐貞觀后廢。《太平御覽》卷一七六引晉陸機《洛陽地記》:“洛陽城內西北角有金墉城,東北角有樓高百尺,魏文帝造也。”北魏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瑤光寺》:“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築。”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洛陽縣》:“嘉平六年,司馬師廢其主芳,遷於金墉。延熙二年,魏王禪位於晉,出舍金墉城。晉楊后及愍懷太子至賈後之廢,皆徙金墉。永康二年,趙王倫簒位遷惠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因亦比喻帝后被貶之所。清夏燮《後序》:“金墉之恥未雪,澶洲之盟將寒。”

隋代金墉城


隋朝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這對當時在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和李密領導下的瓦崗軍都是嚴重的威脅。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決定暫時放棄洛陽城,集中兵力對付宇文化及領導下的北上大軍。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拚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取代了宇文化及。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李密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李密兵敗,東逃虎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再后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在陸渾(今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金墉城現狀


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大約15公里、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已多次進行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