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橋街道
上海市長寧區轄街道
周家橋街道位於上海市長寧區境北部,東起滬杭鐵路;西至油脂化工廠西圍牆;南沿天山路,折天山支路、玉屏南路、婁山關路以東,折向天山三村北側,再折遵義路、遵義路780弄和中山西路424弄、中山西路、五洲藥廠一車間南圍牆、天山公園北圍牆;北臨吳淞江。截止2008年,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56628人(2010年),設20個居委會。街道以曾有周家橋而徠得名。
周家橋街道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97年7月,地處烏蘇市區東北角,位於友好路91號。行政區劃:南至北京東路,西至烏魯木齊北路,北至解放路五道橋,東至太平橋,佔地面積4.5平方公里。辦事處有黨工委書記1人,主任1人,紀檢書記1人,班子成員5人,現有工作人員17人。
明朝年間,徠有三涇宅和北龔家宅2個自然村落。進入清朝,村落漸增,有顧家弄、楊家宅、高家巷后宅、林家宅、李家宅等10餘處。清朝末年,在三涇(南、北)宅、范巷郎、朱家宅、沈家郎、強家角、周家橋宅里等村落內,住有菜農不足300戶。村落間遍布菜田、荒地、墳山和溝浜。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起,租界當局先後越界闢築白利南路(即今長寧路)、霍必蘭路(即今古北路)等6條道路。民國18年(1929年),上海特別市政府闢築中山路(即今中山西路),道路初成網路。北緣吳淞江可通江、浙等省。
清末民初,有大成軋油廠和比利時人開辦的義品磚瓦廠。民國4年,無錫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購地開設申新紡織第一廠(后又增申新八廠,今上海第二十一棉紡織廠)。其他工商業者接踵而至,先後開設民生紗廠、順昌石粉廠和鐵工廠,嘉定吳蘊初創辦天原電化廠(即今天原化工廠),以及日商豐田紗廠(即今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和第五棉紡廠)等10餘家工廠。工人聚居廠區周圍,租房、租地建房居住,或佔據荒地搭建棚屋、“滾地龍”棲身,逐漸形成許多居民點。商業和服務業隨之興起,先後開設各種店鋪55家。《法華鄉志》稱此情景為“百工麇集,逐成市面”。至抗日戰爭前夕,成為工廠區和工人聚居的棚戶區。
民國7年春,私立申新學校招收工人子弟入學。民國12年,聖瑪利亞女子中學遷入街道境內。
民國16年3月21日,中共申新一廠支部書記施麗清帶領工人糾察隊,會同豐田紗厂部分工人參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武裝流氓30餘人佩戴“中華共進會”袖章,槍殺施麗清等革命志士。民國25年,豐田紗廠工人響應全市日商紗廠工人舉行反日同盟大罷工。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屢遭日機轟炸。10月27日,分批轟炸周家橋,投彈數十枚,人民生命財產和廠房設備損失慘重。11月9日,日軍佔領。事後,當地人士以“數萬餘戶皆毀於炮火炸彈”,“人民顛沛流離,十室九空”,“繁華鄉井,變為瓦礫萑苻之區”,記述當時情景。
民國28年,偽滬西區公署設周家橋鎮,推行保甲制度,強化統治。是時,盜匪猖獗。受控於日本憲兵隊的中央菜市場滬西分場水陸照料公司,雇傭當地流氓,在水陸要道設立關卡,搜查過往車船和行人,收集抗日活動情報,敲詐錢財,殘殺無辜。隨著日偽推行“清鄉”政策,四鄉修築籬笆,連成封鎖線,統制工農業產品流通,市區米價暴漲。周家橋形成“畸形米市”。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經濟復甦,人口再度湧入。至解放前夕,有工廠20餘家,商店170餘家。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在申新等廠設直屬第六十三、六十四和六十五區分部。中統滬西站工運組、淞滬警備司令部滬西工運組和工福會等組織遍布各廠,利用地方惡勢力維護統治。
周家橋街道圖片
周家橋街道位於長寧區北部,東起輕軌明珠線與華陽街道接壤;西至威寧路與北新涇街道相鄰;南鄰武夷路、玉屏南路、天山支路,和天山街道相連,北靠吳淞江(蘇州河)與普陀區隔河相望。轄區1.95平方公里。人口55966人,設20個居委會。
周家橋街道圖片
轄20個居委會。
周家橋街道圖片
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及水陸交通方便,境東北部相繼興建申新一廠、申新八廠、日商豐田紗廠和大德油廠等工廠,西部建起天原化工廠、順昌石粉廠等化工廠,周家橋成為近代中國民族紡織、化工業的發源地。據《法華鄉志》載:“富商購地設廠者接踵而至,地價驟貴,畝值萬金,百工麇集,遂成市面。”
解放后,廢除保甲制度,打擊流氓幫派勢力,鎮壓反革命,取締反動會道門,維護社會治安。同時,介紹失業人員就業和組織生產自救,並進行城市建設。50年代,為民解決“燈不明、路不平、水不清”的問題。填溝浜、平墳堆,闢築遵義路、玉屏南路,延伸武夷路,拓寬中山西路,完善交通網路;興建泵站,排除雨後積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天原電化廠等單位營建天原一村9幢新工房,總建築面積1.44萬平方米。上海市第二十一棉紡織廠、上海第五棉紡廠、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上海大孚橡膠廠等單位營建一批批簡易工房。60年代起,居民們將所住的棚戶簡屋翻建為磚瓦平房或樓房。70年代,區房地部門投資改造舊區,興建新工房5幢,總建築面積0.95萬平方米。80年代,舊區改造進度加快。將彈街路面街坊小路288條,9.68萬平方米,築成混凝土路或瀝青路;為萬餘戶居民接水進戶;新工房成片出現。至1992年底,興建多層住宅144幢,高層住宅7幢,總建築面積44.76萬平方米。
1992年,有工業企業80家,商業服務業217家,個體工商業567戶。有大、中專學校各1所,中學2所,小學6所,幼兒園9所,託兒所24所。有街道文化中心1座,地段醫院1所,滬西體育場1座。另有合成纖維研究所等科研機構5家,銀行和證券公司5家,郵電所1家。1989年在原址新建的滬西禮拜堂落成啟用。
周家橋街道圖片
周家橋原是三涇浜上的一座小木橋,因周姓集資建造,故名。后木橋腐朽,改建水泥橋。橋附近一帶習稱周家橋,地名沿用至今。
周家橋街道圖片
街道交通便捷,內環線在轄區橫貫而過,71、69、54、88、67、73、224、765、825、909路等公交車輛和輕軌明珠線到達境內。街道辦事處設在長寧路1618號。
周家橋街道圖片
1980年起,街道辦事處創辦福利工廠、知青合作社、勞動服務隊,安排殘疾人員、待業知青、勞改釋放和勞教解教人員就業。嗣後,走內聯外合的道路,發展街道經濟,取得了成效。同時,成立科普協會,以居民身邊科學為題進行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素質。
1989年起,開辦各類社區學校。建溝通大牆(監獄)內外服刑犯及其家屬的春化學校和同心學校,分別做好兩方面的工作。為2000名回滬知青子女健康成長辦監護人學校,幫助監護人懂得自己的職責和怎樣當好監護人。辦為孩子父母學校,對鬧離婚當事人進行寓情、理、法於一體的思想教育,增強法制和婚姻道德觀念,懂得自己還須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慎重作出選擇,切實履行職責。辦外來人口學校,幫助外來人口了解和遵守上海市有關申報臨時戶口、執行計劃生育等有關規定。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城市勞動人民逐漸增多,在工廠附近搭草棚簡屋棲身,形成三涇宅、小河南、朱家宅、楊家宅、蘇北里等多處棚戶區。自1998年始,經過大規模舊區改造(拆除舊房總面積超過54萬平方米,動遷居民18600多戶),由原先的棚戶簡屋為主的老城區轉變為以中高檔商品房為主、新社會階層人士集聚居住的現代化社區。街道針對新建小區會所較多的特點和居民的需求,街道從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入手,於2002年開始探索“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媒,溝通居民、凝聚人心”的會所文化活動。“會所文化”以貼近社區、貼近生活、貼近居民的特點,受到社區居民的喜愛。“會所文化”較好地改變了新建小區“門對門不相聞、同住小區陌路人”的現象,營造出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居住氛圍,讓沒有經濟關係、血緣關係、行政關係的中外居民,產生了凝聚力、親和力和感召力,從而推動了社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周家橋街道圖片
2020年5月13日,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